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老年缺血性心律失常;中西醫結合療法;療效
中圖分類號:R54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7-0008-01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80例符合缺血性心臟病診斷標準且有快速心律失常(室上性早博、室性早博、心房纖顫、心房撲動、竇性心動過速)的老年患者,排除嚴重肝臟疾病、腎臟疾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4例,男28例,女16例;年齡59~89歲,平均(70.9±9.6)歲。對照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齡58~92歲,平均(71.8±10.3)歲。2組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所有患者戒煙限酒、控制血壓血糖、保持理想體重、低脂飲食。抗血小板治療,予阿司匹林75~325mg/d,不能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服用氯吡格雷。予服用硝酸甘油或長效硝酸脂類。并根據病人情況酌情使用β-受體阻滯劑、鈣拮抗劑。對照組:加用普羅帕酮100mg,每日3次,胺碘酮200mg,每日3次,1周后改為200mg,每日2次,再1周后改為200mg,每日1次,并維持此劑量觀察2周。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穩心顆粒,每次9g,每日3次,4周為1個療程。
2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療效標準顯效:心悸、胸悶、乏力等癥狀消失或明顯改善,心電圖提示心律失常消失或明顯減少;有效:心悸、胸悶、乏力等癥狀改善,心電圖提示心律失常減少;無效:心悸、胸悶、乏力等癥狀無改善甚或加重,心電圖提示心律失常無變化或較前加重。
2.2治療結果見表1。

從表中可以看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9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77%,2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3 討論
心律失常在中醫中多屬“心悸”怔忡”范疇,臨床上老年缺血性心律失常多以氣陰兩虛為本,兼有心脈瘀阻。中醫認為:氣為血之脈,氣行則血行,故治療主張益氣養陰、活血化瘀、定悸復脈。中成藥步長穩心顆粒由黨參、黃精、三七、琥珀、甘松5味中藥組成。其中黨參對二磷酸腺苷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明顯的抑制和聚集作用,可改善微循環,增加冠脈流量。黃精有益氣養陰作用,有抗動脈硬化、降脂、降壓增加冠流量的作用。三七有活血化瘀通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減慢心率的作用。甘松有強烈的松節油香氣,其中含有纈草酮,纈草酮具有膜抑制及延長動作電位作用,可有效抑制折返激動,達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并能改善心肌缺血所致的異位興奮灶引起的心律失常(可能與甘松的中樞鎮靜作用有關)。琥珀具有鎮靜、安神、利尿、活血化瘀的作用,且沒有明確的肝腎功能損害及血脂血糖的不利影響。綜上所述,在老年缺血性心律失常的治療中,西藥普羅帕酮、胺碘酮在臨床中應用廣泛,且療效確切,加入中藥穩心顆粒治療,可取得滿意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