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葉生》是《聊齋志異》中科舉題材方面的一個優秀作品。此篇小說情節千回百轉、跌宕起伏,在短短的篇幅中展現了作者高超的情節駕馭能力和敘事謀略。同時,它也可謂是作者人生的一個縮影,表達著他對科舉制度的嘲諷,傾訴著其郁結一生的滿腹愁情。
關鍵詞:葉生;科舉;情節;敘事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標識碼:A
相信讀過《葉生》的人都會不禁為主人公的一生遭際而心弦震顫,也由此而能夠深深地理解作者蒲松齡內心深處所包含著的無盡的苦楚。離奇曲折的故事、出人意料的情節背后隱藏著的卻是科場不如意書生一生的艱辛、挫折和知音難求的痛苦。這正應了曹雪芹的那句“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葉生》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河南淮陽縣有一個姓葉的書生,文章辭賦冠絕鄉里。恰逢關東一個叫做丁乘鶴的人來此地做縣令,丁看到葉生的文章后對他極為賞識,召葉生來促膝長談,還請他留住在縣衙里,并提供錢糧資助他讀書和撫恤家里。快到科試的時候,丁又向主考的學政力薦葉生,結果葉生得了科試頭名。一個縣令對一介書生的如此看重也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葉生自然內心非常感喟,并想用金榜題名來回報丁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不料,科試后的鄉試,葉生卻名落孫山。葉生因愧負知己,而終日抑郁憔悴。丁聽說后,將葉生召來安慰他。面對恩人,葉生百感交集,泣涕不已。回家后,他閉門不出,不久便一病不起。
后來,丁因為忤上將卸任離開此地,便寫書信告訴葉生,想見他一面才忍離去。葉生讓信使轉告,自己的病難以很快痊愈,請丁及早起程。丁一直不肯離開。幾天之后,門人忽然通報說葉生來了,丁喜出望外,于是帶著葉生同歸故里,并讓葉生做家庭教師,教兒子丁再昌讀書。葉生將自己為科舉考試而準備的那些文章悉數傳授給公子,結果公子考了鄉試第二名,后來又考中了進士,被授予工部主事之職。
公子到京城赴任時,帶著葉生入了國子監。第二年,葉生竟中了舉人。在公子建議下,葉生探望故里,衣錦還鄉。回到家中,看到家里庭院破舊不堪,這時正好妻子從屋里出來,看到葉生拔腿就跑。葉生凄涼地說:我如今已經大富大貴,為什么才三四年不見你就不認得我了?妻子說:你已經死了好久了,只因為家貧如洗所以沒法將你的靈柩安葬,我們很快就要給你找一塊墓地,你就不要再出來嚇人了。葉生逡巡著走到屋里,看到那里果然放著靈柩,才意識到自己早已非人,不禁悲從中來,撲地而滅。妻子看時,地上只有一副衣冠而已。
《葉生》這篇小說最撥動讀者心弦之處莫過于結尾點破葉生乃一鬼魂,而到此處故事達到最頂峰。首先,小說開頭作者先用濃墨點染葉生的文賦才能,說他“文章辭賦,冠絕當時” [1] (P84)。當丁乘鶴看到他的文章時,“奇之” [1] (P84),對他的文才甚感驚奇,于是對他寄予厚望,對他參加科舉考試給予了多方面的幫助。作品開頭講述困頓書生得遇知己的這一系列情節,能夠激起善良的讀者們對葉生很高的期待值。到葉生科試頭名,這種高昂的情緒可以說是發展到了一個小的高峰。然而,緊接著,情節就出現了一個大的轉折。鄉試前的科試,葉生得了第一名,正當葉生的恩人和知己丁乘鶴熱切地盼望著他在鄉試中能夠再次高中的時候,葉生卻出人意料的榜上無名。清代但明倫在評點此處時說:“我讀之為之大哭。” [2] (P28)的確,此處情節可以說是急轉直下,完全出乎讀者的期待視野,這個意外而又憑借理性找不到明確原因的變故,自然牽動著讀者的內心情緒,使讀者能夠感同身受地理解落榜書生內心的那種酸痛和無助。這大概也是作者蒲松齡用心良苦地想讓讀者體會的一種情緒吧。
雖然沒有金榜題名,但是丁乘鶴并沒有因此而厭棄葉生,而是能充分理解他此時的沮喪,把他叫來安慰他。正如但明倫所評,此乃真知己也。面對丁乘鶴,葉生不禁“零涕不已” [1] (P84)。對落榜百思不解的氣惱、對命運不偶的憤懣、對有負知己的愧疚、對丁乘鶴仍能不離不棄的感激……一切的一切,此時全都化作淚水奪眶而出。回家之后,葉生便杜門不出了,不久就病倒在床,服藥百劑依然不見起色。情節發展到這里可以說是跌落到了一個最低潮,讀者完全能夠讀出字里行間的壓抑氣氛來,同時也為葉生的人生去向而揪心。
在將情節力挽狂瀾之前,作者先賣了一個小關子。丁乘鶴將要卸任東歸,想要見葉生一面。葉生讓信使轉告,病情難以速愈,不要再等了。然而丁仍遲遲不肯離開。就在丁和讀者都一籌莫展之時,情節發展忽然扶搖直上,門人通報葉生來了。至于臥病在床的葉生何以能夠來到此地,個中原委,作者并不交代,從而為后面的情節發展留下了很大的余地。
葉生同丁乘鶴一起回鄉并教授其子再昌讀書,情節發展到此處開始逐漸走向高潮。葉生悉心輔導,并且將自己為科考而準備的那些文章傳授給再昌,在葉生的一手培養下,再昌中了鄉試亞魁,后來又中了進士。這里用側面烘托的方法,再一次渲染了葉生的學識文才之不同凡響。丁乘鶴對葉生說,你拿出很少的才學便可使再昌高中,然而你自己卻湮沒在科場之外,實在讓人感慨啊!葉生回答說,這正如項羽兵敗一樣,時運不濟而已,非戰之罪也。況且,人生能得一知己,也算了無遺憾了。接下來,情節繼續發展。在再昌的幫助下,葉生入了國子監,在京城舉行的鄉試中,葉生竟高中舉人。直到這時葉生的心結才得以解開,胸中的一團悶氣才可以吐出來。當再昌建議他衣錦還鄉時,作品中寫到:“生亦喜” [1] (P84)。一個簡單的“喜”字,反倒讓人讀得心酸。
最后,情節直達最高潮。由葉生的妻子道出了葉生實際上已去世多年,無論是他與知己同歸故里,還是輔導丁乘鶴的兒子再昌考中進士,還有自己高中舉人,這些都只不過是他的靈魂所為而已。葉生所做的這一切都只不過是因為自己有生之年的不甘心和想回報知己的熱切。真相大白之時,所有功成名就的快樂恍若南柯一夢,全都化作慘然和虛無。葉生再也沒了精神支柱,頓時倒地而滅。
總起來看,《葉生》這篇文章在不到一千字的簡短篇幅中,將故事情節操弄得起伏有致,情節發展忽而跌落,忽而回升,忽至低谷,忽起高潮。短短一篇,卻可看出作者蒲松齡極強的情節駕馭能力和高超的敘事技巧。
其實,在小說創作當中,敘事的策略必定是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思緒和想表現的生活內容緊密相連的。高低起落的情節安排,一方面增加了讀者的閱讀樂趣,另一方面的作用,則是牽動和引導著讀者,使讀者更能夠讀出作者傳達于其中的人生甘苦滋味。
其實作者蒲松齡有著和篇中的葉生相似的生活經歷。蒲松齡自幼聰穎過人,讀書勤奮,十九歲就考中秀才,在文人舉子間小有名氣。然而,之后參加鄉試卻屢屢不中,數十年中始終懷才不遇,直到七十一歲高齡才援例入了貢生。長達一生的艱辛追求卻始終毫無所得,無可奈何之中卻又心有不甘。這也正是《葉生》所要傳達的主要情感內容。
另外,像葉生一樣,蒲松齡大半生都在士紳人家做家庭教師。其中在一個叫做畢際有的官宦之家待的時間最長,三十幾歲到畢家,年愈古稀才離開。根據蒲松齡的一些詩作來看,他和東家畢際有之間相處得甚為融洽,畢際有能夠理解和看重蒲松齡,蒲松齡也把畢際有看做難得的知己。知己成為了《聊齋志異》很多篇目中都反復出現的一個重要內容。當然,人生難得一知己是士大夫文人們的普遍感受,但是,人在苦悶之中才會更加希求和重視知己的出現。葉生魂隨丁乘鶴便正是出于對得遇知己的珍視。同時,也反映出了這樣一個事實,在當時學而優則仕、科場論英雄的社會當中,人們對于科場失意的書生往往是冷眼多、理解少,作者對此是有深切的感受的。
總之,《葉生》是《聊齋志異》中科舉題材方面的一篇優秀作品。此篇小說充分體現了作者高超的情節駕馭能力,同時,也可謂是作者自己人生的一個縮影,表達著他對科舉制度的嘲諷,傾訴著其郁結一生的滿腹愁情。
參考文獻:
[1]朱其鎧主編.蒲松齡.聊齋志異[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2]袁健、弦聲校點.但明倫批評.蒲松齡.聊齋志異[M].濟南:齊魯書社,1994.
(責任編輯 魏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