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面臨滅頂之災的威脅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收不抵支,扭虧無期,資本減值,以至主動清算;二是現金持有量過低,且現金替代品調節效能差,不能償還到期債務,以至被動破產。所以,企業為了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長期地穩定地生存和發展下去,就必然要圍繞著上述形成威脅的兩個方面,有針對性地提出其財務管理目標和治理對策。于是,“盈利至上”和“現金為王”的觀念分別應時而生。
盈利就是以收抵支之后的剩余。衡量企業經濟效益高低的基本方法,就是比較其產出成果與投入耗費的多少。“盈利至上”是企業財務目標的通俗用語。
對“現金為王”有兩種理解:一是指資產的流動性,即現金在企業資產中的流動性最強,能即期支付和即期償債;二是指信息的可靠性,即現金流量信息比其他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程度要高,可給予較多的信任。
維持一定的現金持有量,是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前提和保證。現金持有量充足,企業就能夠從容應對各種正常現金需要;反之,如果企業現金持有量過低,不能滿足資金周轉的最低需求,就極可能致使企業陷入財務危機。掙扎在死亡線上的企業經營者,都曾從心里喊出過“現金為王”,因為這時現金是用來救命的。史玉柱吶喊過“現金為王”,因為他只差2000萬元資金周轉而陷入困境,香港著名企業百富勤公司吶喊過“現金為王”,因為它拿不出區區6000萬美元的現金應付危機。
“盈利至上”,還是“現金為王”?二者絕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
企業盈利與否,不僅從實質上影響企業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的正負,而且還直接關乎籌資活動或投資活動的現金流向。因此,盈利左右企業現金流,企業爭盈利應當力求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的持續穩定增加。
一般而言,盈利與現金之間的差異總是存在的。例如按現行會計制度的規定,確認為收入,計入“應收票據”和“應收賬款”中的部分,應該計算為當期的損益,而實際當期卻沒有現金的流入。所以,企業有盈利,并不等于有現金。盈利轉化為現金才是修成正果,所以,在企業的財務管理中,應當堅持兩手抓,一手抓盈利,一手抓現金,兩手都要硬。

現金持有量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現金是最好的支付手段。現金持有量過少,就會危及企業的生存;另一方面,現金的盈利性最差,所以持有現金是奢侈的行為。同樣,盈利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盈利是企業的生存之本和發展之源,所以企業一定要盈利。只有企業盈利,企業才能夠強盛;另一方面,盈利要消耗專用性資源,所以盈利也有限制,如果企業盲目追求盈利,以至于用生產經營流動資金搞投資、上項目、擴大規模,則企業的現金流也可能斷流。企業一旦現金斷流,會失去生存的權利。所以,盈利和現金持有量之間有矛盾,一個健康的企業,盈利和現金持有量之間不是沒有矛盾,只是這種矛盾經常處于調和狀態。
現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魯克說過:“如果你不能評價,你就無法管理”。評價既是管理的有機組成內容,又是管理水平的集中表現。恰當選擇企業效績評價工具至關重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以“盈利至上”作為企業的財務目標,企業的效績評價工具長期是以利潤為中心設置的財務考核指標。毋庸置疑,以利潤為中心的評價工具,對于加強經濟核算,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以及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起過重要作用。但是,以利潤為中心的評價工具,隨之而至的負效應,如片面無限夸大盈利等短期行為,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造成了嚴重的損害。
筆者認為,評價工具多元化是必然趨勢,但除盈利、現金、創新能力等必須考慮的因素外,我們并不主張評價工具考慮太多的因素。設計評價工具,不是將有關因素簡單地堆砌起來,也不能靠主觀給定的權數將它們串聯起來,而是要依據因素間的內在關系,將它們有機的融會在一起。做不到這一點,盈利和現金就是兩張皮,考慮的因素越多,評價結果的分歧越大,企業績效評價的效用也就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