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癥;中西醫結合療法
中圖分類號:R25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9-0014-01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intrahepau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發癥,臨床上以皮膚瘙癢和黃疸為特征,主要危害胎兒,使圍生兒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筆者自2002年1月至今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ICP32例,并與單純用西藥治療的31例作對比觀察,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診斷標準①孕中、晚期出現瘙癢、黃疽等不適;②實驗室檢查血清膽紅素升高或伴肝功能異常;③排除其它能引起瘙癢、黃疸和肝功能異常的疾病。
1.2 一般資料2002年1月本院收治的63例ICP產婦,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2例,年齡22~34歲,平均27歲,發病孕周28~38周;對照組31例,年齡23~33歲,發病孕周27~38周。2組間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單純采用西醫治療:10%葡萄糖注射液加地塞米松12mg,靜脈滴注,每天1次;熊去氧膽酸lOOrag。口服,每天3次。
2.2 治療組采用上述西醫治療的同時加用中醫治療,基本方為清瘀利膽湯:茵陳10g。梔子10g,茯苓10g,丹參20,黃芪20g,黃芩10g,地膚子10g。每天1劑,水煎,分2次溫服。
2組均10天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顯效:臨床癥狀與實驗室指標基本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與實驗室指標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與實驗室指標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對照組顯效15例,有效5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64.52%;治療組顯效21例,有效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75%。2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
4 討論
ICP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女性激素、遺傳及環境等因素有關,其主要組織學病變是肝內膽汁淤積,孕婦體內膽酸不能被肝臟徹底清除,聚集在血清中引起高膽紅素血癥,導致孕婦全身瘙癢與黃疸。西藥地塞米松可誘導酶活性,能通過胎盤減少胎兒腎上腺脫氫表雄酮的分泌,降低雄激素的產生減輕膽汁淤積,可使瘙癢癥狀緩解甚至消失。熊去氧膽酸能抑制腸道對疏水性膽酸的重吸收,降低膽酸,改善胎兒環境從而延長胎齡。中醫認為ICP屬于“妊娠瘙癢”、“妊娠黃疽”范疇。病機為脾虛血虧,濕熱蘊積肝膽。陰血虧損血燥生風而產生瘙癢·濕熱蘊積肝膽則尿黃、目黃。治療以清利肝膽,健脾和胃,養陰活血為法。方中茵陳、茯苓清利肝膽,梔子瀉火除煩,丹參活血化瘀,黃芪、黃芩補氣固表,地膚子燥濕止癢。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疸、退黃止癢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