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慢性膽囊炎;病因病機;臨床分期;中醫藥療法
中圖分類號:R575.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7-0057-02
慢性膽囊炎可由急性膽囊炎治療不徹底遷延而來,也可因膽道蛔蟲或膽道結石引起,病情時輕時重,纏綿難愈。本病屬中醫學“脅痛”、“胃脘痛”、“黃疸”等范疇。根據其病因病機及證候特征,臨床可分為急性發作期、緩解期和恢復期,中醫藥治療應遵循辨證論治原則,必要時可配合對癥治療。現將筆者治療慢性膽囊炎體會報道如下。
1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外邪內侵,或飲食不調,或憂郁惱怒所致。病位主要在膽,其發病與轉歸與肝、脾、胃密切相關。膽為六腑之一,宜通降。其“通”有賴肝氣之疏泄,“降”則靠胃氣之下行。因此,當肝為邪侵或情志不遂而致疏泄失常,胃為邪擾或食傷氣滯而失和降,終致膽氣不利而發病。《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膽又為三焦陽氣升降出入之樞紐,膽氣是否暢達又可直接影響各臟腑尤其是脾胃功能活動。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膽汁具有促進消化的作用,是脾胃維持正常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質。若膽氣失于調暢,影響膽汁的貯藏與排泄,反致脾失健運,或加重胃失和降,勢必氣血化源不足;引起或加重肝氣郁滯,久則氣病及血,致氣滯血瘀。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膽氣不利,“不通則痛”,故以脅部或脘肋疼痛為基本表現:“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苦,胃氣逆則嘔吐”(《靈樞·四時氣第十九》);脾失健運,水谷消化吸收障礙,故見腹脹、納呆,厭食油膩;久病則漸成虛證或氣滯血瘀證。
2 臨床分期
2.1急性發作期 以邪實為主。由于感受濕熱之邪,或嗜酒肥甘,化生濕熱,或脾胃運化失常,濕濁內生,濕邪化熱,濕熱蘊結肝膽,或因情志郁結,郁怒傷肝,以致肝失疏泄,肝膽同病。常見右肋脹滿或劇烈絞痛,竄痛不定,伴寒戰發熱,嘔惡腹脹,胸悶,口苦咽干,煩躁,大便秘結,小便色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等。
2.2緩解期以血瘀為著。清代溫病大家葉天士說:“初病濕熱在經,久病瘀熱入絡”;“其初在經在氣,其久入絡入血”。慢性膽囊炎病程較長,初病感受濕熱之邪致肝失疏泄,為在經在氣;久則肝郁氣滯絡瘀,邪入血分,為在絡在血。若因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或飲食不節,脾胃升降失常,以致肝膽氣滯或膽胃不和,氣滯日久,血瘀肝膽。常見脅肋刺痛,痛有定處,按之更甚,或右肋下見痞塊,性急易怒,心煩躁擾,舌質暗,瘀斑,脈弦等。
2.3恢復期以正虛為本。脾升胃降,燥濕相濟,納運相成;膽胃之間存在著“膽隨胃降,胃隨膽升”的相互關系。久病多虛。因膽病日久,脾胃虛弱,納化無力,以致氣血匱乏,正氣不足,機能低下。常見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無華,勞累后諸癥加重,舌淡胖,脈弦細無力等。
在緩解期也往往出現氣短、神疲乏力等正虛,恢復期或兼見脅肋刺痛血瘀癥表現,臨證時當細察。
3 辨證治療
3.1急性發作期當分辨濕熱之輕重。熱重于濕者,腹痛劇烈,拒按,發熱,體溫37℃以上,舌紅少津,苔黃,脈弦數;濕重于熱者,脅肋脹滿疼痛,口苦咽干,善太息,胸脘痞悶,嘔惡腹脹。治宜清利濕熱,疏肝理氣。基本方:龍膽草、青皮、柴胡、法夏各10g,黃芩12g,瓜蔞皮、郁金各15g,蒲公英50g。熱重于濕者加梔子、大黃;濕重于熱者加車前仁、茯芩。如脅痛明顯者加枳殼、川棟子、元胡;見黃疸加茵陳、大黃;便秘腹脹者加大黃、芒硝、木香、腹皮;嘔惡者加藿香。
3.2緩解期此期濕熱、氣滯證不明顯,而以脅肋刺痛、痛有定處、入夜尤甚,脅肋下或見瘕塊、按之痛甚之血瘀證為突出,并見心煩躁擾,舌質暗,瘀斑,脈弦等。治以活血化瘀為主。基本方:膈下逐瘀湯加黃芩、郁金各10g。刺痛明顯者加制乳香、制沒藥;便溏者去當歸;嘔惡者加竹茹、半夏;見黃疸加茵陳、梔子、大黃;若兼氣虛加黨參、黃芪。
3.3恢復期經急性發作期和緩解期治療后,濕熱清,瘀血去,病情穩定,病勢較緩,常以脘腹脹滿、納呆、便溏、神疲乏力等脾虛證為主。治療須以扶正為要,擬健脾和胃、補氣養血之法。基本方:四君子湯。納差者加焦三仙;噯氣者加陳皮;若見心脾兩虛證可選用歸脾湯加減;兼肝郁氣滯證合用逍遙散或柴芍六君子湯,兼血虛合用四物湯或當歸補血湯。
在急性發作期及緩解期,常見疼痛癥狀。如痛甚者可配合針刺,以解痙止痛。偏實證取期門、足三里,偏虛取肝俞、足三里、三陰交,以平補平瀉法,每日1次,每次30min,疼痛緩解后停用。在以上各期中如有結石或蛔蟲分別加入海金沙、雞內金和驅蛔或安蛔等藥治療。膽囊炎癥狀較輕和結石不大者可取金錢草15g/日泡代茶飲。
4 典型病例
方某,男,37歲,于2006年3月10日初診。既往有膽囊炎病史8年。2天前,因飲酒及食肥甘食物后出現脘肋部疼痛并發熱,經當地醫院西醫治療未見好轉。刻診:右肋下竄痛及胃脘部脹滿疼痛,寒戰發熱,嘔惡,納呆,口苦咽干,煩躁,大便3日未解,尿黃,舌紅,苔黃厚膩,脈數。體查:體溫38.6℃,右上腹疼痛拒按,右肋下捫及痞塊。血常規:wBC 12.6×10g/L,其中N78%,L16%,B超提示:膽囊大小7.8cmX4.5era,膽囊壁增厚欠光滑,邊緣模糊并多發陛結石。藥用龍膽草、青皮、柴胡、法夏各10g,黃芩12g,郁金、瓜萎皮各15g,蒲公英50g,大黃、芒硝(調服)各15g。1劑,水煎分3次服。次日二診,服藥后嘔惡止,脘肋疼痛明顯減輕,熱漸退,解稀便4次,臭穢,舌脈象基本同前,體溫37.6℃,原方去芒硝,大黃減至10g,3劑,每日1劑,分3次服。3月14日三診,熱退,每餐能進少量稀飯,右脅肋感覺刺痛,心煩,大便日2次,質稀,舌色紅滯稍暗,苔較前薄,脈弦。隔下逐瘀湯加味,藥用五靈脂(包煎)、桃仁、丹皮、赤芍、白芍、元胡、香附、紅花、枳殼、黃芩、郁金各10g,川芎6g,甘草3g。5劑,每日1劑,分3次服。3月19日四診,疼痛基本消失,唯飲食量不大,腹微脹,氣短,乏力,日解稀便2次,舌質淡紅,苔薄,脈虛稍弦。歸脾湯合柴芍六君子湯加減,藥用黨參、黃芪各15g,茯苓、焦白術、遠志、棗仁、柴胡、白芍、焦三仙各10g,甘草、木香各6g,上方加減服10余劑后,諸癥消失,飲食、睡眠均正常;B超復查膽囊大小6.4an×2.6cnl,囊壁光滑,邊緣清楚;血象正常。囑其吞服歸脾丸調理1月善后。
按:膽既屬六腑,又屬奇恒之腑之一,有“中清之腑”之稱,其生理特點有“中清不濁”和“通降下行”,貯藏和排瀉膽汁,以助飲食物消化。該病例首用清熱利濕法使“中清不濁”。方中龍膽草主清肝膽濕熱,并能幫助消化,增進食欲,對大腸桿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大黃、芒硝通腑瀉熱功效確切;瓜萎皮與柴胡、青皮相配能增強疏肝行氣寬中之功效;蒲公英有苦泄而不傷正,清熱而不傷陰的特點,尚能利膽、利尿及健胃、輕瀉,并有較強的殺菌消炎作用。“通則不痛”,緩解期則活血化瘀為主,兼以行氣,故用膈下逐瘀湯,其黃芩、郁金相配可解郁熱。后期脾胃虛弱已顯,故健脾和胃是重點,用歸脾益氣養血。合柴芍六君子湯,一則使清陽上升、生化有源而補肝血膽氣不足,二則使中焦樞紐運轉正常、氣機得以協調暢達,從而達到疏肝利膽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