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痛經;中醫藥療法;痛經湯
中圖分類號:R271.11+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9-0014-02
痛經是臨床常見的月經病之一,近5年來,筆者運用自擬痛經湯治療痛經112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共112例,為2004年2月~2007年3月的本院門診病人。其中10~25歲56例,25~35歲39例,35~45歲14例,45~55歲3例;年齡最小11歲,最大51歲;病程最短1天,最長3年;原發性痛經91例,繼發性痛經21例。所有病例均按《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確診。
2 治療方法
在每次月經行經之前5~7天開始煎服痛經湯。處方:炙黃芪30g,當歸20g,川芎12g,茺蔚子12g,丹參20g,延胡索12g,枳殼12g,白芍20g,五靈脂10g,小茴香10g,桂枝15g,香附15g,甘草10g。隨癥加減;濕熱加黃連10g;大便溏泄,加炒白術12g,茯苓12g;肝腎陰虛加山茱萸10g,川斷10g;陰虛血熱加生地10g,丹皮10g;脅痛乳脹加郁金10g,柴胡8g,路路通10g;經血量多加艾葉炭10g。煎服法:加開水1000ml,浸泡15min后用武火煎10min,繼用文火煎20min,取汁300ml,二煎加開水800ml,煎30min,取汁200ml,二煎混合分3份,早中晚各1次,日1劑。7天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疼痛改善情況。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治愈:治療2個療程后行經腹痛及相關癥狀消失;有效:行經腹痛及相關癥狀緩解;無效:腹痛及相關癥狀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治愈76例,有效25例,無效11例。
4 典型病例
張某,女,19歲,未婚。因經期疼痛1年余,加重2天而就診。癥見經期小腹脹痛,經量少,色暗有塊,經前乳房脹痛,周期正常。查;小腹部壓痛,余(一);血Rt:Hb98g/L,余未見異常;尿10項:Ery(++++)。B超未見異常。診斷為痛經。經予痛經湯,日1劑,3天后疼痛減輕。5天后疼痛消失。囑患者繼服1~2療程,以鞏固療效。
5 討論
痛經是女性月經病的常見病之一。究其病因,祖國醫學多認為與“虛”、“瘀”有關。《格致余論》“將行而痛者,氣之滯也;來后而痛者,氣血俱虛也”。《沈氏女科輯要箋正》“經前腹痛無非厥陰氣滯,絡脈不疏”。《胎產證治》“經止而復腰腹痛者,血海空虛之不收也”。《傅青主婦科》“經欲行而肝不應,則拂其氣而痛生。”《景岳全書.婦人規》“經行腹痛,證有虛實。……虛者,有因血虛,有因氣虛。然實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虛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為虛。拒按拒揉者為實。有滯無滯、由此可察。但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此當形氣稟質兼而辨之,……”。痛經湯中炙黃芪,當歸益氣生血,補氣血之不足;川芎、延胡、五靈脂、炮姜、丹參、茺蔚子活血通經止痛;白芍、桂枝、小茴香、枳殼、香附行氣調氣;甘草補氣,調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共奏益氣生血,調經止痛之功,標本兼治,藥病相符,故療效較好。本治療方法經隨訪觀察,未見明顯毒副作用。
綜上所述,痛經湯治療痛經。療效好,無明顯副作用,標本兼治,筆者認為痛經湯為目前治療痛經的良方,值得臨床共同探討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