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面癱;電針;中藥
中圖分類號:R745.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7-0021-01
筆者自1984年~1997年采用內服中藥、電針治療面癱115例,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115例,男75例,女40例;左側61例,右側54例,年齡最小10歲,最大76歲,病程最短1周,最長4月。
1.2診斷標準病前常有患側面部不適,耳下或耳后疼痛,麻痹多為一側,額紋消失,眼不能閉合,鼻唇溝變淺,口角歪向健側,鼓腮漏氣,進食時食物常嵌在齒頰間等。
2 治療方法
2.1內服中藥牽正湯加味(白附子、僵蠶、全蝎、羌活、防風、當歸、赤芍、丹參),隨癥加減:若熱象明顯加菊花、黃芩;血虛者加當歸、地黃;頭昏痛加蔓荊子、羌活、細辛;口唇顫動者加天麻,鉤藤、石決明以平肝熄風。水煎服,每2日1劑,每日服2次,10劑為1療程。
2.2電針取風池、翳風、頰車、地倉、合谷、迎香、陽白、四白、晴明等穴。每次取2~5穴,得氣后以電針刺激5~10min,每日1次。1周為1療程。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痊愈:自覺癥狀消失,外觀完全正常,檢查無面神經麻痹征;好轉:自覺癥狀改善,外觀與健側比較稍不對稱,檢查尚有明顯面神經麻痹征;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3.2治療結果痊愈107例,好轉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7.4%。
4 典型病例
段某,女,16歲,于1986年12月10日初診。右側口眼歪斜2天。患者1周前因感冒而發病,3天前突然自覺右耳后隱隱作痛,次日晨起即感右側面部麻木,口眼歪向左側,進食后食物滯留于齒頰間,口中乏味,不思飲食。查,右側額紋消失,右眼不能完全閉合,鼻唇溝較左側變淺,鼓腮漏氣,面色少華,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緊。診斷為右側面癱。給予內服牽正湯加味治療,處方:白附子30g,僵蠶10g,全蝎10g,黃芪30g,歸尾20g,防風20,赤芍20g,威靈仙15g等,每2日1劑,1日2次,開水煎服,共服10劑,(注:白附子另包,開水先煎2h,全蝎另包,微火焙干研細末,分3次用中藥湯吞服),服藥期間忌食生冷瓜果,避免吹風受涼;(2)電針按上述穴位2~5穴,每日治療1次,共治療20次而痊愈。
5 體會
面癱,即面神經麻痹,中醫學稱為“口眼歪斜”。《靈樞·經筋》篇敘述了本病的特征,如“卒口僻,急者目不合”。春、秋兩季發病較高,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男性多于女性。祖國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是由于正氣不足,絡脈空虛,衛外不固,風寒之邪乘虛侵襲陽明,少陽脈絡,以致氣血痹阻,經脈失養,肌肉縱緩不收而誘發本病。
治宜祛風通絡,調和氣血。選用牽正湯為主方,方中白附子、僵蠶、全蝎祛風化痰通絡為主,加羌活,防風加強祛風解表之功;加當歸、赤芍、丹參等以養血活絡,取“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結合電針治療,是通過電針刺激面部相關穴位,激發人身正氣,加速氣血運行,促進經氣通暢,而達到治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