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藥外敷治療
中圖分類號:R68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9-0015-01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骨科常見病,由于膝關節的原發性疾患或受創傷后,使構成關節的骨質發生增生和破壞。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因,以繼發性損傷為主,膝關節的創傷包括半月板、交叉韌帶、側副韌帶及關節囊等構成關節的軟組織損傷,和股骨、脛腓骨等骨折后力線不直而導致的膝內外翻所致。屬于中醫學“骨痹”、“腰腿痛”的范疇。筆者采用中藥外敷治療該病150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共150例,其中男91例,女59例;年齡最小45歲,最大80歲,45~55歲28例。56~65歲79例,66~80歲43例;病程最長15年,最短3個月。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關節腫脹疼痛、發僵、活動受限。X線攝片檢查示:均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緣唇樣骨質增生,關節間隙不對稱,大部分膝關節內側間隙變窄。59例可見關節內游離體等病理改變,符合增生性膝關節炎診斷標推。
2 治療方法
中藥外敷治療,藥物組成:夜交藤60g,獨活20g,干姜25g,大黃30g,生梔子25g,當歸30g,赤芍20g,紅花20g,桃仁25g。桂枝20g。牛膝30g,威靈仙30g,防風25g,上藥共研為細末,每次以適量水煮加醋調成糊狀,置于紗布制成的藥袋內,乘熱外敷于患側膝關節,24h換藥1次,10天為1個療程。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治療后觀察局部疼痛、腫脹、僵硬、活動范圍。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膝關節疼痛、腫脹消失,關節活動正常,浮髕試驗(一),局部皮溫正常;顯效:膝關節疼痛、腫脹基本消失,關節活動基本正常,過度活動稍有輕微疼痛,浮髕試驗(一),局部皮溫正常;好轉:膝關節疼痛、腫脹減輕,關節活動基本正常,局部皮溫略高;無效:自覺腫痛和功能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治愈98例,顯效32例,好轉1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6.7%。
4 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中醫“痹證”范疇,是由于患者年老體衰,肝腎不足,筋骨失養,加之久勞傷筋累骨,風寒濕邪乘虛侵襲,客于關節導致氣血運行受阻;或由于傷后氣血瘀滯不宣,聚瘀成痰,致使經絡不通,關節腫痛,活動不力。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疾病,被認為是以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為核心,累及骨質、滑膜、關節囊及關節其它結構的全方位、多層次、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癥。臨床上以關節疼痛、變形和活動受限為特點,病理變化最初發生于軟骨,逐漸發展到關節畸形。中藥外敷治療是利用藥物加熱后的熱能及藥物本身的作用。具有雙重功效,所用中藥具有活血通絡、祛風除濕的作用;熱能可使皮膚黏膜充血擴張,使藥物的有效成分能滲透到關節組織內;兩者協同作用可加速局部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降低骨內壓力,促進關節積液吸收,緩解疼痛和腫脹,從而達到改善關節功能的作用。中藥熱敷,通過局部用藥使藥力直達病灶,效力集中,方中防風、牛膝、威靈仙,祛風濕,活血止痛,夜交藤祛風舒筋通絡,紅花活血散瘀;中藥外敷能更好地發揮其活血化瘀、舒筋通絡、消腫散寒止痛、通利關節、松解粘連作用,使局部皮膚充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炎性物質通過毛細血管吸收消散。中藥外敷治療療效確切,無明顯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