電影《情人》中的經典臺詞:“這是什么樣的餐館,還要客人自己動手?”
我們去餐館吃飯,點了菜后,就等著廚師去做好后,服務員端上來大快朵頤,這是所有餐館酒樓的經營方式。當今社會是流行DIY(自己動手)創意的年代,DIY已成了現代生活的一種潮流方式,于是,有人把餐館也開成了DIY形式——“你動手,我賺錢”。
這樣的餐館能掙錢嗎?
突發奇想
顧客的調侃聲中發現DIY的經營方式

2001年夏天,25歲的汪福生來到深圳龍崗,在一家大排檔做了個勤雜工。
汪福生是個有心計的人,他明白勤雜工只能注定給人打一輩子的工,所以他一有空便泡在廚房,偷看大廚師如何炒菜,后又買煙請酒和那個大廚師拉上了稱兄道弟的關系,偷師學藝一年多后,他跳槽也成了另一家大排檔的廚師。
廚師的工資還算不錯,但汪福生仍然不滿足,對于從事餐飲行業的人來說,最大的夢想就是開一家屬于自己的餐館,做真正的老板。
2004年9月中的一天,汪福生的“福源大排檔”在緊鄰龍崗中心城的一條街道上開業了,老板是他,廚師當然也是他,請了一個男幫工、一個女服務員也就撐起了門面。龍崗中心城既有寫字樓商鋪,更有眾多的工廠,所以汪福生既炒菜也賣快餐,多種經營方式讓“福源大排檔”生意興隆。
有了資金,汪福生的雄心更大了。恰巧旁邊一家兩層的飯莊轉手,他毫不猶豫地盤了過來。
一個月后,“福源飯莊”裝修一新開業,汪福生滿腦子顧客盈門的熱烈情景,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上門來的顧客寥寥無幾,根本沒有當初開大排檔的火爆。一個多星期后汪福生才明白過來,開了飯莊就少了商鋪和工廠的那大部分食客,只有偶爾的寫字樓的商務人士前來就餐,生意大打折扣。退無可退,惟有想盡一切辦法挽救危機。汪福生開動腦筋,飯莊推出各種優惠措施:消費滿100送20元,以此類推;每天推出一款1元的特價菜:10元3支的啤酒……他還印刷了一批飯莊的宣傳單,讓服務員在街頭派發。經過一系列努力,慢慢地有了一些顧客上門,生意逐漸有了起色,飯莊得以維持下來。
可是,這種僅僅只是生存的狀態并不是汪福生想要的,慘淡的飯莊生意讓汪福生經常苦著一張臉,每月的房租、員工的工資還有一些正常的開支就時常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可是他已經山窮水盡了,再也想不出辦法來拯救飯莊。就在他彷徨之際,幾位顧客的對話不經意給了他靈感,沒想到他就此走出危機。
一天,幾位顧客來了“福源飯莊”,吃喝中那位東道主滿懷歉意地對客人們說:“本來今天咱們同學聚會,應該帶你們到家里去好好聚聚,順便嘗嘗我的手藝……”一位女子興奮地說:“是啊,早就聽說你做菜的手藝不錯,可惜我們沒有機會品嘗了。”另一個男子說:“要不,你找飯莊老板說說,你現在到廚房去露一手?”那位東道說:“不好吧,再說我們也沒什么時間的,下次吧,下次到我家里去,一定做幾個家鄉特色菜招呼大家。”他們離去后,汪福生陷入了沉思:朋友聚會,大家圖的是熱鬧,有手藝的人當然想露一手,自己的飯莊該怎樣為他們提供方便呢?
幾天后,汪福生經過街上,發現一家名為“DIY水晶館”的店,店里經營飾品,小店的特色就在于DIY,全部讓顧客自己動手串戴、搭配項鏈、手鏈、腕鏈,自己動手更有創意和成就感。汪福生靈機一動,自己的飯莊不也可以DIY,讓顧客自己動手炒菜,不就可以滿足顧客炫耀手藝的心理?
2004年12月初的一天,又有幾位顧客在談論著:“哎呀,這道菜好像沒有上次在你家吃你做的那么地道呢?大家說是不是?”其中一個女子笑著說:“不會吧.你們逗我呢,人家這里可是大廚師呢。”大家都說是這個女子做得好吃。汪福生適時地出現在客人們身邊,笑著說:“這位小姐一定有好手藝,我們是不是歡迎她到廚房露一手?”她的同伴們都拍起了掌。那位女子問:“我到你們廚房去做?不介意?”汪福生笑笑說:“介意什么啊?”女子說:“如果我炒得好吃,人家會說你們的廚師都沒我厲害,倒你飯莊的牌子啊。”汪福生臉上掛滿笑容:“我正在嘗試推出顧客自己動手炒菜的服務,你正好給我們飯莊做宣傳呢。”就這樣,那位女子果真進了廚房。做了一盤萊出來給同伴們吃,那桌顧客興高采烈,紛紛嚷著都要下廚各自露一手,但因為時間關系他們吃喝完就匆匆離開了,走的時候他們都說下次來時一定要自己動手炒菜。那盤顧客做的菜就按菜譜上的價格收費。汪福生下定了決心開設“DIY”服務。
生財有道
巧打親情牌飯莊吸引顧客熱烈追捧
汪福生首先在菜譜的扉頁上注明了提供顧客自己炒菜的服務,食客們只要一打開就能看到,然后在廚房特地安排了一口鍋專供顧客使用。洗好的菜讓顧客任意挑選,各種調味品也準備好了,2005年1月初,“福源飯莊”的DIY服務正式提供。
那天,一位在某外企上班的張先生帶著一幫朋友來飯莊吃飯,一聽說可以自己炒菜,馬上就有兩個人自告奮勇說要露一手,其它菜還是點。大家吃著飯莊的萊也沒表示什么,等到朋友做的第一個菜上來,幾個人就開始興奮起來,他們不在乎朋友的手藝如何,要的就是這份聚會的熱鬧和快樂。
飯莊的生意逐漸火了起來,很快就有顧客提出了意見:在廚房做菜油煙太多,環境太熱,這樣勢必影響心情,做出來的菜哪能好吃呢?汪福生一想也對,人家來飯莊做菜,講究的就是那份心情,那么怎樣才能有做菜的好心情呢?經過幾天琢磨,他發現一個人要做出好菜,就喜歡在自己家得心應手的廚房里,那種家的氛圍才能做出自我感覺良好的菜肴,于是他在大廳用玻璃間隔了一個透明廚房,里面有爐具、調料,還別出心裁地放置了白色工作衣和那頂象征廚師身份的高高的白色帽子,顧客穿戴上立刻有了大廚師耀武揚威的感覺,布局小巧玲瓏,像極了家里的廚房。只要想露一手的顧客沒有不喜愛這個小廚房的。
顧客漸漸地多了起來,有些人是主動想要露一手,有些人是被朋友煽動或激將推進小廚房的,每逢有人在炒菜,外面所有顧客都在注視著,廚房里面的人洋洋得意,外面的人品頭論足,整個飯莊都在熱鬧著。很快問題又來了,想做萊的顧客越來越多,一個廚房根本不夠用,2005年6月,汪福生在所有的包房都設立了獨立的小廚房。
大多數顧客都是沖著“福源飯莊”的DIY小廚房而來,那天一對青年男女來到飯莊,看得出女子有些勉強,坐在桌前不言不語,當男的征詢她點些什么菜時,她一般都說“隨便”。男子點了幾道菜后,起身去了小廚房,一會兒端出來一個西紅柿炒蛋,雖然是簡單的一道菜,但那個女子內心已被打動,本來鬧矛盾的一對因為一個自己動手炒的菜而和解了。他們離開的時候,男的拉著汪福生的手連聲說感謝,汪福生自此發現了DIY廚房有著親情溝通的作用。
有一件事讓“福源飯莊”的人挺感動:2005年8月的一天,飯莊來了一批不同尋常的客人。說不平常,那是因為這桌酒席是一個剛剛出監獄的趙先生訂的。飯莊的人原以為會呼啦啦來一大幫所謂的“江湖兄弟”,誰知來的卻是趙先生的一家人,他的父母黑沉著臉,看得出是極不情愿來赴這個宴席,坐下后也繃著臉不說一句話,氣氛尷尬極了。菜上來后,趙先生舉起一杯酒,聲音低低地但堅定地說:“爸媽,請原諒不孝孩兒的以前,今天,孩兒敬父母一杯酒,答應從此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他仰脖把酒一口干了,可父母依然不為他的言語所動,也沒有伸手去端面前的酒。痛苦寫在趙先生的臉上,好大一會他的母親才說:“你已經說過很多次這樣的話了,我們的耳朵聽得已經起繭了……”趙先生嘶啞著聲音:“我要怎樣做,你們才能原諒我,才能相信我呢?”趙先生茫然四顧時,忽然看見墻角的那個小小的廚房,他站起身便走了進去。不一會,他端著一盤青椒油炸卷出來,深情地說:“我記得童年時吃得最多的就是這盤菜,那個年月有油炸卷吃是多么的幸福啊……”趙先生的回憶感染了他的父母,兩個老人的眼眶漸漸地潮濕,母親喃喃道:“你會炒菜了,看來你真的有決心能改變自己……”就因為這樣一個DIY的萊,父母原諒了自己的孩子,一家人和好如初。汪福生明白,一個菜并不能改變人的什么,但因為在做一個菜的勞動過程中能改變很多人的觀念,所以能促進彼此間的感情,這讓他更有信心從事自己的“DIY餐館”。
讓汪福生記憶深刻的是那樣一件事:2005年10月底的一天,一位姓林的先生一個人神情落寞地來到飯莊,好一會汪福生才了解到林先生的痛苦,原來妻子和他離了婚,今天是和妻子吃最后的一餐飯,所謂的分手宴。汪福生從林先生的話語中得知他是想挽回這段感情,如何幫幫他呢?等到林先生的妻子來后,他們點了幾個菜開始了正式的分手晚宴,汪福生把林先生拉到了小廚房,告訴他說做一道你妻子最愛吃的萊,然后汪福生出來對林夫人說,你丈夫正在做一道你最愛吃的菜,你是否也做一道你先生最愛吃的菜呢?林夫人想了想,答應了,于是汪福生把她帶到另一個小廚房。當林先生夫妻兩人各自端了一個菜出來時,他們各自的心里有一種溫暖在漸漸涌起,也許,這是一個和好的緣起……
汪福生就是憑借著DIY廚房,巧打親情牌,做火了生意。如今,他有員工14人,固定資產50多萬,2006年6月底,他在福田區紅嶺中路的分店正式開業。
從汪福生的成功經歷中,我們可以獲得這樣的啟示,一是他采用了DIY的理念,讓顧客自己動手,從動手中獲得成就感,體現了顧客為尊的概念:二是巧打親情牌,在飲食中融合了親情的理念,得到了顧客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