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山村小縣變成了今天的商業“小都市”,聚集了來自世界的鞋業商人;百年的制鞋產業在短短5年時間煥發生機實現質的突破,一躍成為有能力影響中國的“鞋業基地”——璧山縣,這個距共和國最年輕的直轄市——重慶主城區僅30多公里的西部小縣城,5年內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代表了中國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更是浙江商人為構建“和諧中國”奉獻智慧與責任的典范。
小城“大業”活力無限
2007年的璧山縣繁忙而充滿希望。
——連續舉辦兩屆“中國西部鞋業博覽會”后,2007年5月1 7日,璧山縣將2007年西部皮革產業發展論壇——代表西部鞋業乃至中國鞋業發展風向標的盛會“請”到這里。論壇透露:
目前,全國鞋類產量約為近100億雙,制鞋企業約1.8萬家(規模以上),從業人員350萬人,占世界總產量的53%以上,并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中國已經具有任何國家都無法相比的加工能力和國際中檔以上的加工水平。所以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東部產業向西部梯度轉移帶來了整合機會;國內品牌在國際市場的布局走向成熟……
“真皮標志規范企業走向國際化,2006年制鞋產業及進出口狀況”等成為東西部皮革產業精英的主題。
——5月18日,中國西部鞋都二期建設工程開工:32家企業一次性入駐,重慶奧康大廈、精品展銷中心、標準廠房等總計1000余畝、70萬平萬米的建設量集中開工建設。鞋都為之沸騰。
——截止到2006年末,璧山已有480個鞋業注冊商標,現有22家企業被中國皮革協會批準佩掛真皮標志,占重慶市真皮企業的62.8%。而璧山鞋業迄今則已形成年產皮鞋6000萬雙、年產值40億元的產業規模。產品出口到中亞、南亞、歐洲、非洲地區。吸納了璧山及周邊地區和浙江、廣東、福建、四川等省6萬多人就業。展示重慶地區及西部鞋業形象,推動中國鞋業布局從東部向西部的產業轉移,尋求產業上檔、升級,縣域面積900多平方公里的璧山縣志向可謂不小。
而作為整個產業的核心,由璧山縣人民政府與中國奧康集團為整合重慶及西部地區鞋業資源,提高制鞋檔次,形成產業集群,增強鞋業整體競爭力而規劃建設的西部鞋都經過4年打造后,集鞋業生產加工、交易展示、物流儲運、質量檢測、資訊信息、人才培訓、研發設計和商住配套為一體的現代鞋業工業城基本成形。
在整個西部地區正逐步從傳統資源時代向產業時代快速挺進的大背景下,一個功能齊全、配套完善、產業集群、富有特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西部鞋都正將璧山鞋業產業集群推向時代前沿。
妙筆生花:繪就中國西部鞋都二期藍圖
80臺機器和運輸車輛有序地在工地忙碌著。挖土機、運輸車輛來回穿梭,裝卸著泥土和石子;現場夾雜著各種車輛和機具轟隆隆的響聲,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區二期工程1000余畝土地平整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繼重慶璧山縣委書記丁洪現場視察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區二期工程后,縣長向可文也率璧山縣建委、交通局、供電局、地房局、園區辦等部門負責人親臨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二期工程項目土地平整現場視察。
4年前,在戰略大布局的規劃者手中已經有了明晰的時間表,“完善一期、建設二期、謀劃三期”,如今完整的鞋都藍圖已繪就。在這片充滿了生機的土地上,已經崛起的和即將崛起:
——中國西部鞋都精品展銷中心:總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2到3年內西部鞋都精品展銷中心將成為中國西部地區檔次最高、功能最完善、深具發展潛力的大型專業市場。
——重慶奧康大廈:它在設計上充分體現歐式建筑的特質,總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建成后將成為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的標志性建筑。
——西部鞋都倉儲物流中心:總建筑面積24000平方米,分倉儲中心和物流中心,它是園區內唯一倉儲物流功能配套設施。隨著中國西部鞋都一期企業的全部入駐投產,二期企業的陸續入駐將帶來大量的鞋材需求,鞋材供應商的倉儲需求隨之擴大。精品展銷中心、鞋材交易市場二期的開盤,倉儲物流將成為重要產業。
——標準廠房:重慶奧康置業公司在二期工程范圍內特地為鞋業企業布置有29棟相對較獨立的標準廠房,標準廠房建筑風格上在“雅致、新穎、前衛”上做文章,追求工業園區建筑高雅、嚴謹、自由、活力的現代高科技格調,具體手法上體現通透、流暢、體量上的穿插對比,在材料運用上采用鋼筋混凝土加鋼和玻璃體現建筑的樸實無華和精致的內涵,通過建筑造型的風格映襯出園區建筑自身的個性和回歸自然,尊重環境,淡泊中見非凡智慧的理念。
當二期藍圖已經清晰地寫在西部鞋都這塊廣闊的大地上時,正在審定之中總面積為2000-3000畝的鞋都三期規劃早也在戰略布局的“弦”上。新規劃帶給商家的是更甜蜜的“誘惑”,帶給西部人民的是更偉大的夢想。
今非昔比:璧山鞋老板的故事
“我欠縣政府一個人情。”坐擁千萬身家的璧山皮鞋廠老板喻小華,毫無大老板的風度和派頭。從農村出來后,1993年,喻小華和新婚妻子東拉西借,湊足4500元錢在璧山開起侶平方米的夫妻制鞋店。
2000年,喻小華“搬家”了。他在新建的“皮鞋城”買下270平方米地塊,修建了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的廠房和銷售店鋪,開始生產皮鞋。其間,有知名廠家找到他,要求貼牌生產,他不顧家人反對,拒絕了這些生意?!盎〞r間為別人貼牌,為別人做嫁衣,還不如花時間創自己的品牌”那時,他在全縣鞋廠老板中,率先申請了注冊商標“米棋”。
生意上了軌,一年下來,營業額輕松上百萬元。喻小華想把生意繼續做大,卻遇上了“地皮”難題。瞅著縣里正在規劃鞋業工業園,他看中其中一塊地皮,在縣領導的協調下,順利地以每畝7.8萬元的價格,買下了40畝地。2006年6月,建成新廠房,啟動兩條流水線。
喻小華坐在寬敞明亮的辦公室,凝視著窗外的停車場、職工食堂、鋼結構標準廠房,無比感嘆:“要不是縣領導出面,當時真的準備放棄,心想守著小廠房這輩子也夠用了,誰敢想擁有這么個現代化大企業。”
據璧山縣鞋辦統計,全縣目前共有鞋企1340家,其中生產企業近千家。這些鞋廠老板中,絕大部分是土生土長的璧山農村人,以前多數從事家庭作坊,一間店鋪,前半間作商店賣鞋,后半間是廠房。縣里規劃工業園區后,收取低額稅費,鼓勵和引導農民老板做大做強。如今,至少有800人已成身家上百萬元的富翁,還有不少上千萬元,甚至過億的。
當然,靠皮鞋當上大老板的,還有托運、營銷、餐飲等產業鏈條上的人。璧山縣鞋辦介紹,專門為廠家托運皮鞋及原料的托運企業已近100家,從業人員上萬。
事實上,經過4年經營,鞋都帶領的璧山鞋業產業鏈已經基本成形。急促向品牌進軍的璧山制造正向璧山創造努力跨越。
作為龍頭,已經正式成為2008北京奧運皮具產品供應商的奧康集團,2007年除向美國、印度、香港市場開進以外,國際研發中心也宣告成立。這意味著西部鞋都產業集群將整體得到拉伸。
人民給我一方土我還人民一座城
蒙塵的珍珠在拭去塵土之前通常都會被認為一文不值。然而5年以前,當奧康集團把“人民給我一方土,我還人民一座城”的牌子豎立在璧山縣城醒目的地段的時候,璧山縣注定了要世人展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璧山人民也會因為這個承諾而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
“60萬璧山人當中,有20萬人在皮鞋的產業鏈上工作?!辫瞪娇h制鞋辦主任孫華稱,坊間流傳的“一雙皮鞋養活三分之一璧山人”并不為過。
“目前,璧山城鄉居民個人儲蓄額已逼近1萬元?!辫瞪娇h委書記丁洪表示,中國西部鞋都建成之后,璧山社會經濟得到迅猛發展。據他介紹,5年來璧山縣老百姓腰包越來越鼓,全縣金融機構的存款額開始不斷擴大——2002年,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為33.2億元,2006年則達58.5億元,年平均增長15.2%;人均城鄉居民存款余額由2002年的5452元,增加到2006年的9500元,年均增長14.9%。
來自縣統計局的數據,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002年為7223元,2006年預計達到10950元,增長了51.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也迅速增長,2002年為2707元,2006年預計可達到3900元:2006年,璧山縣財政收入達到8.7億元,較西部鞋都建設以前的2002年增長了1.9倍。
璧山一家鞋企的工人彭興林說,去年12月,他成功完成1200只單鞋的鞋幫,拿到了3200元工資,令工友們羨慕不已。不過,彭興林悄悄告訴朋友:“我的工資不過3000多元,還有工友一個月領到4500元,他們沒有聲張而已?!?/p>
如今,彭興林和城里人沒什么兩樣:生活很有規律,按時上下班、吃飯、睡覺。上周,他逛街時看中一件阿迪達斯的運動衣,要500多元,他猶豫了一陣還是買了下來,當作送給自己的新年禮物,“以前在農村,這種事想都不敢想。”
在璧山,像彭興林一樣在鞋廠“朝九晚六”的上班族,有近6萬人,他們多是璧山縣本地人,來自各鄉鎮,靠鞋廠打工收入,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同時,他們中的許多人也產生了新的追求。
2006年,6月9日,一支由重慶市璧山縣主要領導帶隊的50余名西部制鞋企業老板和管理人員抵達溫州,開展為期一周的“西鞋東進看鞋都”考察學習活動。而在此前后,類似的取經培訓從來沒有中斷。
“思想的開發重在學習和觀念的轉變。相比東部,西部發展雖然起步晚,但是發展潛力大。人、物、水、電等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而且西部的人民勤勞,致富欲望強烈。所以,我認為,目前對西部來說,資金、技術和人才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月4日,在重慶市區縣黨政領導干部“民營經濟與政府管理創新”高級研修班上,奧康集團總裁以自己投資西部的切身體驗與這些當地的“父母官”們共享。
實際上,奧康集團等東部企業在西部投資帶來的更多的恰恰正是精神上的財富。這種精神所代表的深厚的民間基礎與龐大的群體陣容支撐了整個產業演變乃至社會進步最堅實的根基。
法國經濟學家佩雷斯特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研究后宣稱,“精神氣質”在一個地區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正因為浙商是真正的“平民”、“全民”,他們最大眾化,他們帶去了創新實干的企業家精神,留下為當地創造的就業和稅收,他們的觀念和思路,是一顆啟蒙的種子,引領當地孕育了一片完整的產業和商業生態,這是他們對西部人民的最大貢獻。
從西部來看,用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副主任曹玉書的話說,“他們(西部)必須自力更生,改革開放,必須能夠用嶄新的觀念接納東部地區乃至全世界的資源,才能最后成功?!边@種看不見的精神層面的巨變及其帶來的創新欲望,將構成“十一五”時期西部地區發展的原動力。
今天的中國,和諧是社會大主題,而新農村建設則是重中之重的內容,璧山的實踐可以為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的歷史書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