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農村隨處可見的玉米皮、松木皮、竹條、藤條和青草,大多數人都會覺得是不值錢的廢物。可來自江蘇的普通打工仔龔海華卻發現了其中的商機。他請人將這些廢棄物加工成各種小巧精美,形狀各異的草包、草編筐、大小笸籮等純天然家居用品,大賺城里人的錢。
經過3年多的打拼,龔海華從一個小攤開始,發展到如今不但擁有了自己的家居用品公司和加工基地,還在全國發展了100多家連鎖加盟店,成了聞名全國的“草包王”。
探家發現商機
今年27歲的龔海華是江蘇南通人,原先在北京做裝修,后因競爭激烈辭職不干了。
一次,龔海華陪妻子回老家山東濰坊,發現當地村民都在編制簍子、小筐子之類的家居用品,品種五花八門,用的都是莊稼地里沒多大用處的草、玉米皮、藤條等,既經濟實用,又美觀大方。龔海華拿著這些草編制品左看右看,連聲夸好。見丈夫如此好奇,妻子自豪地說:“俺這里的老老少少都會編織活兒!一到農閑季節,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編,雖說賣不出大價錢,但好歹還能掙些油鹽錢?!?/p>
聽妻子這么一說,龔海華眼前一亮:城里人不是崇尚自然和綠色環保么?如果我把這些草編制品運到大城市,不就是一條現成的生財之道?再說了,這些草編制品都是利用農村田間地頭廢棄的草、玉米皮和藤條等原料,成本極低,又能變廢為寶,簡直稱得上取之不盡,遍地是金??!
2003年春節過后,龔海華讓妻子留在山東老家等他的消息,自己則返回北京。經過考察,龔海華以每月1400元的租金,租下了朝陽區三里屯雅秀服裝市場四層的一個攤位,并將自己的店取名為“回歸自然”。
3月初,“回歸自然”草編店正式開張了。為打開市場,一開始他只經銷一種女士專用的草包,也不敢把價格定得太高,大部分定價五六元,最貴的也不過十幾元。令他驚喜的是,開張第一天,生意就好得令他難以置信,一下賣出了32個草包!一位打扮時尚的年輕女郎一口氣挑選了4個草包。
很快,在第一批顧客的宣傳帶動下,龔海華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更讓他吃驚的是,一些人甚至是在街頭看到別人背著草包,覺得很新奇,于是打聽后轉了好多趟車,專程找上門的。短短一個月,龔海華就銷售了近2000個草包,賺了4000多元錢。
壯大草編品“隊伍”
龔海華開始盤算起他的下一步計劃:草包打開了銷路,草編店也有了一定的名氣,但畢竟品種太單一,不能滿足更多人的需求,能不能賣一些其它的草編制品呢?
一天,一對年輕夫婦圍著龔海華的草編店逛了一圈后,說:“你怎么不進點兒草編家居用品呢?”龔海華心里一咯噔,隨即不露聲色地反問道:“草編家居用品?會有人喜歡嗎?”對方說:“怎么沒人喜歡?放在家里,既能當工藝品點綴,又能放些書報、小玩具、遙控器等小東西?!边@下,龔海華的心里終于有底了。
2003年8月,他讓妻子試著發過來一個白色的、方方正正的草編小筐子。誰知第二天一擺上貨架,下午就來了一位日本客人,當他看到那只草編筐子后,立即流露出非常驚喜的神情,問龔海華賣多少錢。當時,龔海華很緊張,甚至不敢出價,后來見客人對那只草編筐愛不釋手,于是咬牙說了“25元”的高價,沒想到客人想都沒想,馬上掏錢將筐子買走了。
這位日本客人走后,龔海華馬上將這個好消息告訴了遠在山東的妻子,并讓她趕快發一批笸籮、筐子,簍子等草編家居用品過來。果然,這些草編家居用品一到店,很快吸引了附近一帶的居民,特別是那些遷居新房的家庭,對這些散發著鄉土氣息的草編制品更是情有獨鐘。
一對剛剛搬了新房的中年夫婦專程趕到龔海華的草編店,一口氣挑了6個草編筐子后,男主人高興地說:“一看到這些草編制品,我就倍感親切,仿佛回到了當年的知青歲月!”沒想到在農村再普通不過的草編制品,拿到城里,竟然還讓人勾起了對逝去的青春歲月的美好回憶。敏銳的龔海華立即意識到這是個不可多得的賣點,于是他在柜臺上適時地打出了“購草編制品,憶知青歲月”的招牌。招牌一出,龔海華的小店更是顧客盈門,到2003年底,龔海華的資產達到8萬多元。
增形添色賺火爆
2004年初的一天,龔海華的店里來了一位氣質優雅的女士,一言不發地盯著貨架上的草編制品看了好半天。從她的眼神看,似乎很感興趣,但最后卻什么都沒買就走了。龔海華一愣,覺得這里面有問題,于是趕緊追了上去,問她是不是不喜歡這些草編制品。這位女士笑了笑,說:“說實話,我是挺喜歡的!不過你的產品形狀也太單調了,怎么全是方方正正的呢?如果能編些圓形、橢圓形的那該多好!”
聽了對方的話,龔海華連連點頭,并馬上跟妻子通了電話。10多天后,上千件圓形、橢圓形的草編制品擺上了貨架,不到半個月,這批草編制品就被搶購一空了,這一次,龔海華賺了3000多元。
嘗到甜頭后,龔海華又想開了:草編制品除了方形、圓形和橢圓形外,能否編織成更多的形狀呢?經過一晚上的構思,龔海華將自己的設想全部描摹在了圖紙上。第二天,他就將圖紙傳回給了妻子。半個月后,這批有著菱形、多邊形、漏斗形等各種形狀且規格不同的異形草編制品一亮相,就吸引了過往顧客。龔海華沒有止步,他覺得只有對產品不斷加以改進和完善,才能最大程度地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
2004年5月的一天,一位學生模樣的顧客一跨進他的店里,開口就說:“老板,你不覺得你的這些草編制品有些不對勁嗎?”龔海華立即來了興趣,開店這么久,還沒有人這樣對他說話,于是他連忙請對方坐下。見龔海華態度誠懇,這位顧客指著貨架說:“你看看,這些產品怎么全是清一色的呢?為什么不染上顏色,那樣不是更漂亮嗎?”龔海華回頭仔細一看,還真像這位顧客所說的,店里的所有草編制品都是一個顏色——白色!在隨后的交談中,龔海華得知這位顧客是美院的一位大三學生,所以對顏色有一種職業的敏感性。
送走這位顧客后,龔海華趕緊查閱資料,知道要使草編制品變得五彩繽紛、綠色環保,且不褪色,必須從源頭入手,解決原材料的問題。為此,他利用下班時間,到附近的一所大學向相關專家請教,終于掌握了沒有污染地浸染原材料的一個簡易配方。
龔海華將自己調制的顏色配方交給妻子,讓加工戶浸染原材料,然后再編織。很快,五彩繽紛的草編制品亮相了。因為這種彩色草編制品更適合與家具搭配,一面世就銷售火爆。不久,龔海華根據顧客的建議,又獨創性地為草編制品設計出了古樸清新的花鳥、山水、人物圖案和花紋。
加盟店遍地開花
2005年4月,龔海華的草編店引起了電視臺一位編導的注意,他覺得草編店很有創意,也很有特色,于是為龔海華專門錄制了一期節目。節目播出后,龔海華的草編店一夜間傳遍了大江南北,全國各地每天都有人打電話來要與他合作。頗具生意頭腦的龔海華意識到這是個不可多得的發展機會,而一個產品如果想在全國叫響甚至走向海外,沒有自己的品牌絕對不行。
隨后,他為自己的草編制品注冊了商標——“梧桐青園”。很快,他的免費加盟店迅速鋪向了全國,錦州、深圳、廈門、成都、烏魯木齊……時至今日,“梧桐青園”加盟店發展到100余家。與此同時,龔海華在北京三里屯的使館區成立了自己的分店,把目標顧客群主要鎖定為外國友人。在山東,他則專門成立了自己的草編加工廠,聘用了80多個心靈手巧的編織能手。如今,龔海華的野心越來越大了,他的目標是做全國最大的“草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