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慢性蕁麻疹;針灸;中藥;療效
中圖分類號:R758.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9-0027-01
蕁麻疹是一種累及真皮淺層的局限性暫時性水腫,伴有瘙癢的皮膚病,其臨床表現為大小不一的風團,圓形或不規則形,色紅或略帶蒼白,瘙癢劇烈。風團發無定處,存在數分鐘至數小時后自行消退,常在一定時期內反復發作,超過一月者,稱為慢性蕁麻疹。筆者采用針灸配合中藥治療該病53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99例慢性蕁麻疹患者,年齡16~31歲,病程最短15天,最長1年,均就診前西藥或中藥治療過,仍然每天發作風團。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3例,對照組46例。治療組中男32例,女21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19例。2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針灸取穴;中脘、天樞、氣海,雙側曲尺、合谷、足三里、太沖。方法:中脘、天樞、氣海、足三里,針刺后,施以補法,曲尺、合谷、太沖,施以瀉法,留針30min,中間運針2~3次。7天為1療程,療程間隔3天行下1療程。中藥:黃芪30g,白術15g,炙甘草15g,桂枝10g,白芍10g,防風12g,荊芥12g,薄荷9g,梔子9g,川芎10g,丹參10g,生地10g,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服,7天為1療程,共服2個療程。
2.2 對照組單用中藥治療,藥方同治療組。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痊愈:治療2療程后,風團消失,皮膚無瘙癢,2月后隨訪,未再起風團;有效;風團消失,半月后間斷發作;或風團及瘙癢減輕,間斷發作;無效:風團仍然反復發作,治療前后無改觀。
3.2 治療結果治療組:痊愈29例,有效19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0.6%;對照組:痊愈8例,有效21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63.4%。
4 典型病例
殷某,男,20歲,于2007年1月3日初診。2月前出現全身瘙癢,起風團,持續幾分鐘后,自行消退。口服撲爾敏,維生素c等西藥抗過敏治療,仍然每天下午發作瘙癢和起風團,反復發作。診斷為慢性蕁麻疹,予以上法治療,治療1療程后,癥狀消失。分別于半月和2月后回訪,均未復發。
5 討論
蕁麻疹屬于祖國醫學的“癮疹”范疇,“人皮膚虛,為邪所折,則起隱疹”。由此可見,蕁麻疹的發生與“人皮膚虛”有直接的關系。人體腠理不密,衛氣不固,風邪得以乘隙侵襲,阻于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瀉,可使營衛不和,氣血運行失常,肌膚失于濡養,而發為風團。因此,衛氣虛而不能固表是慢性蕁麻疹的根本病機。治療慢性蕁麻疹,側重于扶正,兼以祛邪。中脘、天樞、氣海、足三里,重在補脾胃,以達培土固金,使肺衛氣盛,衛氣盛則固表,風邪無以侵襲。曲池配合谷,祛風解表;合谷配太沖,行氣活血,“血行風自滅”,瘙癢自除。中藥黃芪、白術、炙甘草益氣;桂枝、白芍調和營衛;防風、荊芥疏風解表;薄荷、梔子清風熱;川芎、丹參、生地涼血活血。合理選擇穴位,配合手法的補瀉,再加上中藥的配合,使衛氣充盛,腠理致密,外邪而不犯,疾病就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