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改革開放掀開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嶄新篇章,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也隨之誕生。巡禮近三十年的中國企業發展史后,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讓人千百次回眸的歷史瞬間,一次次驚心動魄的改革行動,一組組創造輝煌的典范企業,一位位可歌可泣的改革探索者!而這其中最鮮活、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那些投身于改革實踐的探索者——企業家。他們之中有些人曾歷經坎坷困境,艱難創業;有些人曾沖破舊制藩籬,游走于危險的“灰色地帶”;有些人曾叱咤風云,開創先河、引領潮流。20多載光陰彈指一揮間,有的人今日仍然是活躍于中國經濟大舞臺之上的焦點人物,而有的人卻已物是人非,或已一蹶不振;或已歸于沉寂;或已身陷囹圄;或已凄涼離世;但也有人仍然在執著追求、重整河山!值得說明的是,我們作為后來之人應該具備辯證的看待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全盤否定,對于那些“失敗”的探索者和他們為后來人累積下的經驗、教訓我們應予以應有的尊重。因為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刻,他們的確曾是當時市場經濟轉型實踐中無可厚非的偉大的探索者和開拓者。因此,在這里筆者暫且不去附庸潮流地頌揚那些依舊星光熠熠的,“成功”的企業改革英雄們,而想落筆于那些被改革大潮淹沒了的、久別于人們視線之外的、“失敗”了的弄潮兒!古人云: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相信在他們每個人沉浮的背后都蘊藏著一些發人深省、耐人尋味的東西,我們或許可以從企業家個人的得失成敗中尋找到一些,或是個人的,或是時代的,抑或是歷史的、制度的痕跡,期望可以對今時來日之人、之事能有所啟發和借鑒。
1步鑫生
翻翻1984的報紙就可以知道,步鑫生這位小小的浙江省海鹽縣襯衫廠廠長無疑是這一年中最知名的新聞人物。雖然如今看來他所推行的“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努力搞活經營,到市場上去競爭”等改革措施,已經顯得微不足道、毫無新意,但當時在改革的重點從農村開始向城市轉變的當口,他的大膽探索,使人們隱約看到改革的方向,他的做法無疑有著“第一個吃螃蟹”的意義。雖然被“神話”了的步鑫生,最終還是陷進了難以挽回的敗局之中,但在光芒蛻盡之后,步鑫生仍可謂是一名當之無愧的改革勇士。
歷史回眸
步鑫生,1933年出生于浙江省海鹽縣。13歲時因為交不起學費,而丟下了心愛的書包,拿起刀剪針線開始了裁縫生涯。1976年他開始擔任海鹽襯衫總廠廠長,通過他推行的多項改革措施,使這個原來的小縫紉廠變成了浙江省最大的襯衫專業廠。
1983年11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發《一個有獨創《精神的廠長——步鑫生》的專題報道所引發的狂潮,使步鑫生真正成為了當時“全國最為知名的工廠廠長”。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甚至兩次專門對步鑫生做出批示:“對于那些對工作松松垮垮,長期安于當外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企業領導干部來講,步鑫生的經驗應當是一劑治病的良藥,使他們從中受到教益。”;“抓住這個指引人們向上的活榜樣,對干部進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教育,統一思想,推動經濟建設和整黨工作。”而且在當時,步鑫生的“榜樣”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河北的馬勝利就宣稱:我是學了步鑫生的事跡才搞起改革來的;浙江的魯冠球也說:走改革之路,走步鑫生之路,才能搞好我們的企業!但在步鑫生成為新時代偶像的同時,恐怕并沒有想到輝煌的破滅會來得如此之快。因為整日穿梭于鎂光燈之間,無暇顧及經營,加之盲目自大,決策失誤等種種緣由,步鑫生終被市場拋棄,步入了難以挽回的敗局之中。從1985年起,海鹽襯衫廠效益開始大幅度下滑。1988年1月16日,《人民日報》的頭版刊發了《粗暴專橫諱疾忌醫步鑫生被免職,債臺高筑的海鹽襯衫總廠正招聘經營者》的報道。由此,一代“小鎮偉人”歸于平靜。此后的步鑫生,雖沒能再創輝煌但卻也并沒有放棄,繼續從事著襯衫行業,經營著步鑫生制衣有限公司一如今,70多歲的步鑫生已結束了幾十年的創業生涯,定居上海。
2年廣久
被稱為“中國第一商販”的年廣久,成為了那時走在時代浪尖之上的人物。他曾被稱為是中國個體私營經濟的“帶頭羊”;也曾經大起大落三次入獄;與之命運最息息相關、也最輝煌的經歷要數他曾被鄧小平同志幾次“點名”提及過。而那些鄧小平有關“傻子瓜子”的講話,不僅給了年廣九巨大的鼓舞,也給所有改革開放初期的個體私營經濟戶吃了一顆定心丸。然而今天,正如我們再提起“雇傭工人”,“發家致富”已不覺有何不妥之處一般,如今我們再提起年廣久的時候,他的形象已經由一個具象的商販,抽象成為一個代表那個時代改革的符號。
歷史回眸
年廣久,1937年出生在安徽懷遠縣一個滿族家庭,后來隨家人遷居蕪湖,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跟著父親做水果生意,不但沿襲了父親“傻子”的綽號,而且一千就是20年。直到1963年因販賣板栗被判“投機倒把罪”入獄1年。出以后的年廣久,為了謀生,開始拜師學藝,開創出獨具風味的一嗑三開的“傻子瓜子”,由此名揚江淮。到1982年,年廣久的瓜子工廠就已經雇工100多人,“紅火”一時,成為當時中國雇工人數最多的個體戶。因為當時關于“個體戶到底雇幾個人算是剝削”的爭論仍未塵埃落定,所以,有人將他的問題向上反映,并使之遭到調查。但幸運的是,鄧小平同志在提到傻子瓜子雇工問題時指出,“讓‘傻子瓜子’經營一段時間,怕什么?傷害了社會主義嗎?”這使得年廣久免遭了一場覆滅之災。1986年,跟隨中國商界興起了一股有獎銷售旋風,年廣久也動了起來,想借此再次擴大“傻子瓜子”的知名度,壓倒競爭對手。可惜紅紅火火的銷售只進行了18天后,就被停止了。隨之而來的退貨、法律糾紛使得年廣久和傻子瓜子從“波峰”到了“波谷”,一瞬不振。1987年底,蕪湖市新蕪區檢察院根據舉報,對年廣九經濟問題開始立案偵察。1989年,蕪湖市檢察院以年廣九犯有貪污、挪用公款及流氓罪向市中級法院起訴。1991年5月,蕪湖市中院判決,年廣久的經濟問題不成立,卻因犯有流氓罪,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期3年。而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又一次提及年廣久和他的傻子瓜子,使得在獄中的年廣久重獲生機。1992年3月15日,年廣九因罪名不成立而獲釋。出獄后的年廣久,重操舊業繼續經營著自己的傻子瓜子,但卻已輝煌不及當年。如今,年廣九已把傻子瓜子的商標轉讓給了兒子,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3禹作敏
禹作敏,“中國首富村”的締造者,同時也被稱為是“未能擺脫階級局限的農民企業家”。有人曾這樣評價他:“在改革之初,中國農村改革選擇禹作敏這樣的人作為象征,是一種必然。禹作敏無法無關的本性,使他能夠完成許多超常的創舉。但正是這一本性,又成為他日后為所欲為、不可一世的原因。這就使禹作敏的大紅大紫和大悲大戚帶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的確如此,禹作敏的傳奇經歷和悲慘結局都有著深刻的歷史必然性。在成為了“莊主”、企業家、全國政協委員后的禹作敏,卻忘了國家,忘了法律,忘了道德,忘了自己,最終被推上了歷史的審判席。但毫無疑問的是,禹作敏曾經是一個優秀的改革者,留給我們的是一段記憶——大邱莊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奇跡般地發展成為中外聞名的“華夏第一村”;是一個警示——禹作敏父子的雙雙入獄,與禹作敏的先天局限性有關、與企業管理體制有關,也與幾千年的封建家族觀念有關,由此引發的失敗和教訓足以令中國農村干部和企業家引以為戒!
歷史回眸
禹作敏,1929年出生于天津市靜海縣。1958年9月2日,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大邱莊黨委書記、大邱莊企業集團總公司董事長。出生于世代農耕家庭里的禹作敏,小時候讀過幾年《四書》,農業合作化后當過多年公社,生產隊會計和生產隊長,善于理財經商。從1974年開始擔任大邱莊黨支部書記。
1978年,禹作敏通過動員全村集資和向國家貸款,一共籌集15萬元,建起了大邱莊第一個工業企業——大邱莊冷軋帶鋼廠。經過一年的苦干,不但收回全部投資,還盈利30多萬元。冷軋帶鋼廠成了大邱莊的發家工廠,首開大邱莊經濟發展的先河。從1981年起,大邱莊的工業企業飛速發展。以冷軋帶鋼廠、高頻制管廠、印刷廠、電器廠為中心,每個工廠都以滾雪球的方式建起若干個分廠。1991年,大邱莊工農業總產值18億元,比1978年增長1000多倍,公共積累4.8億元。1992年,在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年鑒里,大邱莊成為社會總產值、人均收入等多項經濟指標連年穩居第一位的“中國首富村”。據統計,從1978年到1992年的10多年間,大邱莊的工業從無到有,工業產值達到41億元,人均收入增長了45倍。禹作敏也因此成為國內外的“新聞人物”。但不論多么絢爛的輝煌也無法掩蓋罪惡,1992年12月13日,大邱莊一個公司的一名職員因涉嫌貪污,被嚴刑逼供,毆打致死。后來據調查發現,大邱莊里有15支槍,2000發子彈,還有一個獵槍廠。當時的禹作敏還命令全村100多個工廠的工人全部罷工,與政府對抗。1993年4月中旬,禹作敏被拘捕。1993年8月27日,禹作敏因犯有窩藏罪、妨礙公務罪、行賄罪、非法拘禁罪和非法管制罪被判有期徒刑20年,剝奪政治權利兩年。1999年10月3日,保外就醫的禹作敏因心臟病突發,死于天津市天和醫院,時年70歲。
4周冠五
周冠五是幸運的,他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曾為新中國的誕生浴血奮戰、建立功勛,而后又成為改革開放之初第一個知名的企業家。但他也有遺憾,在77歲高齡之時把一個特大型國企帶上巔峰之后卻驟然離職。可以說,在那個時代中,周冠五敏銳的眼光和改革的魄力是難能可貴的。他曾把創新體制改革、爭取政策支持和堅持高效管理結合得亦近乎完美;他曾以“承包制”和大規模的并購讓當時的人們熟知并記住了這位改革風云人物,雖然現在看來當時的“創舉”已經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再具有先進性,但不可否認它在那一時期的確是一種巨大的創新。
歷史回眸
周冠五,1918年出生于山東金鄉。1937年參加金鄉縣抗日動員委員會;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八路軍蘇魯豫軍區營長,金鄉縣、單虞縣縣長,晉冀魯豫野戰軍團長,江西省軍區分區副參謀長;1950年起在石景山鋼鐵廠(首鋼前身)工作,歷任石景山鋼鐵廠副廠長、廠長,石景山鋼鐵公司經理,冶金工業部副部長兼首都鋼鐵公司黨委書記,首都鋼鐵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1979年,首鋼等八家國有企業被國家經委等6部委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實行利潤留成,由此拉開國企改革的序幕,61歲的周冠五被推到鎂光燈下;1980年,又試行以稅代利;1981年,首鋼在國務院和北京市的支持下,改變國家與企業之間分成的辦法,實行承包制;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首鋼開始實行上繳利潤遞增包干辦法,周冠五把“利潤遞增包干”的潛力發揮到了極致,從1983年到1991年,首鋼的鋼產量穩步爬升,逐漸逼近500萬噸。周冠五因而成為一名十分耀眼的改革人物;1992年,國務院批準了《關于進一步擴大首鋼自主權改革試點的報告》,擴大改革和開放首鋼試點,賦予首鋼投資立項權、外貿自主權和資金融通權。隨后,首鋼加快在國內、國際的兼并步伐,成立了中國首鋼國際貿易工程公司、華夏銀行,通過國際招投標收購了秘魯鐵礦,與香港長江實業公司聯手收購香港東榮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寶佳集團等4京香港上市公司。首鋼已經從一個單一的鋼鐵企業,發展成為以鋼鐵業為主,兼營礦業、機械、電子、建筑、航運、金融和海外貿易,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和跨國經營的大型企業集團,被國務院確定為120家試點企業集團和512家重點企業之一。然而,對外擴張帶給周冠五和首鋼的既是絢爛的改革高潮,同時又埋下了隱患。而此時的周冠五也已經認識到了首鋼面臨的問題,開始醞釀新的改革探索。1994年11月,周冠五被評為中國改革風云人物。但在3個月之后的1995年2月,周冠五因為受兒子周北方經濟犯罪牽連,離開了這個他奮斗了45年,一手帶大的企業.如今,這位現年88歲的老人,在北京家中安度晚年。
5馬勝利
馬勝利,人稱馬承包,雖然不是第一個承包國企的人,但馬勝利確是因為承包制而最愛人關注的人,被譽為“中國承包第一人”。他曾將承包責任制引入企業,在中國掀起了承包颶風;他曲創造過“一包就靈”的改革神話,擔任100家虧損企業的廠長;他曾兩次獲得五一勞動獎章,至今全國只有他一人有此殊榮。但改革的腳步沒有停歇,隨著承包制歷史使命的完成,經營的失敗讓他失去了籠罩在身上的一切光環,跌入了人生的低谷。然而,這位曾經的改革先行者并沒有失去信心,一直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著自己的夢想。實際上,不論結果如何都已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經歷本身就已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
歷史回眸
馬勝利,1939年出生于河北保定。17歲參加工作,1981年,出任河北省石家莊市造紙廠銷售科科長。
1984年,45歲的馬勝利承包了石家莊造紙廠,以推行承包制度率先拉開了國企改革的序幕,并且為石家莊造紙廠帶來了勃勃生機。結果,這位第一個在中國提出了“打破鐵飯碗、打破鐵工資”。將企業“層層承包,責任到人”的企業家,在承包第一年就為廠里盈利140萬元,隨后的4年間,造紙廠利潤增長了21.94倍。1987年,馬勝利開始陸續承包全國100家造紙企業,組建中國馬勝利造紙集團,使馬勝利再次名聲大振。1988年,他被評選為“中國首屆優秀企業家、全國十大新聞人物”,共獲得各類表彰證書、獎杯400多個。然而,由于攤子鋪得太大,企業處境并不理想,1995年集團被迫解散。同年10月,馬勝利被免職,時年56歲。此后的十幾年里,馬勝利并沒有放棄追求、夢想和思考。1996年初,迫于生計的馬勝利開起了包子鋪,1998年,他與“舊部”組建了馬勝利紙業有限公司;1999年,馬勝利開始自我批評,總結出有名的“十大失誤”;2000年,出書《風雨馬勝利》2004年,馬勝利出任雙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兼任雙星馬勝利紙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據媒體報道稱這場“結合”最后是無疾而終。
6褚時健
因為帶領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煙廠發展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現代化煙草企業,褚時健成為了那時的學習“榜樣”,是聞名全國的“煙草大王”;因為利用職權竊取國家和集體的巨額資產,褚時健成為了那時的反面“典型”,“59歲現象”引發了對國有企業領導者以權謀私、貪污腐敗問題的大討論,警示了保住“晚節”的重要性,同時也使得社會開始對企業家管理機制進行反思。褚時健這位在改革開放中做出過重要貢獻的風云人物,曾幾何時一下子從“紅塔山”的頂峰跌落下來,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最具有爭議性的企業家之一。
歷史回眸
褚時健,1928年出生于云南省華寧縣一個農民家庭;1949年參加云南武裝邊縱游擊隊;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27歲時擔任玉溪地區行署人事科長;1963年起從事工廠管理工作,先后干經歷過糖廠、酒廠、農場、畜牧場、造紙廠;1979年10月褚時健出任玉溪卷煙廠廠長,上任后的褚時健顯示出了過人的膽識和魄力;1981年,在全國煙廠無一例外地使用國產卷煙機的情況下,褚時健率先為玉溪卷煙廠引進了國外的生產設備,并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全部設備的更新和技術人員的培訓,達到了全國領先水平,1986年,褚時健帶領玉溪沖破體制和觀念障礙,直接和煙家打交道,把農村作為工廠的“第一車間”,充分保證原料供給,產生了巨大的效益,玉溪卷煙廠逐步變成了“印鈔工廠”。到90年代初,玉溪卷煙廠已經發展成為平均每年遞增44%,最高年創造利稅200億元的煙草帝國,并躍升為亞洲最大、世界第五大的煙草企業。褚時健也因此成為了名噪一時的改革風云人物,1990年,褚時健被授予全國優秀企業家終身榮譽獎“金球獎”;1994年,褚時健被評為全國“十大改革風云人物”,走到了他人生的巔峰。但是,僅一年后,這種局面完全逆轉。1995年2月,一封發自河南省三門峽市的匿名檢舉信寄到了中央紀檢委信訪室,指控玉溪卷煙廠廠長褚時健貪污受賄;1999年1月9日,經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時年59歲的褚時健被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褚時健被判后減刑為有期徒刑17年。2002年春節辦理保外就醫。而今,這位年已78歲的有罪老人已經回到玉溪生活,居住在紅塔集團當年給他的居所內,安度晚年。
7倪潤峰
倪潤峰,國被譽為中國家電業的“教父”;曾贏得過中國企業家量高的政治榮譽,當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曾帶動了中國商人市場意識的覺醒,讓國人第一次領教了“價格戰”的威力;曾以“勇于挑戰,超越常規”的企業家精神為人稱道。而倪潤峰也是令人非議的,不論是當年的“價格戰”,還是后來引得長虹走向下坡的“囤積彩管”和帶給長虹“巨虧”的APEX事件,但不可否認,這位已經落幕的英雄,給當今的企業家,給所有關心中國高業的人們,留下了太多值得思考的東西。
歷史回眸
倪潤峰,1944年出生于山東榮城;1967年畢業于大連工學院機械制造專業,畢業后分配到四川省綿陽市長虹電視機廠;1985年5月,41歲的機載火控雷達專家倪潤峰出任國營長虹機器廠廠長。剛上任的他就力排眾議,引進松下生產線,這是中國引進的最后一條彩電生產線,為長虹搶到最后一張入場票;1988年6月,由國營長虹機器廠獨家發起并控股的上市公司——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倪潤峰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1989年,倪潤峰率先在國內做出彩電降價決定,打破了銷售僵局,救活了當時已經陷入困境的長虹,這也是中國家電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降價;1992年,長虹成為國內首家彩電年產銷量突破百萬大關的企業;1994年3月,四川長虹(600839)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滬市第一藍籌股;1996年,倪潤峰再一次拿起價格武器,擠垮了外國品牌彩電在中國的強勢地位;1997年,倪潤峰達到了自己事業生涯的巔峰,當選中央候補委員,而長虹的業績也攀升到銷售收入188億元的頂峰,但在隨后的1998年,倪潤峰一手炮制的“長虹囤積彩管事件”卻最終成了長虹由盛至衰的轉折點,2000年5月,倪潤峰以“健康”為由退居二線;2001年,重出江湖的倪潤峰,獨具慧眼大戰高端,業績明顯,出現了拐點。同年,他被央視評為十大財經風云人物;2002年,長虹以7.8億美元出口額成為中國出口第一京電品牌,成長為消費類電子電器產品的全球主要供應商。然而,正是一度令倪潤峰引以自豪的彩電出口,卻成為了倪潤峰的“滑鐵盧”;2003年,隨著去年美國對中國彩電發起反傾銷,受到損害最大的長虹再次面臨困境,后又爆出APEX欠長虹達44.47億元的“巨款”。在如此壓力面前,倪潤峰難辭其咎,最終2004年,剛滿60歲的倪潤峰,迎來了英雄落幕的時刻。
8史玉柱
在中國經濟改革的浪潮中,史玉柱無疑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創業者。他曾是“巨人神話”的締造者;他曾自嘲為中國著名的“失敗者”之一;他曾替中國民營企業家們交了自改革開放以來最昂貴的一筆學費;他卻也真實的演繹了一場“巨人”成功重出江湖的佳話!
歷史回眸
史玉柱,1962年出生于安徽懷遠,1984年本科畢業于浙江大學數學系;1989年1月研究生畢業于深圳大學軟科學管理系,隨即下海創業;1989年,推出桌面中文電腦軟件M-6401,4個月后營業收入即超過100萬元,隨后推出M-6402漢卡;1991年8月,繼續推出了M-6403型漢卡;同年,史玉柱移師珠海,注冊成立了巨人新技術公司;1993年,巨人又推出M-6405、中文筆記本電腦、中文手寫電腦等多種產品,已經發展成為位居四通之后的中國第二大民營高科技企業;時年31歲的史玉柱也因此成為珠海第二批重獎的知識分子;1994年初,巨人大廈一期工程動土,8月又推出腦黃金,炮打響。同年,史玉柱當選中國十大改革風云人物,1995年,巨人集團在全國掀起“三大戰役”,三大主導產品電腦、保健品、藥品,在全國全線鋪開銷售戰。同年,史玉柱被《福布斯》列為大陸富豪第8位,而且是唯一靠高科技起家的企業家。但“建造全國最高的巨人大廈”和“涉足房地產、保健品、藥品,走多元化發展道路”兩項“致命”的決定,在創造了一時“輝煌”的同時,也為“巨人”的倒下埋下了伏筆。1997年,巨大集團轟然倒塌,欠下2.5億元的債務,演繹了一個企業迅速盛極而衰的經典案例,也使得企業界對這一時期舉國上下流行的“多元化經營”、“企業規模效應”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但巨人卻一直未宣布破產,因為史玉柱并沒有放棄,仍在頑強地拼搏!1998年,史玉柱開始重新創業。他帶領一批巨人舊部開始做腦白金,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就把腦白金打造成中國著名品牌,創造了年銷售10億元的奇跡。2001年,史玉柱還清了2.5億元債務,用行為宜示了“追求誠信才能東山再起”的游戲規則。因為突顯出“執著與毅力”的魅力與價值,這位失敗后東山再起的傳奇人物成為了2001年的“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復出之后的史玉柱一直謹慎地克制自己的投資欲望,把自己的投資領域收得非常窄。近十年的時間里,史玉柱三個階段只做三件事;腦白金和黃金搭檔、買入銀行股票、做網游。這位著名失敗者的頓悟是:“我覺得對現在的中國民營企業來說,最大的挑戰不是能不能發現和把握機遇,而是能不能抵制誘惑。”
屬于昨天的歷史已經一頁頁的翻過,但如果沒有那一段段歷史的累積,就不會有今日和未來的輝煌。歷史是一面鏡子,它如實的記錄下了歷史長河中,每一朵浪花的點滴功過;歷史更是一位優秀的導師,它用無數血淚換來的經驗教訓,提點我們洞察世事、遠離誤區。“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不應該忘記那些曾經在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星空上品亮璀璨的“明星”,概而論之,他們既是改革的受益者,同時又是社會轉型壓力的主要承擔者,因而,他們的歷史可謂既風起云涌,又山雨欲來。我們更應該給予那些曾經在改革探索中“失敗的明星”以充分的尊重,因為對于改革而言,過程之中的矛盾、曲折和陣痛是不可避免的,從一定程度上說改革、創新的過程就是一個否定、顛覆的過程,盡管其中會有繼承和“揚棄”,但是,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他們的“激情飛揚”,啟發了后來者的思想和觀點,一些曾經他們的朝拜者們做到了很多他們看到、說到卻沒有做到的事情;他們的“失敗隕落”,為后來者積累了經驗和教訓,不論是自身的頑疾、道德的缺失,還是制度的困惑、跛足的商業精神,將引領后來者走上通往成功的正確路徑。
今天的中國社會仍舊處在轉型、變革的時期,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新的機遇和挑戰層出不窮、今天的中國企業家們作為新一輪市場經濟實踐中前赴后繼的探索者,已然整裝待發。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其中依然會有人歸于“失敗”,走下神壇。因為“前車之鑒”警示著今天的后來者,如不能適應社會變革的發展,就有可能成為明天后來者的“前車之鑒”。
(注:由于文中的很多當事人已經無法取得直接聯系,大部分資料是筆者從公開發表的文獻中匯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