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帶狀皰疹;柴胡疏肝散;療效
中圖分類號:R752.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9-0022-01
帶狀皰疹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皮膚病,多發生在冬春兩季。在祖國傳統醫學中被稱為“纏腰火丹”、“蜘蛛瘡”、“火帶瘡”、“蛇串瘡”等。本病發病突然,發展迅速,常伴有皮膚病損部位灼熱、刺痛、起皰疹、潰爛等癥。筆者在臨床工作中,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療本病50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50例,均為門診病人。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最大76歲,最小15歲,其中30歲以下6例,31~40歲12例,41~50歲15例,51~60歲9例,60歲以上者8例;春冬兩季發病36例,其它季節14例;病變部位發生在腰肋部34例,顏面部8例,四肢部6例,頸及耳后2例。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2 治療方法
采用柴胡疏肝散為基礎方,熱毒熾盛者合五味消毒飲加玄參、丹皮、梔子、水牛角;疼痛重者加元胡、郁金、重樓;病在上加菊花、荷葉,病在下加牛膝;濕毒重者合二妙散加革薜、生苡仁、赤小豆、龍膽草、生地、車前子;皮損糜爛潮濕者,加藿香、透骨草、苦參、茵陳、露蜂房、黃柏水煎加陳醋外敷;脾虛氣滯者,加金鈴子、郁金、元胡、生黃芪、白術;陰虛者合一貫煎。
3 治療結果
本組50例。大多數病例經治療3~7天后,皮損逐步消退,疼痛減輕,連續治療5~15天痊愈。治療時間最長3個月,最短8天。治療后皮損消除、疼痛消除者,為痊愈,共36例,占72%;皮損消除、疼痛減輕者,為顯效,共10例,占20%;皮損消除、疼痛不減者,為有效,共4例,占8%。
4 典型病例
劉某,男,38歲,2005年3月21日初診。5日前右肋瘙癢疼痛,次日發現右肋部皮膚紅,上有綠豆大成簇水泡,即到當地衛生院治療,經輸液,服西藥2天,未見好轉,遂來本院治療。查:右前
5~8肋間皮膚微紅,有成片破潰水泡,表面潮濕,大小約3×9cm2,呈陣發性疼痛,伴納差、胸悶、大便稠、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診斷為火帶瘡,證屬肝氣郁滯,濕熱蘊結,治以疏肝理氣,祛濕解毒,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梔子、蒼術、黃柏、生苡仁、革薜、蒲公英、赤小豆、郁金、重樓、元胡、砂仁、焦山楂,2劑,水煎內服,每日3服,每劑2日;并外甩霍香、透骨草、苦參、龍膽草、茵陳、黃柏等藥水煎,加陳醋,冷卻后外敷。二診:4天后復診。疼痛瘙癢均減輕,飲食稍好,查:皮損部皮膚微紅,表面稍干,舌、脈象依舊,續用原方內服、外敷各3劑。三診:6天后再診,自感皮膚時有微痛,偶有瘙癢,稍納差;查:皮損部皮膚顏色正常,已干燥結痂,舌微紅、苔潤微黃,脈稍弦,方用柴胡疏肝散加郁金、重樓、元胡、梔子、砂仁、神曲、焦山楂,3劑,水煎內服。四診:又6天后再診,自述痛癢皆無,飲食稍差,二便調;查:皮損部痂已脫落,局部色素沉著,舌微紅、苔薄白潤。六脈平和,以香砂六君湯加神曲、焦山楂、砂仁,麥冬、枸杞。2劑內服而愈。
4 體會
帶狀皰疹中醫傳統將其列為“丹”類,由火熱、濕邪而致病?!夺t宗金鑒》將其分為干、濕兩類,干者,皮膚赤紅起斑,上有血皰疹,灼熱疼痛;濕者,皮膚發紅,上有黃白水皰,潰爛潮濕。在臨床工作中。筆者根據本病發生的部位,發展的過程及皮損的性質,結合中醫傳統辨證方法,認為本病的發生發展主要與肝、心、脾三臟關系密切,尤其與肝的關系最為緊密。因情志、內傷,致肝氣郁結,久而化火妄動,發于肌膚;或心火熾盛,致肝氣郁熱,心肝之火熱蘊結肌膚而發。故皮膚赤紅、灼熱、疼痛起皰;或脾虛濕熱內蘊,致肝氣亦失條達,郁久化熱,濕熱之邪外泛肌膚,故皮膚泛發黃白水皰、潮濕潰爛疼痛等,治宜疏肝、瀉火、理脾、除濕,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療切中病機。初期之時邪氣旺盛,故在疏肝解郁的基礎上,以清熱解毒或健脾除濕為主,再佐以涼血、通絡止痛之藥;中后期邪去正虛,則在疏肝解郁的基礎上,或養血、滋陰柔肝、或健脾益氣補虛,則邪去正安,氣血充盈,六脈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