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期本刊報道了“普洱茶惡炒成風”的現象后,最近,中國普洱茶協會對外公布,要求普洱茶在出品時要貼上地理防偽標志。這一措施的出臺對良莠不齊的普洱茶起到一定的約束和治理作用。
眾所周知,普洱茶歷來都是云南省重要的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之一,2007年4月8日,云南省思茅市正式更名為普洱市,表明了云南省做大普洱茶產業的決心。7月1日,該省又正式啟動了“普洱茶”地理證明商標的使用、管理和保護工作。與其他地理證明商標不同,“普洱茶”地理證明商標是一個跨越多個州(市)的證明商標,是云南省茶產業發展的一項重大突破,標志著傳承了千年的普洱茶產業進入了一個品牌化、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

就在云南省相關政府部門滿腔熱情要做大做強普洱茶產業的同時,今年早先時候的普洱茶價格卻發生了巨幅震蕩,各地普洱茶價格都有近30-50%的跌幅。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該省相關部門的一系列舉措,正是普洱茶產業多年來由非理性發展走向規范化的要求。
至于政府的美好愿望是不是一定會隨著一個城市名稱的更改和一個地理證明商標的實施就順利實現,我們不得而知。但從其他類似也實行了地理證明商標或原產地保護的產品來看,普洱茶要改變目前混亂的經營狀況,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當作為飲料的普洱茶成為一種能夠獲取高額收入的投資手段、作為一種能夠實現保值增值的金融工具時,出現任何市場亂象都是正常的。隨著20多年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百姓的個人財富也隨之增加,中國的個人投資市場也逐漸興起。在股市、匯市、收藏品等投資手段疲軟的情形下,人們便把目光放到了人為制造緊張氣氛、放大需求或炒作概念以謀取利益的事情上,持續了數年的普洱茶熱正是基于這種背景下的產物。中國的投資市場也更是缺乏必要的理性,一派“五花八門、異彩紛呈”的繁榮景象。
普洱之后又是誰
普洱茶如此,前二三個月火爆的股市同樣如此。當參與者投機心態大于投資心態時,離這個行業泡沫的破裂也為期不遠了。果不其然,牛市熊市像兩個頑皮的孩子,更像兩個誰也不服輸的瘋子,此起彼伏地占著上風。在莊家和大戶笑瞇瞇地數銀子的時候,數量眾多的小股民和小資金只能以“重在參與”或“交了學費”來讓自己的心情好受一點。
雖然中國的個人投資業環境在逐年好轉,但與神話般投機收益的浪漫傳說相比,個人創業要辛苦得多,回報也要小得多。因此,賺大錢,賺快錢促使很多人不惜賣掉棺材本加入炒股、炒普洱的潮流中。對這樣的人,莊家無疑是持歡迎態度的,那些價格高企披上神袍的原本只供飲用的普洱茶,即使是個發燙的湯圓,也終歸需要一些人來接手啊……
之所以各種題材的炒作都能形成一種經濟現象,除了前面說的投資渠道單一、投資者心態不穩定之外,還有就是各種輿論導致的信息不對稱。這點從重慶市近期房價的瘋狂上漲可以看出來。
從國家6月初批準重慶、成都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重慶的房價出現暴漲,6月17日-25日9天時間之內,重慶房價上漲7.6%,多的每平方米漲了七八百元,少的每平方米也漲了兩三百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的價格因供求關系變化而出現漲落,是很正常的事。但是,重慶的這次房價異動背后的“推手”卻值得警惕——開發商通過炒作所謂“特區效應”,人為制造需求,哄抬房價,將國家統籌城鄉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扭曲”為房價上漲的動力。
近年來,隨著每一個投資熱點的興起,相關利益群體的博弈也隨之展開。但無論是哪個熱點,其幕后的推手中始終可以看到政府和媒體還有所謂專家的影子。在共同利益的糾結下,他們和一些商人構成了一個特殊利益集團。拿普洱茶為例,以茶商賺取最大利潤為核心,地方官員為茶產業推波助瀾,從中獲得GDP和政績;學術精英引導公眾預期,過度宣揚普洱茶的保健功能和投資價值,影響政府決策,獲得茶商的“好處費”;媒體為茶商制造輿論,從中制造新聞獲得廣告回報。
前面說到的重慶房價,在6月16日重慶成為“試驗區”的消息公布后,重慶各種“房地產專刊”就連篇累牘地推出“試驗區將刺激重慶房價上漲”、“重慶樓市迎來大漲拐點”等觀點,并發布“重慶今年房價再漲10%也正常”等消息,不斷向老百姓強化“房價必漲、漲價正常”的概念。在制造輿論之后,部分開發商開始提高房屋售價,并“捂盤惜售”,制造房子緊俏的假象,讓購房者在恐慌中非理性地搶購,推動房價進一步上漲。
而全國市場上的房價高漲,更是達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程度,北京、上海、杭州房價均價在1萬以上,深圳關內更是突破了2萬元大關,遠遠超過了民眾的承受能力。為了滿足一項消費不得不透支未來幾十年的生活品質,這一行還能走多遠,真的值得我們思考。
普洱茶,或許只是那個較早破裂的泡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