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穴位敷藥療法;劑型;藥物作用
中圖分類號:R24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7-0033-02
穴位敷藥療法,是把所需藥物制成一定的劑型(藥膏、膏藥、藥粉),然后貼敷于某個或某組穴位或病變部位或特定部位上,利用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作用、藥物的滲透作用和藥物的藥理作用而產生對機體的調節作用,以達到治愈疾病目的的方法。其理論依據是“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p>
1 穴位所敷藥物的作用
(1)藥物對機體局部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相當于藥物灸療法),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并通過神經反射,激發機體的調節作用,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從而取得保健和治療的雙重作用;(2)具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祛邪扶正,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3)通過藥物的滲透作用,藥物離子經過皮膚而進入機體內部,在局部形成藥物高濃度,對局部產生較強的藥理作用,同時通過局部微血管對藥物的吸收、輸送、分布和轉化作用以發揮全身藥效,而起到治療的作用;(4)對局部疾患,藥物直達病所,療效更加迅捷。
2 穴位敷藥不同劑型的具體配制方法
2.1調合方法將所需藥物共同碾成極細的粉末,然后選用蜜、醋、油、脂、酒、水、鮮藥汁等作調合劑,調至捏之可成型即可敷用。
2.2調和劑的選擇調和劑的選擇多依據病情的需要而確定,如緩急止疼多用蜂蜜,化瘀消腫多用酒,清熱解毒多用鮮藥汁,軟堅散結多用醋等。
2.3橡皮膏的選擇劑型調好后,根據病情所選穴位的部位和多少,選擇大小合適的橡皮膏,把藥物直接貼敷在穴位上,再用橡皮膏固定好即可。
2.4藥膏貼敷時間的長短選擇 一般根據病情和氣候情況來決定。一般情況下多是24h更換1次,慢性病患者可酌情延長貼敷時間;古時又有“春三、夏二、秋三、冬四”的說法,也可以作為參考,凡是用易蒸發的水、酒、醋、藥汁等為調和劑的藥膏,根據藥膏的濕度,可以隨時更換。少數患者對所敷藥膏或橡皮膏過敏,或發生接觸性皮炎,而出現皮膚瘙癢、藥疹、水泡時,應馬上停止敷藥,并外涂龍膽紫,嚴重者給予抗過敏治療,出現感染者還應給予抗菌治療。
2.5膏藥膏藥是把若干藥物,浸于植物油中(如麻油、棉子油等),再經加熱熬煉而成的一種富有粘性的,能固定貼敷在一定位置上的中成藥。其特點是:遇熱則軟化而具有一定的粘性,能貼敷于皮膚上而發揮一定的治療作用;其優點是:應用方便,用法簡單,藥效持久,痛苦小,便于攜帶和保存。是患者樂于接受的一種劑型和治療方法。膏藥的具體熬制法如下。
2.5.1炸料(煎枯去渣) 將精選的藥物純凈處理、切碎后,根據藥物性質的不同,分批浸入植物油中浸泡,浸泡時間一般為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然后將浸泡好的藥物和油共同置文火上煎熬,并不斷攪拌,使藥物有效成分得以充分析出,待油溫至攝氏200度左右,鍋內藥物外表深褐色,內部焦黃色時,即可撈出藥渣,再用細篩過濾藥油,再煎熬10min左右,傾入容器內,靜置沉淀2~3天。
2.5.2煉油煉油是為了使藥油在高溫條件下氧化、聚合、變稠,以使其適合制膏要求。煉油要掌握好5點:(1)油花:藥油開始沸騰時,油花在鍋壁,當油花向鍋中央集聚時即可;(2)油煙:油煙隨熬煉時間的延長,油溫的升高而變化,初起為白煙,待轉為青煙時即可;(3)滴水成珠:取藥油少許,滴于水中,油滴散開后又集聚成一個完整的油珠,這時即可準備下丹;(4)撩油:煉油時還應不斷地撩油,使油煙散發,當藥油即將煉成時,撩油速度要快;(5)火力:煉油時火力不可太大、太猛。應該用文火,以便于掌握火候。
2.5.3下丹(下丹收膏)這里的丹指熬膏藥用的紅丹,又稱黃丹或東丹,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鉛,也可以用密陀僧(其成分為氧化鉛)粉碎后代替,下丹前要將丹沙炒去潮氣;一般情況下,每一斤藥油用丹8兩(夏季可用10兩,冬季可用6兩)。下丹的方法有2種:(1)火上下丹:將煉好的藥油放在文火上以保持一定的溫度,一邊加熱一邊下丹,一人將丹均勻地篩入油鍋,一人不停地攪拌,使丹與藥油化合。此時切忌下丹太快,以防藥油外溢而起火,又忌攪拌不勻,影響膏藥的質量;(2)離火下丹:將熬好的藥油取下,一人將丹均勻地篩入油鍋內,一人不停地攪拌,使丹與藥油化合。此時切忌下丹速度太慢,因為藥油的溫度在逐漸下降。當丹下藥油完全化合后,丹的紅色逐漸消退,化合過程中,藥油和鉛丹被氧化而產生熱量,黃褐色的稀藥油逐漸變為暗褐色的稠膏。這時應立即驗膏。
2.5.4驗膏(試驗老嫩)膏藥有“老”“嫩”之分,“太老”則硬而脆,沒有粘性,不易貼敷;“太嫩”則粘性太大,貼敷后容易移動,流散而粘著衣服。以黑如漆,明如鏡,貼之即粘著,撕之即能起者為老嫩適中。把下丹后的稠膏滴入涼水內,用手試之,粘手不離,起絲不斷,謂之太嫩;如性脆易硬,謂之太老。太老可取適量相同的植物油熬制“滴水成珠”后加入膏藥中混合稀釋以補救;太嫩可將膏藥置文火上再加熬煉,或再下丹少許,直至符合要求為止。
2.5.5去火毒將熬制好的膏藥擰成適當的小藥坨(一般每坨重約1000~1500g),放入冷水中37天,每日換水數次,或藏于地窖陰暗處,以去火毒。不去火毒的膏藥貼后刺激皮膚,易誘發接觸性皮炎。
2.5.6摻合精細藥料少數可溶性或具有揮發性的藥物,如乳香、沒藥、樟腦、冰片等藥物,可以先碾成細粉,混合均勻,待熬治好的膏藥涼至100~C左右時再投入其中,攪拌均勻,使之混合熔化于膏藥中。對于貴重藥物,如麝香,一般在膏藥貼敷前烘熱時直接撒在藥面上即可。
2.5.7攤涂將膏藥分攤于膏藥皮上,膏藥皮也稱“被子”,多用布裱皮、牛皮紙、動物皮等,“被子”多做成方形、圓形、長方形,視所貼面積的大小在“被子”上攤涂一定量的膏藥,可在“被子”的中央攤涂成大小不同的形狀,以適合臨床應用。然后折疊收儲備用。
2.5.8貼敷將備用的膏藥加熱烊化后,相互對折,使膏藥攤涂勻稱,直接貼敷于所選定的位置即可,視病情、皮膚、膏藥的厚度、氣溫的高低情況,進行更換。
2.6藥粉藥粉又叫摻藥,是將所需藥物直接碾磨麻成極細的粉末,然后密儲備用,對于貴重的易揮發性藥物,一般臨用時再與藥粉共同摻和,以保證藥效。這類藥大多為溫經散寒,活血止痛藥,多用于填臍療法,也可以直接撒敷在橡皮膏上貼敷于患處。一般35h更換1次。
3 穴位敷藥療法應用時注意事項
(1)用藥局部部位必須作皮膚常規消毒;(2)用藥部位皮膚患有皮炎,或皮膚破損,或皮膚過敏者,均不易應用本療法;(3)不可在同一部位長期連續用藥,一般應備2組穴位相互交替使用,以防損傷皮膚;(4)應用藥物發泡療法是,治療后應注意保持創面清潔,以預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