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胃食管返流病;中醫藥療法;脾升胃降湯
中圖分類號:R57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7-0062-01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觀察2002年10月~2006年10月在本院門診治療的胃食管返流病(GERD)患者16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87例和對照組81例。其中中藥治療組男32例,女55例,最大年齡68歲,最小年齡19歲,平均32.5歲,西藥對照組男34例,女47例,最大年齡62歲,最小年齡20歲。2組資料統計學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診斷標準胃食管返流病診斷根據Savary-Milller標準。(1)主要癥狀:具有明顯的泛酸、燒心、反胃、或合并胸痛等癥狀;(2)G1F—E型電子內窺鏡檢查診斷返流性食管炎,但無繼發性食管炎的病因,如十二指腸潰瘍,幽門梗阻等;(3)病程超過3個月;(3)年齡大于18周歲;(5)至少2周未服用抑制胃酸和影響胃腸功能的中西藥。
1.3中醫辨證分型脾胃虛弱型:伴有隱隱胃痛,身倦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弱;肝胃不和型:伴有急燥易怒,惱怒后噯氣泛酸加重,脅肋脹痛,舌紅苔黃,脈弦;胃中積熱型:伴有消谷善饑,口干,口苦,口臭,舌質紅苔黃膩,脈數;瘀血積結型:伴有胃脘疼痛,暖氣頻作,舌紫有瘀斑,脈澀。
1.4排除標準消化性潰瘍,消化性腫瘤,嚴重心血管及肝腎疾病,腹部手術、妊娠及精神病患者。
2 治療方法
2.1治療組藥物組成半夏10g,柴胡15g,陳皮15g,枳殼10g,黨參15g,白術15g,茯苓15g,砂仁10g,黃連5g,香附20g,吳茱萸10g,海螵蛸15g。脾胃虛弱加黃芪20g;肝胃不和加郁金20g,佛手10g,紫蘇梗10g;胃中積熱加蒼術15g,佩蘭15等;瘀血積結加田三七粉3g沖服。每日1劑,早晚分2次服,4周為1個療程。
2.2對照組嗎叮啉10mg,日3次,飯前30min口服,奧美拉唑20mg,日2次,空腹口服,4周為1個療程。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治愈:燒心、泛酸、反胃等癥狀消失;好轉:燒心、泛酸癥狀消失,偶有反胃、噯氣等癥狀;無效:所有癥狀改善不明顯。
3.2治療結果治療2個療程后,治療組87例,治愈75例,好轉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7.7%;對照組81例,治愈56例,好轉9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81.3%。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4 討論
胃食管返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腸內容物返流入食管引起燒心、泛酸、反胃、胸痛等癥狀的疾病,屬中醫學的“反胃”、“吐酸”、“嘈雜”、“噯氣”、“噎膈”等范疇。中醫學認為,食管屬于胃,胃與脾以膜相連,互為表里,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以和降為順;脾主飲食精微的運化轉輸,以上升為常,一升一降,生理相互配合,病理相互影響。脾胃功能的正常運行與肝主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肝屬木,為剛臟,喜條達,肝氣橫逆,木旺乘土,或中土壅滯,木郁不達,或肝火亢熾,灼傷胃陰,或肝血瘀阻,胃失滋養,故GERD病位雖在食管,但病理機制與肝、脾、胃關系密切。因此,情志不暢,飲食失調,勞累過度,或久病傷脾均可發病,但以情志不暢,郁怒傷肝,肝氣不疏,橫犯脾胃為常見病因;故以疏肝健脾和胃,苦辛通降制酸為治法,方中半夏降逆止嘔和中健脾為君藥,柴胡疏肝升清,陳皮、枳殼寬胸理氣,香附疏肝理氣,共為臣藥,以升散條達,黨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以補后天之本,吳茱萸辛通下達以開郁結,海螵蛸制酸止痛,全方共奏疏肝健脾和胃,苦辛通降制酸,使脾升胃降,脾胃生理功能正常運行,胃食管返流病得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