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盆腔炎,中醫治療;沈允浩
中圖分類號:R711.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9-0016-01
沈允浩副主任中醫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45余年。2004年度被評為“嘉興市名中醫”;2005年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全國基層優秀中醫”稱號。學驗俱豐,尤善治療中醫內、婦科疾患。筆者有幸跟隨沈師臨診多年,深感沈師治療盆腔炎的見解獨到,療效甚佳,現歸納介紹如下。
1 發病機制
盆腔炎是西醫病名,是指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的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的炎病,包括子宮、卵巢、輸卵管炎病,范圍較廣,可局限于某一部分,也可幾個部分同時發生,是育齡期婦女的常見疾病口],屬中醫“腹痛”、“帶下”、“月經不調”、“癩瘕”、“不孕”之范疇。多因久病機體虛弱,正氣不足以御邪,熱毒濕邪蘊結于下焦,氣滯血瘀所致。盆腔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沈師在常年臨證中發現主要以慢性為主。患者常自覺下腹痛或墜脹痛,且常在勞累、性交及月經前后加劇,帶下綿綿。婦科檢查子宮正常大。活動受限,下腹部或宮體壓痛陽性。B超檢查常可探及盆腔積液。
2 治法方藥
慢性盆腔炎的治療以往常以活血理氣,化瘀散結,輔以扶正為主。沈師認為盆腔炎以熱瘀互結為主,而并非西醫的炎癥就等于中醫的熱證,故以清熱解毒,活血散瘀為治法,自擬紅藤敗醬湯。基本藥物組成:紅藤25g,敗醬草18g,白花蛇舌草18g,川黃柏12g,鳳尾草18g.桂枝9g,當歸12g,赤白芍各9g,炒川芎5g,牛膝12g,佛手10g,茯苓12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周。并可隨癥加減,痛劇者可加金鈴子散或失笑散;合并卵巢腫塊者可加鱉甲12g,炮山甲5g;帶下量多者可加海螵蛸12g,椿根皮12g;兼有氣虛者加炙黃苠18g,黨參15g;經期延長者加蒲黃炭10g(包煎)、茜草炭12g。
方中紅藤、敗醬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黃柏清熱燥濕,偏瀉下焦之濕熱;鳳尾草、白花蛇舌草清熱利濕;茯苓健脾滲濕I桂枝活血散瘀;當歸、川芎乃陰中之陽藥,血中之氣藥,配合赤芍用以活血行氣;赤白芍斂陰和血,甘草和中與芍藥同用緩急止痛;牛膝涼血滋陰,引諸藥直達病所;佛手疏肝解郁,理氣和中,防苦寒之品伐胃。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散瘀止痛之效。
3 驗案舉例
張某,女,42歲,2005年5月2日初診。患者小腹脹痛反復發作1月余,痛不甚,常因工作勞累后加重,并伴有腰酸,白帶量多清稀,舌苔微膩,脈細。婦科檢查:子宮前位,正常大,活動度稍受限,壓痛(+),雙側附件(-)。B超示:盆腔探及4.2cm×2.3cm液暗區。西醫診斷:慢性盆腔炎。中醫診斷:濕熱瘀阻下焦。治以清熱解毒,散瘀止痛。藥用:紅藤25g,敗醬草18g,白花蛇舌草18g,川黃柏12g,鳳尾草18g,桂枝9g,當歸12g,赤白芍各9g,炒川芎5g,川牛膝12g。杜仲18g,失笑散12g(包煎),佛手10g,茯苓12g,炙黃芪18g,炒白術10g,甘草5g,共7劑。上藥稍事加減,連服3周,小腹痛、腰酸緩解,B超示:盆腔積液消失。唯帶下未已,遂隨癥加減鞏固治療半月而愈,隨訪一年未復發。
4 討論
《中醫臨床經驗匯編》中有紅藤煎,功能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治腸癰膿未成,或膿成而未潰破者。沈師取其之意。自擬紅藤敗醬湯運用于盆腔炎的治療,使濕熱得清,瘀滯得消,氣血得行,故諸癥悉除。
在盆腔炎治療中運用桂枝是沈師長期的臨床經驗所得。桂枝性辛,甘,溫,運用于苦寒之品中,可防苦寒之品伐胃,而不會加重熱證,又可宣導其他活血藥物,增加祛瘀止痛之效,促進盆腔積液的吸收,屢試而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