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同樣,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企業的沉浮更替亦如大浪淘沙般無情。在這斗轉星移之間,或許我們只看到了明星企業絢爛美麗的輝煌;或許我們也曾慨嘆商業巨無霸的轟然倒塌;甚或我們根本就不屑于去了解那些已經隕落的曾經。但我們真的可以這樣置若罔聞、熟視無睹嗎?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我們必須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從危機中發現轉機。雖然我們必須承認,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樣,導致企業隕落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我們有必要認真仔細地分析那些導致企業失敗的誘因,并從中發現和總結其共性的、普遍的、規律性的因素,以便于在今后的企業經營管理中,有效的避免和防范這些將會引發企業危機的前兆。這無疑對所有企業都是大有裨益的,畢竟化解危機于平常,好過于總是懸崖勒馬或是亡羊補牢。
成功后的得意忘形
正如清醒和成功是孿生兄弟一樣,成功后的得意忘形與失敗同樣的相隨相伴。許多研究表明,在經歷長期的成功之后,人們不大可能做出明智的決策。許多世界知名企業如安然(Enron)、世界電信(Worldcom)、Kmart、寶麗來,它們都是到達巔峰之后陷入困境的。或許當時它們的領導者并沒有注意到這樣一條真知:大多數登山事故都發生在到達頂峰之后的下坡路上。一時的成功、暫時的輝煌并不能夠保證永遠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正如古希臘哲人歐里庇得斯說:“神要讓誰滅亡,必先使他瘋狂”。我們在面對已經獲得的成就時,要時刻提醒自己,如果因此得意忘形這也許就是失敗的開始。
高于盈利能力的支出
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企業的各項支出必須低于創造的利潤,否則長此以往后果堪憂,但是許多企業卻忽略了這個原則。尤其是許多成功的大型企業迫于各種各樣“原因”和“需要”,支付著名目繁多的奢侈開支,如高級轎車、飛機頭等艙、豪華飯店、某某俱樂部高級會員等等。企業無小事,一些看似簡單的細節,往往會引發很多無端的浪費和不良后果。因此,企業必須發展一套費用審核機制,定期衡量實際開支與預算的差距,計算各項花費是否合理,是否帶來了收益,由此避免收支不抵造成的隱患。
員工害怕上司甚至于對手
這恐怕也是為什么職位較高的主管不大可能準確地評估自己業績的原因。在通常情勢下,對于來自市場競爭對手的壓力和來自上司的壓力,員工更擔心的是內部因素。相比較而言,部屬更害怕把真相告訴上司。因為即使上司沒有壓制異見的意思,微妙的信號,如厭煩的表情和簡短的答復,也會傳達這種信息:壞消息不受歡迎。這類問題在企業中也是屢見不鮮的,例如,當年酷愛名車的三星公司董事長曾決定涉足汽車業,雖然知道汽車業市場擁擠不堪、生產能力過剩,但許多高層經理只是在內心里反對這耗資130億美元的投資。所以,三星汽車公司投產僅一年就倒閉了,董事長只好從自己口袋掏出20億美元安撫債權人。事后他顯得大為驚訝:怎么當時就沒有人大膽發表保留意見?當然也有人把這類問題解決得很完美,二次大戰期間,英國首相邱吉爾就擔憂:自己帶有傳奇色彩的個性會阻礙下屬匯報壞消息。于是,他成立了獨立于指揮系統的一個部門——統計局,其首要職責就是為他提供最毫不掩飾、最真實的事實。
受到質疑的企業理財能力
通常情況下,創業家通常有很好的遠景設想,也有推動企業成長的熱情,但是一般缺乏必備的財務技能,來管理企業的現金流量與獲利能力。據研究表明,創業家天生都比較樂觀,這個特質也容易讓他們錯誤地估計企業的財務情況。因此,創業者不妨謙虛一些,聘請財務專家,負責管理企業財務,對企業財務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和配置,不但能夠因此節約、創造更大的價值,而且如此也能讓創業家專心于他最擅長的事務上。
缺乏拓展、維護客戶市場的能力
很多成功的企業滿足于已經形成的市場現狀,一味的依賴于原有客戶的維護,而怠于開拓和建立新的客戶市場。其后果是十分危險的,如果企業的經營只依賴一個或少數幾個客戶,那么對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而言就是十分危險的,不但在日常的經營交往中較為被動,受制于人,而且一旦對方出現問題,企業自身恐怕也難以全身而退。因此,企業應該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拓展客戶市場,與關鍵客戶建立穩固的關系,以確保穩定的增長基數。
過高的負債率
實際上,貸款創業是十分常見的方式,但是如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支撐企業的是負債而不是利潤,而又對此束手無策時,毫無疑問,企業的未來岌岌可危。因此,如果企業的負債太高,建議可以采用以下幾種策略:先考慮將與日常業務無關的資產賣出,償還債務,例如,閑置的廠房、用地、設備,或是可轉換債券等;然后評估日常運營費用,如房租、薪資或存貨等,看看是否仍有壓縮的空間,騰出更多的可用現金;最后可以選擇利率較低的金融機構再融資。
現金出現斷流
從企業運營的角度講,維持企業正常運營的直接要素就是現金流,這項因素的缺失給企業造成的打擊將是毀滅性的。可以毫不夸張的說,現金流對于企業的重要性,就像氧氣對于人的生命一樣,是關乎企業存亡的命脈。如果企業的現金流只出不進,短期還可以維持,長此以往,則必定逃脫不了舉債度日、破產清償的“終極軌道”。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有太多血的事實向我們證明著“現金為王”的鐵律。
沒有學會如何求助
不可否認,沒有人比企業家自己更了解企業的現狀和問題,但是往往身處其中則難以客觀看待問題。如同,患病的時候首先感到不適的一定是病人本身,但是能夠對癥下藥、治病救人的卻一定是醫生,難道患了重癥的病人要自己給自己動手開刀不成?但是,有太多的企業在發生麻煩的開始,多半不會承認,即使承認也會執意自行處理,而最終導致不可挽回的局面。其實,這時企業家應該學會如何求助,無論是會計師還是咨詢顧問,他們能從一個全新或者客觀的角度給出意見和建議。快刀斬亂麻,解決了一個難題可能就挽救了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