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發病機制;辨證論治;綜述
中圖分類號:R7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9-0048-02
反復呼吸道感染(RRTI)是兒科常見病及多發病,是指呼吸道感染年次在8次左右,并排除與肺、氣管及心臟先天畸形、胃、食管反流等疾病相關者。因其發病率高,反復纏綿,嚴重影響小兒的身心健康,增加成年后患肺系疾病的可能性受到重視。其發病機理較為復雜,與多種因素有關。免疫功能低下是RRTI發病的重要原因。
小兒RRTI在中醫學中屬“體虛感冒”、“咳喘”、“久咳”、“虛證”、“自汗”等范疇,對其論述散見于歷代醫籍中,《幼科直言》中“或自汗,或病后標虛,時時傷風,體弱或泄瀉者,不便重用發散”等。現代中醫各家根據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對本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病因病機和預防治療方面都取得了許多進展,但總體而言,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認識和證型歸納,缺乏較完整的指導理論體系。現將近年來相關文獻綜述如下。
1 病因病機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RRTI的確切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認為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免疫功能低下是RRTI發病的重要原因。
1.1 紅細胞免疫功能與RRTI紅細胞膜上具有C3b受體,它能選擇性將血液循環中的免疫復合物黏附到膜上,形成C3b免疫復合物,并將其輸送到肝脾等臟器加以清除,減少免疫復合物(Ic)在周圍組織中的沉積,避免疾病的發生,感染時,紅細胞C3b受體花環結合率(RBC-C3bBR)降低,影響細胞免疫功能。胡之冬等檢測60例RRTI患兒,其RBC-C3b和淋巴細胞絕對值均低于健康對照組。
1.2 細胞免疫功能與RRTI大量研究表明RRTI存在著T細胞亞群比例失調,而細胞因子作為細胞間交流的“語言”參與免疫應答及免疫調節的全過程。故細胞因子可反映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狀態。吳良霞檢測67例呼吸道感染患兒外周血TCR(T細胞表面受體)值明顯降低。
1.3 體液免疫與RRTI大量研究表明RRTI患兒大多存在體液免疫的異常。王吉安等分別對臍血健康組,臍血RRTI組,18個月健康組,18個月RRTI進行比較。結果:RRTI組IL-12IL-2細胞因子水平均低于健康組。
1.4 自然殺傷細胞與RRTI自然殺傷細胞(NK)的殺傷作用是通過釋放自然殺傷細胞毒素因子(NKCF)來完成,在NK敏感的耙細胞表面,存在著NKCF受體,當NKCF與NKCFFR結合時,靶細胞便溶解破壞,故測定NKCF活性便能反應機體NK細胞活性與免疫狀態。
1.5 微量元素與RRTI RRTI與微量元素的關系已引起臨床的廣泛重視。觀點較一致的是缺鋅,缺鐵,銅異常,鉛過高對機體有顯著影響。小兒呼吸道的生理解剖特點及免疫機制未完善,微量元素的異常影響了小兒免疫機制和機體各系統的正常功能,導致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
中醫對復感的病因病機,文獻中各家看法大致相同,多認為是本虛標實,本虛多與肺,脾,腎不足有關,關于標實的認識各家略有不同。王明香等認為復感的病機為肺脾氣陰不足而致的氣虛血瘀。李陳等將本病病機歸納為,體質虛弱,邪氣易犯,尤其強調與脾腎虛弱密切相關;素體不同.感邪各異;環境失宜,易感致病。鄧雪梅等認為本病主要是由于小兒臟腑嬌嫩,先天察賦不足或喂養不當,濫用藥物,調護失宜等引起,患兒在恢復期多表現為脾虛肺弱,脾虛肝旺或脾腎不足。陳義春等認為,本病的發生與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的關系密切,其病位在肺脾胃。病因屬喂養失宜,造成胃納失和,又復感外邪;或因呼吸道感染失治誤治延治,導致脾胃反復損傷,功能低下,又復感病毒而致呼吸道感染,正虛邪戀,本虛標實之證。曹宏等從祖國醫學整體觀念出發,認為瘀血是本病反復發作過程中各種致病因素綜合作用下逐漸形成的,反過來又可加重氣機郁滯和脾胃虛損,形成惡性循環。
2 實驗研究
對復感的動物實驗研究,是通過脾虛動物模型動物來進行的。有人對脾虛型小鼠免疫功能進行測定,結果表明小鼠的脾指數,胸腺指數,腹腔巨噬細胞吞噬率及吞噬指數IL-1,IL-2的產生能力均降低,不僅直接說明了免疫功能降低,也間接說明了淋巴細胞與巨噬細胞產生減少,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及抗體產生能力下降,同樣說明脾虛小鼠非特異性免疫及特異性免疫功能的降低。而IL-2,IL-1產生減少可導致免疫功能全面降低。杜躍進等自制中藥防感沖劑治療RRTI的藥理作用進行實驗研究,發現防感沖劑可明顯增加小鼠胸腺,脾指數;顯著提高小鼠小腸推進率,與同期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提示該藥具有良好的免疫增強作用及促進胃腸動力的作用。李合國等用氫化可的松腹腔注射建立免疫功能低下(腎陽虛)小鼠模型,隨機分為生理鹽水組、補腎固表方組、玉屏風組、核酪口服液組。觀察胸腺指數,脾指數,體質量,血清皮質醇,RBC-C3Br,RBC-IC,血清IL-2,NK,CD3,CD2,CD4,CD6,CD4/CD8變化。結果補腎固表方可明顯提高免疫低下小鼠上述指標。作用明顯優于玉屏風,核酪口服液。
3 臨床研究
3.1 中醫藥治療
3.1.1 中藥湯劑(1)補肺固表、調和營衛汪受傳認為營衛失和證主要在于衛陽不足,營陰外泄,汗出多而不溫為主證,治以調和營衛,方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以桂枝湯調和營衛,龍骨、牡蠣固表斂汗。若汗多加碧桃干,麻黃根固表止汗;咳嗽不清加百部,方用玉屏散補肺固表,異功散健脾助運。辨證屬于營衛不和,肺脾氣虛兩證相兼,治療常調和營衛與補肺固表二法兼施,臨床常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和玉屏風加減。(2)健脾益氣:趙東英掣用玉屏散加減(黃芪10g,白術6g,防風5g,茯苓lOg,山藥6g,大棗6g,陳皮5g,生龍牡各15g,雞內金3g)配合中醫捏脊及單純手法按摩治療。與核酪口服液相對照,治療組總有效率95.83%,對照組75.00%。治療組治療后血清IgA、lgG明顯升高,發病次數減少,發病天數縮短。林東紅自擬抗感合劑對RRTI緩解期患兒進行調理,藥用黃芪、防風、白術、白芍、桂枝、稻香陳、馬齒莧、麥芽、丹參,以益氣健脾為主,佐以抑木扶土,活血化瘀,氣血通暢,機體得養,使“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故臨床收效明顯。(3)益氣補腎:魏麗華報道用河車玉屏風合劑(黃芪、防風、白術、煅龍骨、煅牡蠣、紫河車)治療RRTI 80例,總有效率92.5%,而且治療后5項檢測指標(身高,體重,血紅蛋白,血IgG,IgA)的均值較治療前有所提高。楊文義自行研制固本康口服液,藥用黃芪、黨參、白術、紫河車、蛤蚧、鵝管石、防風等益肺補腎,服藥后患兒復感率顯著下降,免疫功能明顯改善。(4)益氣活血:王明香等將RRTI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口服益氣活血的益肺健身顆粒)60例及對照組(口服兒康寧)37例。結果總有效率分別為93.3%,69.9%。治療后血紅蛋白,紅細胞SOD活性,肺組抗血流圖各項指標均較前明顯改善,并認為益氣活血法除能增強RRTI患兒免疫功能等環節外,還有抗自由基損傷,改善機體營養狀態,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改善肺微循環障礙等作用。(5)和解少陽:俞景茂等指出本病在恢復期或遷延期,會遇到這樣一種征象,即病情時緩時著,癥候錯雜,往來不已,寒熱并見,虛實夾雜,營衛失和,表里并病,為少陽樞機失利之證。可采用和解少陽之法,調和營衛,斡旋樞機。用柴胡桂枝湯化裁治療本證。
3.1.2 中成藥治療劉竹云等將RRTI患兒隨機分為2組,分別給予健兒樂沖劑和轉移因子治療,健兒樂沖劑總有效率96.9%,轉移因子總有效率64.2%,同時觀察組在改善全身狀況,提高血紅蛋白,免疫球蛋白,頭發微量含量等方面明顯優于轉移因子組。俞景茂等D93在仲景桂枝柴胡湯基礎上加減,制成太子健沖劑,觀察70例RRTI患兒,并與左旋咪唑組相對照。觀察結果提示其療效不亞于左旋咪唑,可改善小兒虛弱體質,缺鋅水平及細胞免疫功能。
3.1.3 其他療法包括穴位敷貼法,捏脊療法,刮痧及背部走罐法,敷臍法等。
3.2 西醫防治 主要從調節免疫功能入手。近來在治療藥物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上不斷深入。王曉茵等用卡介苗素注射液治療RRTl39例,每次肌注lml(0.5mg),每周2次,30次為1療程,結果顯示患兒sIL-2R水平明顯下降,IgG水平提高,PHA反應明顯增強,總有效率達97.5%,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01)。
4 分析與展望
近來隨著臨床及實驗研究的不斷深入,中西醫對該病病因及病理機制的認識日趨全面,在治療上也取得顯著成績,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尚待今后努力。西醫學對本病的認識具有相當的深度。認為病因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其中免疫功能低下是主要因素之一,但確切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治療上,急性期主要是使用抗生素,緩解期用免疫調節劑和微量元素補充,療效較為肯定,但對改善小兒體質方面存在不足。中醫中藥具有整體調節和辨證施治的優點,在控制“反復發作”上比西醫更勝一籌,但多限于臨床研究,在病因病機上多認為是肺脾腎三臟不足,對心肝與該病的關系研究較少,部分研究缺乏嚴格的科研設計,對試驗研究,動物造模的研究滯后,且對中醫辨證分型沒有規范化,因此要對辨證分型標準化,規范化。中西醫結合是治療的趨勢。此外,預防和減少復發是本病的治療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