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慢性前列腺炎;癃清片;中醫藥療法
中圖分類號:R697+.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7-0007-02
慢性前列腺炎(CP)是泌尿外科常見病之一,筆者采用癃清片(天津隆順榕制藥廠生產)配合阿奇霉素治療CP患者40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80例CP患者均為本院泌尿外科門診患者,年齡18~45歲,病程半年~4年,臨床表現主要有尿頻、尿急、尿道不適、排尿不盡、排尿等待、尿末滴白;恥骨上區、會陰、肛門或者腰骶部有墜脹痛、酸脹痛甚至疼痛不適;部分伴有神經、精神癥狀;少數有性功能障礙。通過詢問病史、尿常規化驗、直腸指診、前列腺液(EPS)鏡檢、涂片染色找致病菌,有條件者加作前列腺液細菌培養等檢查,診斷為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CBP)8例,非細菌性前列腺炎(CABP)72例。采用NIH—CPSI評分標準,輕度14例,中度42例,重度24例。治療前均已停用相關藥物及其他治療1周。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對照組40例。治療組輕度7例,中度21例,重度12例;對照組輕度7例,中度21例,重度12例。
1.2治療方法治療組口服癃清片,每天2次,每次6粒(每粒0.6g),加用阿奇霉素膠囊0.25g,每天1次。對照組僅用阿奇霉素膠囊0.25g,每天1次。2組治療時間均為4周。
1.3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用(π±s)表示,均數τ檢驗,等級資料用χ2檢驗。
2 治療結果
2.1 2組治療前后的癥狀緩解情況見表1。治療組治療4周后,患者排尿異常、疼痛不適癥狀明顯好轉,對情緒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明顯減少,表現在NIH—CPSI評分明顯降低(P<0.01);而對照組NIH—CPSI評分無顯著變化。

2.2 2組治療前后EPS中白細胞數量的改善情況見表2。治療組治療4周后,患者EPS檢查有明顯好轉,白細胞數量降低,其中18例患者EPS轉為正常,其余22例患者EPS中白細胞數量降低明顯。

3 討論
CP是泌尿外科男性門診最為常見的疾病,多發生于青壯年。據Collins等統計,在美國約50%的男性一生中有慢性前列腺炎綜合征(CPS)的經歷,此綜合征主要由典型的局部不適或彌散性疼痛、排尿功能紊亂以及性功能異常等一組癥狀組成,每年每4例就診者中,CP占25%。本院泌尿外科門診量中,CP占1/2。最初認為CP多由感染所致,因此,當診為前列腺炎時,約有80%以上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療,隨著臨床研究的逐步深入,對該病的認識逐步加深。最近研究表明,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CBP)僅占CP的5%,而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CABP)的比重遠超過CBP。CP的發病機制從傳統的的感染學說已發展到今天的多學說(如尿液反流學說,免疫學說,精神一神經一疼痛環路學說),反映了臨床對CP的認識更加全面和客觀。對CP認識的進步無疑會更好地指導臨床的診治,特別是CP癥狀評分即NIH—CPSI評分,包括疼痛、排尿異常和對生活質量的影響三個方面,將患者主觀的感受較為客觀地量化,經臨床驗證可較好地指導CP的臨床診治和科研。筆者采用NIH—CPSI評分衡量CP的治療效果,較單純的癥狀描述更為客觀。
抗菌素在治療CP方面,長期觀察發現其療效不甚理想。基礎研究表明,只有少數水溶性,具有小分子量、特殊結構、非離子化、堿性、脂溶性并且與血清蛋白結合不緊密的抗菌藥物才能透過血一前列腺屏障進入前列腺,這就大大的限制了CBP抗菌素治療的藥物選擇余地。這是CBP治療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但CABP在大多數情況下對抗菌素不敏感。這就促使人們努力尋求一種高效、副作用少的藥物來代替抗菌素治療。90年代中期歐洲臨床上廣泛應用植物藥物治療CP所致男性下尿道路綜合征,其中德國更有90%患者臨床采用植物藥物治療。
中醫一般將CP分為濕熱下注和氣滯血瘀進行辨證論治。治法以清熱燥濕、活血化瘀為主,取得較好療效。癃清片主要由澤瀉、車前子、敗醬草、金銀花、牡丹皮、白花蛇舌草、赤芍、仙鶴草、黃連、黃柏等中藥加工、提煉而成,具有清熱解毒、清熱燥濕、涼血通淋、活血化瘀之效,正對CP疾患濕熱瘀血之病機。本研究進一步表明,口服癃清片治療CP療效顯著,具有方便、經濟等優點,易被病人接受,其長期療效,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