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財務治理理論側重于財務治理結構和權利分布狀態等靜態范疇的研究,而忽略了財務動態治理的專門研究。財務治理可分解為基于企業公平的財務靜態治理和基于企業效率的財務動態治理,它在本質上是一個二元價值體系,在實踐上表現為企業公平和效率的并行與平衡。財務動態治理是對傳統財務治理的繼承和超越,它是剩余公司治理的集中領域和公司動態治理的核心,其理論基礎溯源于企業產權契約理論、公司治理理論、公允價值會計計量理論和財務治理理論。以不完全合同中的完備部分和不完備部分為標準,財權可劃分為通用財權和剩余財權。剩余財權配置是財務動態治理的核心,財務動態治理的基本內容包括動態治理結構、治理機制和治理行為規范。
關鍵詞:剩余公司治理;財務動態治理;剩余財權;企業效率
中圖分類號:F2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7)02-0077-06
一、基本緣起
隨著產權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產權保護思想日益盛行。現代企業產權理論主要集中于物質資本產權的研究,而忽略了人力資本產權的系統研究。企業產權理論應包括物質資本產權理論和人力資本產權理論兩個完整的部分。人力資本所有者實現人力資本產權收益的內在訴求呼喚其對企業所有權結構中的剩余分享,其核心就是剩余索取權的分配問題。那么,所有權結構如何安排、剩余索取權如何分配才會既公平又有效率呢,這必然涉及到企業產權優化問題。所謂產權優化,是指在既定條件下,要明確界定各產權主體的責、權、利,使三者相互制衡,并以此為原則進行財權的動態配置,以達到既能維持現行契約,又能使現存產權主體分享企業剩余的邊際效用不遞減的均衡狀態[1]。產權優化的終極目標是責權利制衡下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之對稱配置,它是一種不斷向帕累托最優邊界邁進的暫時滿意的均衡狀態。企業產權優化要借助公司治理來實施,公司治理的改善有助于企業產權優化,財務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企業產權優化是財務動態治理的重要前提。西方財務界并未明確提出“財務治理”概念,而主要從公司財務和公司治理兩方面展開研究,產生了財務治理理論的萌芽。盡管近年來兩者融合研究的趨勢不斷加強,但并未對公司財務與公司治理的交叉領域——財務治理進行專門研究。我國財務學者充分借鑒西方公司財務與公司治理理論,結合中國特色財務理論創新成果,提出了“財務治理結構”、“財權”等概念,并剖析了其內涵,已初步建立起財務治理理論體系框架,促進了財務治理理論的發展和實際應用。但是,現有財務治理理論側重于財務治理結構和權利分布狀態等靜態范疇的研究,忽略了財務動態治理的專門研究。對于財務動態治理問題,盡管以伍中信[2]和楊淑娥[3,4]為代表已經初步認識到這個問題,但并未從理論基礎、基本內涵等角度對其展開專門而深入的研究。以下將在借鑒企業產權優化、公司剩余治理和公司動態治理等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提出“財務動態治理”、“通用財權”、“剩余財權”等范疇,并對其展開系統探討,以期能夠補充和完善財務治理理論。
二、理論基礎溯源
按照理論演進的一般邏輯,財務動態治理的理論基礎主要有:
1.企業產權契約理論。現代企業理論認為,企業是多邊契約關系的聯結體,是要素所有者交易產權的結果。企業產生在人們無法擬訂完全合同,從而權力或控制的配置變得十分重要的地方[5]。以Williamson 和Hart為代表的經濟學家認識到,由于某種程度的有限理性或者交易費用,使得現實中的契約是不完全的(incomplete)[6]。現代企業理論奠基于合同的不完全性,因為合同是不完全的,所以,產權的初始配置和后續調整對效率的影響是重要的。產權優化的要義就在于提高產權效率,產權優化在微觀層面就呼喚財務動態治理,以提高財務治理效率,從而最終實現宏觀意義上企業產權高效率配置,進而推動企業產權優化。企業契約與市場契約的根本區別在于企業所有權的不斷配置特征。市場的權力是一次界定的,而對于企業來講,權力的界定卻由于契約的不完備性而需要不斷地重新界定[7]。企業權力的不斷界定表明依附于“權力”的“財力”(即“財權”①)也需要不斷界定、不斷調整。正因為合同不完全,才有了“產權優化”、“剩余公司治理”、“公司動態治理”、“剩余財權”、“財務動態治理”和“財務治理效率”等范疇②。企業是一個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別合約[8]。企業所有權安排是基于產權契約方(包括物質資本所有者和人力資本所有者)綜合談判力對比與權衡的暫時動態平衡。狀態依存權的企業所有權更能反映企業產權契約的動態性與演進特征[9]。因此,企業狀態依存所有權在宏觀層面是企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07年第2期2007年第2期(總第146期)伍中信,曹 越等:財務動態治理論綱業產權優化相機治理機制的核心內容,在微觀層面就是財務動態治理的過程。總之,企業產權契約理論是財務動態治理的產權基礎。
2.公司治理理論。公司治理是將公平原則內嵌于基于產權的強勢原則中,通過權利配置來平衡投資者之間,以及投資者和公司之間利益的制度安排,旨在釋放公司組織的生產效率,同時通過“自增強機制”[10]形成“路徑依賴”,為公司組織的持續效率提供制度保障[11]。現代公司治理的健康運作需要融入人力資本產權,實現人力資本產權優化,而人力資本產權優化又需要在公司治理的動態特性中去把握[12]。 可見,公司動態治理思想是財務動態治理思想的直接來源。陳漢文等將公司治理分解為基于社會公正的通用公司治理范疇和基于公司效率的剩余公司治理范疇,創新性地提出公司治理在本質上是一個二元價值體系,在實踐上表現為社會公正和公司效率的并行與平衡。通用公司治理是國家以公司法律、監管機構和法庭組成的制度安排,目的在于平等地保護所有投資者的利益,其價值取向是社會公正,屬于事前公共契約安排;剩余公司治理是股東與管理層之間在不違背通用公司治理的前提下,基于公司自身情況的剩余制度安排,它基于自由競爭理念、以股權強勢原則為基礎、以財務資本所有者與人力資本所有者之間的博弈為手段,旨在追逐公司效率的制度均衡結果[11]。因而,作為公司治理核心的財務治理,公司治理理論中的動態治理思想,尤其是“二元價值體系”中剩余公司治理理論,是財務動態治理的重要理論基礎。
3.公允價值會計計量理論。財政部最新發布了39項企業會計準則和48項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這標志著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與國際慣例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和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體系的建立,其突出特征是公允價值的引入。價值是財務的核心概念,現實中財務價值創造與價值管理目標的實現必須依賴基于“價值”的會計計量。而公允價值會計計量就是基于價值和現值的會計計量[13]。可見,對財產實施全面的公允價值計量后,理論上的“價值”與現實中會計界定的“價值”將無限逼近或相等。公允價值的引入對財產價值動態計量的重大變革,為財務動態治理奠定了計量基礎。
4.財務治理理論。伍中信從“價值”和“權力”兩個角度提出了“財權流理論”,認為“財權流”是現代企業制度下財務本質理論的恰當表述[2],主張建立以“財權配置”為核心的現代財務治理理論體系[14]。可見,企業財權的“流動”與“分割”無疑具有“動態性”特征,財權配置也應該具有“動態性”。“財權流理論”是財務動態治理的理論淵源之一。楊淑娥認為,財務治理需要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去理解,靜態理解具體表現為財權配置結構和權力分布狀態上;動態理解具體表現為財權配置中的相互制衡過程和激勵約束機制的形成(契約的設計及再設計)、新的債權人和股東的加入(新的融資結構的形成和對現有資本結構的調整與改善)、由于擴容和收縮引致的公司治理結構的變化、由于需要適應經營發展使得公司財務集權與分權交替變化引起的財務治理結構的調整等。公司財務治理是契約不斷協調、不斷沖突,而又不斷耦合、不斷修正的過程[3]。企業財權配置包括內部財權配置和外部財權配置兩個方面,為保障利益相關者利益,財權配置應實行相機治理[4]。可見,財務治理靜態和動態雙維度理解以及財權配置的相機治理機制,表達了財務動態治理的基本思想,是財務動態治理的直接理論基礎。
三、財務動態治理內涵:繼承與超越
財權可以分為基于企業公平的通用財權范疇和基于企業效率的剩余財權范疇。通用財權誕生于企業不完全合同中明確規定并且其結果可由第三者驗證(即其中的完備部分)的企業“財權”。剩余財權緣起于不完全合同中的不完備部分,是企業合同疏漏、未作具體規定或無法作出具體規定或雖作出明確規定但第三方不能驗證其結果的企業“財權”。財務動態治理是將公平原則內嵌于基于財權的強勢原則中,以剩余財權中控制權與索取權相匹配、財務權利與財務知識相對應以及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為原則,主要通過剩余財權的“流動”與“分割”,旨在釋放財務治理效率,從而提高企業效率的一系列動態制度安排。它本質上緣起于合同的不完全,直接緣起于剩余公司治理。財務治理本質上是一個二元價值體系,在實踐上表現為企業公平和效率的并行與平衡。如果將財務治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維度來理解,那么,財務靜態治理側重于企業公平的強調;財務動態治理則是在兼顧企業公平的前提下,側重強調企業效率,其效率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治理效率。通用公司治理范疇是基于社會公正原則設計的強制性規定,具有確定性、一般性和普遍性[15],是為了實施事先確定的平等保護所有投資者(包括中小投資者)等社會公正價值目標的人造秩序。顯然,通用公司治理在于保障一種抽象的整體秩序,而剩余公司治理訴求于特定公司個體的經濟效率目的。因此,財務靜態治理與通用公司治理范疇及剩余公司治理中企業合同明確規定并且其結果可由第三者驗證的部分是對應的;財務動態治理則對應于剩余公司治理中企業合同疏漏、未作具體規定或無法作出具體規定或雖作出明確規定但其結果不能由第三方驗證的部分(也是最主要的部分)③。合同不完全引致的動態性是剩余公司治理的主要特征。公司剩余治理是企業產權優化的微觀領域,財務動態治理是公司剩余治理的集中領域和公司動態治理的核心④。財務動態治理掌控剩余公司治理中公司章程等合同無法規制(即不完備部分)的剩余財權領域,而一般意義上的財務治理(財務靜態治理)主要定位于通用公司治理范疇和剩余公司治理領域中合同能夠規制(即完備部分)的通用財權領域。
傳統財務治理理論(主要是靜態財務治理)側重于財務治理結構和權利分布狀態等靜態范疇的研究,忽略了財務動態治理的專門研究,它強調權責結構制衡,強調對產權契約各方的利益保護,這有利于在社會和企業兩個層面實現公正與公平。但是,過分強調公正與公平容易導致財務治理效率低下,不利于提高企業效率,實現企業目標。楊瑞龍、楊其靜研究發現,企業的核心內容是關于組織租金的創造和分配;保留收入的創造和分配并不是企業的特征,因為這是任何一個理性人參與任何一項經濟活動所必然要求的權利;但是組織租金的創造和分配卻是企業(或經濟組織)中獨特的內容,是企業成員爭奪的真正對象[16]。可見,保留收入是合同中已明確規制的內容,是不能輕易受到侵犯的。財務治理對這部分產權利益側重于保護,它是財務靜態治理的最重要的價值取向,而組織租金創造的多少及如何分配是合同中未予明確也無法具體明確的內容。創造最大化組織租金也是財務治理的根本使命,因為組織租金是企業總收益在支付所有組織成員保留收入之后的正剩余,是所有權收益的主要內容,其大小決定著企業未來的成長性和產權契約的維系。對此,財務靜態治理已難當此任,客觀上呼喚注重企業效率的財務動態治理的產生。財務動態治理通過對剩余財權的運作,充分釋放財務治理效率,為企業創造最大化組織租金提供動態制度安排,提高企業效率。財務動態治理意味著財務治理結構和治理機制必須適應企業產權結構(資本結構)、經濟環境和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固定不變和至善至美的適用于所有企業的“萬能型”治理結構與機制是不現實的。以“效率”為價值取向的財務動態治理是對傳統財務治理的繼承與超越。
四、財務動態治理若干問題探究
(一)剩余財權與剩余財權配置論說
財權可分為基于企業公平的通用財權范疇和基于企業效率的剩余財權范疇。由“財權=財力+(相應的)權力”[17]可派生出下面兩個等式:“通用財權=通用財力+(相應的)通用權力”、“剩余財權=剩余財力+(相應的)剩余權力”。其中通用財力和剩余財力、通用權力和剩余權力等的涵義與通用財權和剩余財權的涵義基本類同,這兩個等式是將財權按照其在不完全合同中的完備部分與不完備部分所作進一步細分派生出來的。不完全合同中予以明確規制(即完備部分)的財權屬于通用財權范疇,是財務靜態治理(也是目前財務治理研究)的主要領域;不完全合同中未予明確規定(即不完備部分)的財權屬于剩余財權范疇,是財務動態治理的集中領域。前者相對靜止,后者相對動態。“兩個等式”劃分了財務治理的兩個領域,從而使它們在各自的領域里各司其職。剩余財權是財務動態治理的核心概念,剩余財權配置是財務動態治理的核心。因為企業財務契約是不完全的,所以剩余財權的初始配置和后續調整是重要的。有關剩余財權的分配貫穿于財務動態治理的全過程。剩余財權配置模式奠定了財務動態治理的價值取向和一般邏輯,對財務動態治理各個部分及其之間的關系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財務動態治理結構是剩余財權配置的載體,治理機制是剩余財權配置的調節裝置,治理行為規范是剩余財權配置的潤滑劑。財務動態治理體系各個部分的有效運作都需要通過剩余財權的合理配置來實現,剩余財權配置直接關系到財務動態治理結構的調整、治理機制的運行和治理行為規范的效應。
要發揮剩余財權配置在財務動態治理中的核心作用,需要堅持以下原則:
(1)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剩余收益權)相匹配原則。現實中的合同都是不完全的,相對于合同條款列明或已作規定的特定財權中的控制權來說,合同條款遺漏或未做規制的財權就是剩余控制權。財權中剩余索取權也與此類同。在完全合同下,每一種結果的財富分配都已在合同中有了明確規定,不存在任何可視為剩余的收益;只有在不完全合同下,才有剩余收益存在,才有剩余索取權。把剩余財權中剩余控制權與剩余索取權匹配在一起,就可以讓決策者承擔決策的全部財務后果,實現激勵相容約束。剩余控制權與剩余索取權相匹配原則能夠體現剩余財權配置中作出財務決策與承擔決策后果相統一的原則,更能體現剩余財權結構中權、責、利相互制衡,因而它是剩余財權配置中的基本原則。
(2)財務權利與財務知識對應原則。現代組織理論認為,知識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同時也是權利分配的基礎,權利與相應知識的匹配是提高組織效率的關鍵。在“代理成本”等條件約束下,努力尋求企業財務權利與相應知識的匹配是創造企業價值,提高企業組織效率的關鍵,同時也是企業財權配置的基本原則之一[18]。剩余財權配置中“財權”的流動與分割需要權利與知識進行動態匹配,以提高剩余財權配置效率,進而提高財務治理效率。該原則是剩余財權配置的重要原則。
(3)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通用財權配置主要體現公平原則,即對基本財權、法定財權的優先保證;剩余財權配置主要強調效率原則,即追求企業組織租金最大化。“效率”的量度是原則的關鍵所在。剩余財權配置不實行效率優先,就無法完成企業財務目標(企業目標),所謂的公平也就沒有保障,因此,缺乏效率的公平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平。效率的提高本身就是公平的隱性實現機理。剩余財權配置必須堅持效率優先原則,以充分釋放財務治理效率,提高企業經濟效率。在此基礎上兼顧公平,為效率的提高提供充足的后勁。該原則是剩余財權配置的根本原則。
(二)財務動態治理基本內容論說
楊淑娥認為,財務治理從動態上看,一方面表現為財權配置中的動態制衡和激勵約束機制的形成,另一方面表現為新的債權人和投資人的加入——融資結構的形成——對現有資本結構的調整和改善[20]。我們認為,財務動態治理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財務動態治理結構、動態治理機制和動態治理行為規范三個方面,財務動態治理結構主要體現為資本結構的動態優化,資本結構是財務治理結構的基礎。一方面,企業生產要素資本的不斷投入、資本要素來源的多樣化、內在要素結構與比例的動態變化、新的債權人和投資者的加入對現有債權結構和股權結構的調整,尤其是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分享“組織租金”的產權博弈,又會形成新的剩余財權制衡點,這都使企業財務治理結構總是處于一種不斷變化、不斷整合、不斷演進的動態制衡之中。另一方面,從財務動態治理的計量基礎來看,實施全面的公允價值計量之后,不斷擴大或縮小的產權份額要更及時、更準確地度量(界定)出來,并以剩余財權配置原則為依據進行權責結構的再界定和利益分配機制的再設計,最終都會反映到產權結構(資本結構)動態調整上來。這兩方面都使剩余財權得到重新調整和重新界定,為財務治理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財務動態治理機制集中體現于財務相機治理機制。財務相機治理機制是指企業財務狀況發生某種重大變化時,為保護相關財權主體權益和提高治理效率,對企業剩余財權(主要是剩余控制權)進行有效轉移的一種機制,它主要通過剩余財權中的控制權爭奪和移位來改變既定的利益格局。從理論上講,企業剩余財權歸屬于所有者是最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因為所有者承擔決策的風險與收益是對稱的,能夠充分釋放所有權激勵約束效應,創造最大化企業租金,提高企業經濟效率;通用財權歸屬于經營者也是有效的制度安排,因為經營者按照合同明確規定行使既定財權,可以完整地解除自身的受托責任。但是伴隨著“兩權分離”引致的現代企業制度的誕生,經理層作為理性經濟人,其自身目標利益函數與所有者目標利益函數存在偏差,由此導致的委托代理問題使企業所有者剩余財權逐漸移位于經理層。在產權的博弈過程中,經理層逐漸控制了剩余財權而將通用財權讓渡給所有者。顯然,對剩余財權的控制可以獲得控制權收益,侵害所有者的產權利益,形成事實上的“內部人控制問題”。為了保護所有者產權利益,法律賦予所有者特定的、具體的通用財權,并以“法權”形式頒布,具有極強的剛性約束。這樣,在現代企業中,所有者剩余財權逐漸旁落于經營者,所有者主要擁有“剛性”通用財權,經營者則侵占了大部分剩余財權。當企業面臨不同的財務狀態時,就很有必要通過基于產權強勢原則的制度規定,促使剩余財權重新流動與分割,以實現剩余財權的高效配置,提高財務治理效率。具體說,即在不同的情況下,剩余財權可分配給出資者、債權人、政府和員工等,相應的財務相機治理機制就包括出資者相機治理機制、債權人相機治理機制、政府相機治理機制和員工相機治理機制。這些相機治理機制反過來印證了剩余財權配置的狀態依存性,也表明了通用財權與剩余財權在特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財務動態治理行為規范主要是誠信“隱性機制”。 由于有限理性和交易成本,財務動態治理(也可稱為剩余財務治理)存在制度的“公共領域”,需要“誠信”來約束參與者在制度“公共領域”中的行為。誠信這種隱性制度是財務動態治理行為規范的主要內容。隱性的誠信機制是用來約束投資者機會主義行為的機制,以便于人們形成穩定的預期[15]。由于剩余財權配置中的“公共領域”并無明確的事前標準,所以,需要通過誠信機制來規范人們的行為。誠信機制事前標準的不明確且不具有可證實性,只能實施非正式的私人懲罰機制,如拒絕交易、影響聲譽等。誠信非正式的懲罰機制是財務動態治理行為規范的核心內容,各剩余財權主體對“公共領域”財權的爭奪和分配無不受到自身“誠信”約束,這種約束使他們爭奪“公共領域”剩余財權時的行為表現千差萬別,體現了動態制衡。盡管如此,對特定企業來說,這種千差萬別形成的企業問責文化(一種誠信機制)卻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可以為剩余財權的界定、調整和保護提供穩定的預期,通過提高財務治理效率,進而提高企業效率。
注釋:
①伍中信(1998)認為:財權=財力+(相應的)權力。
②完全合同存在于零交易費用的世界里,由Coase Theorem可知,不管產權如何安排都是有效率的,也就不存在“產權優化”、“財務治理效率”范疇;而現實是正交易費用的世界,合同是不完全的,所以,存在“產權優化”、“財務治理效率”范疇。另一方面,羅能生、洪聯英(2004)依據“不完全合同理論”提出了“公司動態治理”思想;柯武剛、史曼飛(2002)和陳漢文等(2005)在“不完全合同理論”的基礎上,以公平與效率價值取向為標準提出了“通用公司治理” 范疇和“剩余公司治理”范疇。合乎邏輯地,我們以不完全合同中的完備部分和不完備部分為標準,提出了“財務靜態治理”和“財務動態治理”、“通用財權”和“剩余財權”等范疇,這些范疇是本文創新的重要體現。
③表面上看似乎存在矛盾。這里將剩余公司治理中企業合同明確規定并且其結果可由第三者驗證的部分納入“財務靜態治理”范疇,后續論證則將財務靜態治理的價值取向側重公平。而陳漢文等(2005)論證了剩余公司治理側重強調效率。其實,我們與他們的行文邏輯存在差異:我們從不完全合同出發,將其中的完備部分納入“財務靜態治理”范疇,而將其中的不完備部分納入“財務動態治理”范疇,與此相對應也就有了“通用財權”與“剩余財權”范疇;后者則在公司層面從公平與效率的角度將公司治理劃分為“通用公司治理”和“剩余公司治理”范疇。可見兩者劃分的標準是不一致的。按照我們的邏輯論證,剩余公司治理僅僅是在整體上側重效率,因為剩余公司治理領域中不完全合同的不完備部分所占比例遠遠大于完備部分。盡管完備部分的比例很低,但還是存在的。因此,我們的行文邏輯不存在前后矛盾,我們是以不完全合同中的完備部分與不完備部分為標準對剩余公司治理“效率”說的更進一步的細分。
④我們的邏輯是:正交易費用不完全合同企業產權優化公司剩余治理(主要特征是公司動態治理)財務動態治理。
參考文獻:
[1]曹越. 產權優化與企業財務動態治理[J]. 財會月刊,2006,(4).
[2]伍中信. 財權流:財務本質理論的恰當表述[J]. 財政研究,1998,(2).
[3]楊淑娥. 產權制度與財權配置[J]. 當代經濟科學,2003,(1).
[4]張棟,楊淑娥. 論企業財權配置[J]. 會計研究,2005,(4).
[5]O.哈特著,費方域譯.企業、合同與財務結構(新1版)[M].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楊瑞龍,聶輝華. 不完全契約理論:一個綜述[J]. 經濟研究,2006,(2).
[7]李自杰,陳晨. 市場環境、控制能力與企業產權制度的變遷[J]. 管理世界,2005,(8).
[8]周其仁. 市場里的企業:一個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別合約[J]. 經濟研究,1996,(6).
[9]郭金林. 企業產權契約與公司治理結構(第1版)[M].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10]Arthur. W. B. 1988. The Self-Reinforcing Mechanisms in Economics, 中文編譯文載自《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5,(5).
[11]陳漢文,劉啟亮,余勁松. 國家、股權結構、誠信與公司治理[J]. 管理世界,2005,(8).
[12]羅能生,洪聯英. 人力資本產權優化與公司的動態治理[J]. 財經理論與實踐,2004,(5).
[13]謝詩芬. 公允價值:國際前沿問題研究(第1版)[M].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14]伍中信. 現代公司財務治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J]. 會計研究,2005,(10).
[15]柯武剛,史曼飛. 制度經濟學(第1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6]楊瑞龍,楊其靜. 專用性、專有性與企業制度[J]. 經濟研究,2001,(3).
[17]伍中信. 現代財務經濟導論(第1版)[M]. 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9.
[18]衣龍新. 公司財務治理理論(第1版)[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19]楊淑娥,金帆. 關于公司財務治理問題的思考[J]. 會計研究,2002,(12).
Research on Corporate Financial Dynamic Governance WU Zhong-xin1, 2,CAO Yue1,ZHANG Rong-wu1
(1.College of Accounting, 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79,China;
2.Hunan Finacial and Economic College,Changsha Hunan 410205,China)Abstract:Additional financial governance concentrates on stationary financial governance district study, mainly on structure and rights distribution, but neglects studying on financial dynamic governance. Financial governance can be decomposed of stationary governance, based on corporate fair and dynamic governance, based on company's efficiency, which is a two value systems in essence, and is expressed through fair and efficiency in practice. Also, it inherits and transcends additional financial governance. In addition, financial dynamic governance is a concentrated domain of surplus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 core of corporate dynamic governance, which is based on corporate property rights, contracts theory,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ory, fair value accounting measurement theory and financial governance theory. Moreover, property rights can be divided into ordinary ones and surplus ones by virtue of adequacy of contracts. Surplus property rights' distribution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financial dynamic governance. Last but not least, the contents of financial dynamic governance include dynamic governance structures,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governance standards.
Key words: Surplus Corporate Governance; Financial Dynamic Governance; Surplus Property Rights; Enterprise Effici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