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通脈降脂丸;高脂血癥;中醫藥療法
中圖分類號:R589.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9-0006-01
自2005年5月~2007年4月期間,采用本院制劑通脈降脂丸治療高脂血癥60例。取得了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共90例,其中血脂中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均高35例,單項膽固醇高25例,單項甘油三酯高3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60例,對照組30例。治療組中男24例,女36例,平均年齡58.3歲;伴有冠心病33例,高血壓病16例,腦動脈硬化z4例,其它7例。對照組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齡57.6歲,伴有冠心病13例,高血壓病10例,腦動脈硬化9例,其它4例。2組性別、年齡、合并癥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納入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關于高脂血癥的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在正常飲食情況下,2周內如2次測血清總膽固醇(Tc)均在5.72mmoL/L(220mg/d1)以上或甘油三酯(TG)在1.70mmol/L(150mg/dI)以上或高密度脂蛋白(HDL-C)在1.04mmol/L(40mg/d1)以下、血清LDL-C在3.64mmol/L(140mg/dL)以上者即可確診。中醫辨證屬痰濁瘀阻證:形體肥胖,頭重,眩暈,胸悶氣短,心悸,肢麻沉重,乏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苔厚膩,脈弦滑或沉澀。
將西醫診斷為高脂血癥,中醫辨證為痰濁瘀阻證納入觀察病例。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通脈降脂丸(院內制劑,規格:70g/瓶)每次10g,每日服2次,8周為1療程。對照組:采用血脂康膠囊(北大維信)每次2粒,每日服2次,8周為1療程。
觀測指標;觀察治療前后高脂血癥相關癥狀及體征;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等血脂含量測定。
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應用x2檢驗,計量資料應用t檢驗,等級資料應用Ridit分析。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臨床控制: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實驗室各項檢查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血脂檢測達到以下任一項者:TC下降≥20%,TG下降≥40%,HDL-C上升≥0.26mmol/L(10mg/d1),LDL-C下降≥2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血脂檢測達到以下任一項者:TC下降≥10%但<20%,TG下降≥20%但<40%HDL-C上升≥0.104mmol/L(4mg/d1)但<0.26mmol/L,(10mg/d1)。LDL-C下降≥10%但<2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血脂檢測未達到以上標準者。
3.2 治療結果
3.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異(P>0.05)。

治療組對胸悶氣短,乏力,形體肥胖,眩暈,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苔厚膩方面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其余癥狀的改善與對照組相當(P>0.05)。
3.2.2 2組血脂改善比較2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膽固醇、甘油三酯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作用,治療組治療前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2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4 討論
高脂血癥目前發病率逐年上升,是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發生的促進因素。本病多發于中年之后,說明人體在中年以后五臟之功能漸衰。其中與肝、脾、腎三臟關系最為密切。脾主運化,肝主疏泄,腎主藏精與血脂的生成、平衡、代謝有密切關系。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膩之品,脾胃受損,運化失司,痰濁內生;情志不暢,肝失疏泄,氣滯痰凝,血行滯澀,痰濁瘀血互結;年邁體衰,腎氣虧虛,膏脂不藏,化入血中等,均可引起血脂升高。總之,肝、脾、腎三臟之功能不足為病之本,而痰濁與瘀血互結為病之標。通脈降脂丸藥物組成為:靈芝、黃芪、三七、益母草、山楂、水蛭等。方中黃芪健脾益氣;靈芝、益母草調補肝腎;三七、水蛭活血化瘀;生山楂活血消積化滯。全方攻補兼施,通過健脾補腎,化濁行滯。活血來改善體內津液及水谷精微的轉輸。從而達到調節脂代謝紊亂的目的。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黃芪可提高機體抗氧化酶和抗氧化劑含量的活力,降低血清脂質的含量。靈芝能降低老年鵪鵓血脂質過氧化(LPO)水平,同時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和降低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加快對膽固醇的清除。三七、水蛭具有抑制細胞氧化修飾LDL的作用及降血脂及抗動脈硬化的作用;山楂核乙醇提取物可降低鵪鶉血清高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經60例臨床觀察,證明本方能改善高脂血癥引起的眩暈,形體肥胖,胸悶氣短等癥狀,能降低血脂,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而且無毒副作用。在療效上,與血脂康相當,具有較好的治療防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