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服裝制造商Levi-Strauss在類似監獄一般的工作條件下使用年輕女工的事實被曝光。為了挽救其被污損的公眾形象,該公司草擬了第一份公司社會責任守則(也稱生產守則)。隨后,耐克、沃爾瑪、迪斯尼等大型跨國公司紛紛制定了自己的生產守則。歐洲、美國和澳大利亞也先后出現了一些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多邊組織,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非政府組織的參與,逐漸形成了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并隨著經濟全球化而逐漸波及全球,尤其是處于全球生產鏈環節上的發展中國家。
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起步較晚,直到目前,眾多中小企業仍然認為,那只是跨國公司或國內大型企業的“專利”,中小企業受自身經濟、制度等各方面的局限,與它沒有多大關聯,于是也出現了有中小企業想引入企業社會責任,但卻不知從何下手的情況。

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常務理事、全國工商聯常委、經緯集團董事局主席陳經緯在一次論壇中指出,企業的社會責任并不是企業的額外負擔,而是企業生存的必要條件,是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內在要求。
有專家分析認為,作為正處于高速發展中的中小企業更應早日建立企業社會責任體系,一方面能讓企業更快更好的發展;另一方面,提早制定完善的企業社會責任體系,可以讓企業少走彎路,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前不久,在北京召開的“教練與企業社會責任國際論壇”上,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發展研究院推出了“企業社會責任五行評估系統研究項目”,該項目同樣告訴中小企業,企業社會責任對于中小企業顯得更為重要。
無疑,企業社會責任將成為中小企業的一道“新餐”。
企業社會責任的尷尬現狀
此前的一次高峰論壇上,廣東一服裝廠的李老板就曾告訴記者,他個人特別喜歡參于社會公益事業,個人收入有三分之一用于了慈善公益事業,但他所領導的企業,規模還太小,所以很難像一些大企業一樣,建立完整的企業社會責任體系,切實踐行企業社會責任。他同時認為,在企業還處于中小水平時,談社會責任有點為時過早。
事實上,李老板所在的企業僅僅是眾多中小企業的一個縮影而已。
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對外合作協調中心副主任秦志輝博士指出,我國中小企業在踐行社會責任方面目前還處于自發階段。企業社會責任意識還不太自覺,大多數企業仍抱著“企業的惟一社會責任就是創造利潤”的信條,對企業與人、環境、社會的關系認識不清;即使有的企業已經有所認識,但仍處于樸素階段,例如,中小企業的捐款理念只停留在“慈善”的認識上,沒有把這種樸素的思想提升到企業社會責任高度,沒有形成制度化的體系;此外,我國整體缺乏對企業社會責任和績效的評價體系,對企業的評價只限于經濟績效的考核,沒有引導、考核企業踐行社會責任方面的有效機制。
有統計顯示,截至2005年底,我國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已超過4000萬戶,占企業總數的99.6%。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9%,上繳稅收占總額的48.2%,占社會銷售總額的68%。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吸納城鎮就業的主渠道,為社會提供了75%的新增就業崗位。
一方面,中小企業在社會中占據的地位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在踐行社會責任方面卻不盡人意,與其目前擁有的地位不對襯。因此,引導中小企業踐行社會責任,明確企業的使命與價值,明確企業與員工發展、企業和社會進步、企業同環境保護的關系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傳統的“五行”與企業社會責任
2006年10月,香港匯才人力技術有限公司資助了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的一個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課題,名為“建立企業社會責任(CSR)評價指標體系及體驗式人本教練模式的有效性”,雙方合作期限三年,期間香港匯才人力技術有限公司每年出資80萬元人民幣提供資助。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員李漢軍博士是該項目的研究人員之一,他認為,“CSR并非慈善捐贈這么簡單,而是一個關乎利益關聯方的系統工程。”
在企業調研中他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意識到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并以越來越積極的態度履行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但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指導模式。“CSR最本質的定義就是企業在商業運作里對其利害關系人承擔相應的責任。”李漢軍說,“利害關系人是指所有可以影響、或者被企業的決策和行動所影響的個體或群體,包括但不限于員工、顧客、供應商、社區團體、母公司或附屬公司、合作伙伴、投資者和股東等。”
“而很多從資本原始積累逐漸走向正規化的中小企業,對CSR缺乏系統的認識,他們甚至還不知道與其CSR相關的利益關聯方都有哪些。”項目的合作方香港匯才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黃榮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此表述。
而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樸素的物質觀,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順序順時針排列而成,逐一相生,隔一相克。
一種與中國文化對接的偶然巧合讓CSR與五行結合在一起。
在香港匯才技術有限公司與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發展研究院合作的五行CSR評價體系中,可以看到,它創造性地將企業社會責任分為五個主體部分,即股東、員工、客戶、合作伙伴、社會。與五行中的元素相對應,如同五行相克相生,CSR的元素之間同樣存在一定的相互促進、相互制約關系。
李漢軍認為,開發這樣一種評價體系,正是為了幫助中國中小企業找到建立CSR體系的捷徑。
其實,原因很簡單,五行模式更多的是借鑒了商業管理模式,意在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有利于企業接受。在五行模式的邏輯關系中,股東投資組建的公司為員工提供了就業機會,員工的工作使得企業對客戶提供產品或服務,客戶使用產品或服務后的滿意程度反映出企業的社會認知程度,社會對企業的認知程度會影響企業合作伙伴對企業的合作關系,合作伙伴對企業的支持必將影響企業的績效,最終影響股東的收益。同時,企業的社會聲譽會影響企業的融資能力和市場拓展,也會影響股東對公司的投資熱情;合作伙伴的支持程度會影響員工的工作績效;過分強調股東的利益,會損害顧客或客戶的利益;員工是否能夠對企業的工作環境滿意、是否有歸屬感,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的社會認知;客戶的利益往往和合作伙伴的利益相沖突。
作為合作方的黃榮華則表示“中小企業結合五行中的相生相克原理,根據自身企業的特點,弄清楚其與CSR相關的利益關聯方都有哪些時,便可以運用管理學人本教練技術中的領導力理論,將CSR向更深層次推進。”
重點服務中小企業
至于緣何將目標鎖定在中小企業,李漢軍如此解釋,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涌現出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眾多的中小企業已經組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需要有一套完整的體系將企業社會責任貫穿到企業的各個環節中,這樣才能保證企業朝著良性的健康方向發展。
“國際社會推行的SA8000以及國內推行的相關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當然也是企業需要參照的標準,但是五行模式并沒有提出具體的如產品責任、勞工責任等詳盡的硬性標準,它只是基于人本和人文的一種評估體系,五行模式其實在尋找一種普適的企業CSR模式。”
黃榮華的解釋更加干脆,“五行模式之所以受到中小企業的推崇,就是因為它幫助企業理清了CSR中各利益關聯方的關系,并通過企業教練的手段,將CSR與企業管理相結合,幫助企業達到CSR目標。
也有人認為五行模式只不過是管理理論的一種延伸,是一個非常空泛的體系,缺乏實際操作性。但李漢軍并不認同,“反省自身,主動意識到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這顯然是比一套制度化的CSR框架更高層次的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
從五行模式的設計初衷來看,它適合于一切大中小型企業,而為何目前僅僅面對中國的中小企業呢?李漢軍表示,一方面中小企業對適合自身發展的CSR體系有著更為迫切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國企業的發展現狀也決定了五行模式首先適合瞄準中小企業進行實踐,大型企業更習慣于遵循既有的規律按部就班發展,其管理模式與五行模式的對接存在一定困難。
站在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推行CSR,五行模式是顯然是一種難得的嘗試,尤其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無疑增添了一種構建企業社會責任的新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