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已有關于技術能力的研究側重從國家層面設計評價指標體系。伴隨著科技的全球化和科技資源的跨國流動與重組,技術標準化應成為研究產業技術能力的重要維度。基于RD及其協作化能力、技術專利化能力、專利標準化能力和標準產業化能力的技術標準化能力鏈是測度產業技術能力的主要指標。深入這一視角的研究,可以用來揭示自主創新、技術標準化和產業技術進步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新時期與產業技術進步戰略的對策。
關鍵詞:產業技術能力;測度;指標;技術標準化能力鏈
中圖分類號:F2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7)06-0095-05
一、研究背景與文獻簡要回顧
一個國家的產業技術能力始終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福利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應對全球競爭的核心資源,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正確衡量技術能力尤其對于理解創新與發展以及經濟、社會轉型的績效非常重要。不僅政府需要通過這些指標和數據來了解本國經濟、技術和社會發展的信息,并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而且企業必須利用這些信息進行有關研究與開發、技術創新與合作、貿易與投資區域及規模等方面的決策,因為這些決策要素都體現和基于不同國家創新體系所包含的技術專長。現有對于技術能力的測度研究,比較普遍地是針對國家技術能力并進行國際比較,少有專門的產業技術能力研究。具有國際影響的研究機構及其指標體系主要是:世界經濟論壇技術指數(the word Economic Fo-nlIll Technology Index,WEF);聯合國發展計劃署(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UNDP)技術成果指數(Technology Achievement Index,TAI);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the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UNIDO)工業發展記分板(Industrial Development Scoreboard);ArCo(Archibugi and Coco)指數;RAND公司開發的科學與技術能力指數等;此外,還有世界銀行協會(worldBank Institute)的知識評估方法等。
Chang-yung Liu(2003)指出,技術能力欠缺是所有發展中國家與地區的普遍問題。通過采用一個包括技術推動,市場拉動,科學、技術與產業政策,要素市場,以及創新與擴散系統在內的國家技術能力分析框架,作者對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產業創新績效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兩岸在技術創新和高技術產業發展等領域有著廣泛的合作潛力。Intarakttmnerd和Viotti(2006)指出,過去對于技術能力的衡量指標大多基于科學與技術前沿國家的情況,對于發展中國家不太合適。因此,需要發展專門針對發展中的趕超國家的科學、技術與創新能力的衡量指標。國內,趙宗更等(2005)針對高技術產業特性,分析了包括創新資源水平、創新技術能力、成果轉化擴散能力、經濟實力和競爭力水平等五大要素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國家統計局2005年提出一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包括4個一級指標和相應的二級指標。綜上可知,對于技術能力的研究呈現多層面、多樣化和多視角的活躍趨勢,但多為針對籠統的國家技術能力或單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關注產業層面的技術能力研究不多,綜合各方面的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尚未形成。
隨著網絡經濟的興起和科技全球化趨勢,基于協作的研發能力和標準化能力等已經成為技術市場最為重要的核心競爭能力。技術標準成為企業、國家創新能力和科技實力的最終體現,特別是高技術領域的競爭實質上就是技術標準化能力的競爭。技術標準的基礎是技術創新能力,而創新利益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開發的技術或產品能否成為產業的主導設計范式,能否成為世界范圍內產業標準的能力。所以,技術標準化的能力與水平應該構成企業和產業技術能力的重要內容。
二、技術標準化:產業技術能力研究的重要維度
(一)技術能力的特性與測度指標設計要求
技術能力是經濟增長和福利的基礎。但是,設計衡量技術能力的指標比衡量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指標更為復雜,原因在于技術及其能力的特定性質。技術的主要特性之一就是它的多樣性,研究活動、基礎結構、人力技能和資本儲備以及許多其他要素共同構成一個國家的技術能力。這種特性使得人們難以用某個單一的指標來綜合反映它的不同維度和各組成部分。技術能力在國家、地區和企業之間的不均衡分布是技術的另一個主要特性。進而,基于不同性質的技術能力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主要包括:(1)具體化和抽象化的技術能力。技術能力既可物化在資本商品、設備和基礎結構等要素上面,也可以人力技能、科學與技術專長等形式存在。它們的相對重要性尚存在爭議,但都實實在在地構成一個國家的技術基礎。(2)編碼化的或隱性的技術知識。由操作方法、規劃方案、專利和科學出版物所代表的知識的編碼化成分與由干中學、用中學所代表的隱性成分一樣重要。相對地,量化編碼化的知識比較容易,而要找到對隱性知識的可信的衡量指標則困難得多。(3)生產與擴散的技術能力。知識的生產和擴散與模仿都能提供有價值的技術資源。一些國家大量生產新的知識卻不會及時將這些知識應用到生產中,另一些國家則更多地是從其它國家和地區生產的知識中受益。
基于上述特點和性質,衡量和評價技術能力的指標設計應體現如下要求:一是,技術能力包含多種知識源泉和創新,一個綜合的衡量體系應該能同時考慮顯性的和隱性的知識行為;能同時含蓋具體化的和抽象化的技術能力;也能兼顧技術的產生與擴散等。二是由于技術能力由創新族群構成,這些創新族群都會與不同的產業發展浪潮相關聯,所以,對于國家技術能力的測度與分析通常應該結合或針對某些特定產業,表現為產業技術能力。三是新的技術系統集成要求基于和掌握先前的技術,測度與評價指標應該能反映經濟組織以累積方式建立的競爭能力,技術標準的建立與發展即可體現這樣一種要求。四是各種技術能力要素更多地表現為互補而不是互換性,比如,如果缺乏高素質的勞動力,即使有一流的基礎結構也是沒有用的,反之一樣。這樣,指標體系的內容彼此應該是互補、兼容的,而不是相互矛盾的。五是技術能力的創造與提高涉及技術投入的關鍵要素。獲得先進的技術固然必要,但伴隨著的是大量的相關投資,用以學習、采用和吸收這些新的技術。對于這一過程,衡量指標也應該予以體現。最后,由于各國技術能力的巨大差異,評價指標還應該考慮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具體情況,以增強可比性。
(二)國家技術能力與產業技術能力
產業層面技術能力的研究與國家層面的研究相近但又有區別。一方面,國家技術能力由其構成并體現于產業技術能力尤其是高技術等主導產業的技術能力,而且,在國際競爭中,產業所代表的技術能力就是一個國家在該領域的總體水平。正因如此,人們通常用測度國家技術能力的指標體系直接評價產業技術能力。另一方面,兩個層面評價所關注的目標和焦點實際上應該有所不同。從國家層面的評價,不僅包括針對產業的技術、經濟指標。而且包括國家的公共研究基礎、資本儲備、教育、國民素質與文化等全民指標;而站在產業層面評價技術能力,應更加突出產業技術的競爭力、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技術進步速度等。另外,有關數據統計的范圍和具體計算方法也可能會有所區別。現有對于技術能力的研究主要從國家層面進行評價,對產業的針對性欠強、欠具體,不足以體現產業技術能力的核心內涵及其測度的本質要求。因此,有必要從產業的層面構建系統的測度與評價指標。對于高技術等產業+技術標準化是一個重要的維度。
(三)用技術標準反映產業技術能力和技術進步的必要性和實用性
1、技術與技術進步的特性決定了技術標準化能力的特殊重要性。在高技術等許多產業,技術進步具有累積性特點,與此相應的是技術構成的系統性和創新的模塊性,這些要求并決定了兼容標準及其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技術的網絡化及網絡外部性決定了標準競爭的結果和企業乃至一個國家產業的市場地位。與此同時,標準化過程本身“是一項極具活力和生產力的活動,它為在行業內交流一般技術信息、奠定發展迅速的前沿技術的基礎、促進技術進步和樹立標準化自身的新形象提供了基本的論壇”。因而,標準化的能力與水平成為產業技術水平及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基礎。
2、技術標準化能力與水平體現國家自主創新能力與產業技術進步。首先,標準化與創新之間有著一種共生與互利的關系(當然,在個別情況下,標準也可能妨礙技術創新與進步)。一方面,創新是推動技術發展或進步的主要因素,技術創新提出了標準化的需要。隨著技術的發展或進步,就會要求制定標準以確保新的產品和過程的實施、一致和安全,目的是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另一方面,標準化體現并促進技術創新。其直接的表現是將累積的技術經驗編碼化,并構成新技術產生的基準;間接的表現在于,標準增加了全球競爭,從而促進創新。在這一過程中,引領創新并主導技術標準發展的企業和國家將擁有強大的市場力量,直至影響產業在全球范圍的投資格局。進而,在技術標準化合作談判中,只有擁有強大知識產權組合的企業或國家才有充分的主動權和發言權,才能在聯盟中建立有利的網絡地位。所以,當今一個國家的產業技術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自主知識產權,并體現在獲得盡可能廣泛認可的技術標準上。主導重要的標準化過程是一個企業、產業乃至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最高體現,成為產業技術進步的標志和推動力。
3、技術標準化能力指標適應科技全球化的背景與趨勢。歷史學家對過去3000年來科學發明的地理分布規律的研究發現,發明和創新曾高度集中在某些我們今天稱之為輪軸的區域,比如工業革命時期的希臘城市和英國等。但令他們感到震驚的是,與過去的集中現象不同,當今的創新正表現為地理上的擴散趨勢。尤其是近年來,科技全球化趨勢使科技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優化和重組,推動先進技術大量跨國轉移。這其中,追逐經濟利益、降低交易成本、技術系統復雜性增加和信息技術平臺的支持都是驅動要素,而技術標準的競爭與合作則成為這種科技全球化和跨國創新網絡的重要目的與紐帶。技術標準化能力是新時期產業技術能力的集中體現。
4、技術標準化能力指標體現了技術創新過程與結果、自主與協作的統一。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是一個累積的、連續的過程,技術標準化基于從研究與開發,到技術成果轉化為實用的、商業化的專利,再到將專利技術發展為產業標準的技術創新最終成果的發展進程,同時又是一個自主發展與協作共進相結合、相推動的過程;既反映企業和產業自主技術創新的能力,又體現參與協作乃至融入跨國創新網絡的程度與水平,是衡量產業技術能力的有效指標。
三、技術標準化能力鏈指標體系
(一)體現產業技術能力的技術標準化維度指標構架
從技術標準角度衡量產業技術能力的指標主要是技術標準化能力與水平。技術標準化能力有狹義和廣義的理解,狹義的標準化能力主要針對在標準化環節,專有技術成為產業標準的能力;廣義的標準化能力則包括從研究與開發,到專利等知識產權的取得,標準的確立、直至標準在被許可和產業化的能力。這里,我們采用廣義的標準化能力含義。這是因為,技術標準化的基本要素是知識產權。技術標準化過程是一個基于知識產權的聯盟發展和合作網絡化過程,這個過程的基礎是企業和產業的研究與開發,以及獲得專利和技術訣竅等知識產權的能力。從研究與開發,到技術標準的建立、許可與采用,都是基于協作與共享的過程,是一個競合統一的過程。所以,廣義的標準化能力還基于產業的協同化能力。從RD及其協作化能力,到所開發技術的專利化能力,實現專利標準化的能力,以及標準產業化的能力,構成企業和產業技術標準化能力鏈,是衡量技術能力的重要維度。圖1即是這一評價維度的基本構架。
(二)技術標準化能力鏈的主要分類指標及內涵
依據圖1,體現產業技術能力的技術標準化能力鏈分類指標及其內涵主要為:
1、RD及其協作化能力。這一指標主要反映產業技術基礎。技術是技術標準的基礎,研究與開發能力是技術創新的源泉,是標準化和產業技術能力的根基。這一指標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R&D投入,基于投入的資金和人力(含科學家與工程師的數量及其分布)的規模、密度,以及研究機構等;R&D產出,包括研究與開發出來的技術、發明和科學論文與科技出版物,以及訣竅等非專利研發成果;RD協作,這一指標與前面兩個具體指標有相交叉的內容,單列這一指標的目的是揭示研究與開發的協作情況,其基于產業范圍內研發協作的機構、規模和成果,以及通過FDI等進行的國際研發合作等;
2、技術專利化能力。這一指標體現技術發展的實用性和應用性,衡量研究與開發主要成果的市場化能力,也是研究與開發和標準化之間的橋梁。主要內容涉及專利產出及水平,如獲得專利的數量、受理機構、國際化程度;專利鏈,即專利引用和被引用關系;以及聯合專利申請(含數量、規模和范圍等)等。
3、專利標準化能力:這一指標代表專利技術的市場潛力與競爭優勢,反映技術創新的最高目的和技術進步的經濟意義,是產業技術能力的最高體現。主要內容包括技術標準聯盟,如組織和參與技術標準化聯盟的數量、性質與范圍等;被采納的專利技術等知識產權。即進入產業技術標準的專利及其它知識產權的類別和數量等;以及主導和參與的技術標準(包括數量與水平等)等。
4、標準產業化能力:技術標準化和技術創新的最終目標是要贏取市場、獲得經濟回報,所以,一項標準或者一個系統標準制定以后的市場采用和產業化能力反映了標準所代表的產業技術的擴散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其主要內容應該包括標準許可及國際化能力,如被許可標準的數量、范圍以及許可費收入或支付;應用該標準所生產的產品的市場份額及增長潛力;以及系統標準所涵蓋和涉及的市場領域或產業鏈等。
(三)體現和促進產業技術能力的技術標準化要素
上述指標體系中,專利與知識產權、外商直接投資(FDI)和對外直接投資、技術(標準)許可費收入或支付等是通過技術標準化過程體現產業技術進步的基本要素,與前述研究機構和學者們提出的角度與指標存在互補的關系,共同反映產業與國家的技術能力。

首先,專利與知識產權是產業領域研究與開發和其他發明活動的一種直接結果,反映技術變革的累積過程,被廣泛應用于衡量商業目的技術發明與創新成果。一方面,專利代表了由盈利性企業和組織創造的一種編碼化知識,專利等知識產權是企業、產業的技術能力和戰略管理決策的共同結果。專利數據還包含著引用和被引用的信息即專利鏈,這些信息將技術發展各階段中的不同專利聯系起來;專利覆蓋著幾乎所有的技術領域,有利于分析關鍵技術的擴散與發展。另一方面,技術標準的制訂和執行過程中必須運用專有的技術,其涉及到的知識產權主要包括專利權、實用新型專利、半導體地形學中的專有權利、版權及其有關權利、以及工業設計中的權利等等,其中主體是專利。早期專利數據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是簡單地計算專利數量,比較有多少專利被簽發給不同的實體如企業、國家和技術領域。但是,構成專利分類體系基礎的多樣性和準確性問題,以及專利價值分布的高度偏倚問題等,使得簡單的專利數量計算已不能反映這些價值和重要性的差別。所以,單純的專利數量分析只是針對“發明”,而不適合于“創新”。當今,專利分析的前沿方法是專利引用分析,即:基于對不同專利之間、專利與科學文獻之間的引用鏈的檢測,以及技術標準化過程中的專利引用與交叉許可分析,揭示復雜的、相關的和累積的技術變革過程的信息,從另一個側面體現研究與開發和技術創新的成果。
其次,外商直接投資(FDI)和對外直接投資代表一個國家經濟的開放程度及其對先進產業技術標準的吸收與全球許可能力。對外直接投資本身就是發達國家產業技術與市場同時對外擴張與轉移的體現。與之相對應,外商直接投資是經濟趕超國家引進新產品、新技術,采用先進的國際標準的重要載體,也是一些重要的標準進行產業化擴張和技術擴散的主要途徑。對中國的多個產業部門的實證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資、RD水平和公司規模是提高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最重要的因素,因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是向東道國引進先進技術的有效途徑。具體途徑包括提供母公司先進和比較先進的技術,采用和參與制定先進的技術標準,在東道國建立研發機構或進行合作研究與技術開發等。所以,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與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產業技術的開放程度、參與RD與技術標準化國際合作及其產業化的水平以及東道國對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是影響產業技術能力的現實途徑和重要因素。
再次,版稅、技術(標準)許可費收入或支付反映一個國家的企業、產業參與國際技術貿易和交流,尤其是重要的技術標準化合作與聯盟,融入技術創新網絡的規模和水平;體現產業技術開放程度和技術標準許可化、許可全球化的能力與產業化水平。在科技資源國際流動與重組的大趨勢中,這些指標能從綜合技術引進與輸出、技術標準化和技術轉移與擴散等多角度體現一個國家的產業技術能力。
四、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綜上,產業技術能力是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技術基礎,在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技術標準已經成為技術創新網絡的重要紐帶。基于研究與開發及協作化能力,技術專利化、標準化及其產業化能力等的技術標準化能力鏈成為企業、國家尤其是產業技術能力的重要內容和體現,其具體評價指標涵蓋從基礎研究和技術發明,到商業意義上的專利與知識產權,直至技術標準化及其全球范圍的許可與產業化,具有深刻的內涵和重要的意義。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首先是技術標準化能力系列指標的統計分析方法選擇。主要涉及到各方面、各具體指標的分布和關聯,最終綜合指數的構成及統計分析方法,以及不同產業和地區(國家)的指標適應性等方面。
其次是深入揭示技術標準化對于自主創新和產業技術進步的作用機理和路徑。客觀的定量指標能揭示技術能力的多種源泉對于產業技術進步的不同影響及其機理。應研究如何利用這些分析指標,深入探索自主創新、技術標準化與產業技術能力和技術進步之間的互動關系和路徑;構建以提升上述系列能力為目的的R&D及其協作戰略、知識產權戰略和技術標準化戰略,為有關的科學與技術政策和產業支持政策提供依據;研究如何融入跨國技術創新網絡,利用全球科技資源,以“技術標準化能力”促進“技術創新能力”,實現一種全新意義上的自主創新,有效提升我國的產業技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