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遼寧外經貿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十六大和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遼寧省外經貿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2006年外經貿主要指標再創歷史新高,實際利用外資59.86億美元,同比增長66.71%;外貿進出口總額483.91億美元,同比增長18%,其中出口283.23億美元,同比增長20.84%。遼寧省外經貿的高速增長,有力地拉動了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全省經濟的外貿依存度2006年達到了40.83%。
盡管多年來遼寧省外經貿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作為東北地區唯一既沿邊又沿海的省份,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總體上看,開放力度不夠大,開放型經濟增長較慢。利用外資規模偏小,大項目較少,招商方式沒有實質性突破,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都有待提高: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步伐不快,出口產品結構調整不明顯,新的出口增長點不多,自主出口品牌少,外貿出口額僅占全國的2.9%;全省外經貿發展不平衡的趨勢更加突出,80%以上的利用外資和70%以上的外貿出口都集中在沈陽、大連兩市,其他地區發展較慢,特別是遼西地區遠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外經貿發展在遼寧省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當前,遼寧省外經貿發展面臨著沿海對外開放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雙重機遇,國際和國內環境,遼寧省新一輪對外開放的熱潮,都為外經貿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們一定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強烈的加快發展意識,理清思路,搶抓機遇,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實現全省外經貿又好又快發展。
加快“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全力打造全省對外開放新格局
為加快全省對外開放步伐,省委、省政府根據遼寧發展所處的環境和獨特優勢,提出了推進沿海“五點一線”經濟帶開發建設的新一輪對外開放戰略,并于2006年全面啟動。所謂“五點”,即遼寧沿海線上的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營口沿海產業基地、錦州灣沿海經濟區、丹東產業園區、大連莊河花園口工業園區。所謂“一線”,即建設1443公里濱海路,連接沿黃海和渤海的“五點”。“五點”發展區域計劃開發土地面積374.33平方公里:“一線”濱海路的建設,可連接沿海6個省轄市、21個縣區、103個鄉鎮,有效整合沿海土地202萬畝,可建設94個工業園區,可形成30個沿海中心鎮,做大50個小城。到2010年,“五點一線”將形成遼寧沿海城市群和產業集群,成為遼寧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成為環渤海經濟圈的領先地區。經過一年多來的開發建設,目前“五點一線”已經初具規模,開發土地面積77.21平方公里,入區項目148個,項目投資總額463億美元,特別是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在園區投資立項,其中韓國STX集團投資近10億美元的造船項目、新加坡萬邦集團投資10億美元的船舶修造和公共港區建設項目落戶長興島,總投資10億美元的臺灣富士康集團電腦零配件加工項目、總投資近百億元的中冶公司中試基地在營口沿海產業基地開工建設,這些大項目的落戶,標志著“五點”已成為國內外知名企業矚目的投資熱點。 “五點一線”的開發建設方興未艾。我們要確立“五點一線”在全省新一輪對外開放中的龍頭和核心地位,全力打造“五點一線”新的增長極,為全省外經貿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加快體制創新
堅持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按照“五點一線”開發建設的實際需要,積極探索和建立新的管理體制,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要賦予和支持沿海經濟帶開發區采取不同于其他行政區的管理體制和運作方式,在體制創新上保持先行先試的優先權。要結合實際認真研究和積極吸納國內外開發區管理的成功經驗,按照機構精干、辦事高效、富有活力的原則,建立符合沿海經濟帶開發區實際的決策機制、執行機制、監督機制、激勵機制和服務機制,為“五點一線”的穩步發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進一步提升“五點一線”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
著力引進大項目
落實項目是“五點一線”開發建設的關鍵環節,是園區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志,沒有項目一切都是空話。因此,一定要把抓好“五點”的大項目引進作為園區發展的重中之重,精心組織,全力推進,務求實現新的突破。要集中全省對外招商引資的各種力量和手段,保證每個點都夠上幾個對全局有重要帶動和示范作用的大項目。要緊緊盯住世界500強等國際知名大企業,同時還要盯住國內的國字號和其他知名大企業,通過制定各類專門鼓勵政策,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機構、國際貿易、航運、批發、物流企業以及制造業龍頭項目進駐“五點”,形成外資內資互相促進、互相烘托的局面。要把大項目引起與產業集群規劃相銜接,面向海外和國內東南沿海地區,瞄準優勢產業、支柱產業和重點項目,積極吸引國有、民營、境外資金共同參與沿海經濟帶建設。要大力發展新型產業,保證園區項目的高起點、高科技含量和后續發展潛力。
抓好政策落實
為促進沿海重點區域發展,國家和遼寧省都分別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遼寧省還在2006年專門就加快“五點一線”的開發建設出臺了《關于鼓勵沿海重點發展區域擴大對外開放的若干政策意見》(遼政發[2006]3號),從財稅返還、行政性收費、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多項鼓勵政策。省政府還準備向國家爭取和出臺遼寧省新的扶持政策。應當說這些政策的支持力度已經比較大了,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落實好這些政策。要繼續通過多種形式加強政策宣傳,特別是向潛在的投資方做好宣傳,把工作做深做細。同時,要積極主動地幫助進區企業落實好政策,真正用好用足政策,充分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各級外經貿部門要把幫助企業落實政策作為自己的應盡職責,通過發揮政策效應達到招商、安商的目的,形成良好的投資環境。
優化外資產業結構。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
保持利用外資規模的穩定增長是遼寧省經濟發展和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客觀要求,必須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促進利用外資的大發展,快發展。但與此同時,必須把優化外資產業結構,提高利用外資質量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使利用外資同省內產業發展布局相銜接,在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和新興產業的發展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在招商引資的具體工作中,必須堅持規模和質量并重的原則,尤其要在提高質量和水平上下功夫。
進一步優化利用外資結構
結合國家重新調整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和遼寧省外商投資優勢產業指導目錄,重點圍繞支柱產業和新型產業,有針對性地擴大引資規模,引導外資向新技術、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和環保產業聚集。同時全力吸引更多的世界500強企業落戶遼寧,支持跨國公司設立研發中心、采購中心、銷售中心和地區總部,開展國際高科技項目對口合作。鼓勵外資投向國有企業改造和傳統產業升級,以引進規模型、科技型的外資項目為牽動,實現利用外資與遼寧省產業結構和布局在更高水平上的整合。
積極創新招商方式
逐步改變政府唱主角的傳統招商模式,建立以政府為指導、專業隊伍為骨干、中介組織為輔助、企業為主體的招商機制。發展產業鏈招商、專業招商、并購引資、增資擴股、上市融資以及網上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等新形式。通過政策引導,積極探索建立職業招商隊伍等招商新方式,促進招商引資的社會化、市場化和專業化。
提高招商活動的層次和水平
要開拓思路,科學規劃,精心組織各類高層、大型對內對外招商活動,擴大招商規模。要加強項目包裝,突出招商主題。結合遼寧省各地區的發展規劃,把各地的優勢點、增長點細化為項目,在相關國家組織產業對接會,開展定向招商。要進一步擴大招商范圍,鞏固日韓,開拓歐美,同時加強國內招商。要建立重點項目跟蹤服務和項目責任人制度,對重點投資項目成立服務協調小組,明確工作目標和職責,確保項目落地和后續發展。
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高遼寧省對外貿易競爭力
近年來遼寧省對外貿易實現了快速發展,進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商品結構得到改善,外貿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提高。在此基礎上,我們要抓住機遇,從拉動遼寧省經濟發展的大局出發,加快對外貿易的發展。要以適度擴大貿易規模,保持進出口基本平衡為前提,以轉變貿易增長方式為重點,大力培育自主品牌,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實施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抓好重要資源性產品的進口:強化農產品出口產業化建設;發展現代加工貿易,加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繼續改進以規范高效的工作機制、及時通暢的信息傳遞和切實可行的扶持措施為主要內容的外貿服務體系,加強外貿動態、發展規律和政策研究,提高利用政策水平和應對摩擦的能力,增強遼寧省外貿競爭力。
加快轉變貿易增長方式
轉變貿易增長方式是保證遼寧省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必須作為對外貿易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具體工作中,必須從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入手,把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落到實處。一是進一步擴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重點加大對船舶、汽車及零部件、機床等產品出口的推進力度。發揮大連國家級軟件出口基地的作用,加快培育遼寧省軟件出口產業基地。二是加快發展服務貿易,研究制定服務貿易扶持政策,搭建政府、中介、企業共同參與的公共服務平臺,提高服務貿易占全省貿易總量的比重。三是積極推進出口品牌體系建設,實施全省出口品牌建設規劃,落實自主名牌出口扶持政策,協調海關等部門對名牌企業出口提供便利,建立政府、中介機構對出口名牌的動態服務體系。四是加強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擴大農產品出口。依托產業優勢和地域優勢,重點建設果品出口基地和沿黃、渤海水海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基地。全面推動農產品出口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提高出口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五是加快加工貿易發展步伐,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鼓勵加工貿易落地生根,不斷提高配套能力。鼓勵企業開展現代加工貿易,拉長產業鏈和產品鏈,努力培育加工貿易產業集群。
深入開拓國際市場
認真研究遼寧省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揚長避短,針對不同的產品確定不同的市場開拓方向。積極創新國際市場開拓方式,以各種展會為載體,鞏固發展日本、韓國、香港和臺灣等傳統市場,深度開發歐盟、北美等發達市場,積極開拓俄羅斯、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研究制定展會組展參展管理辦法,規范組展行為,提高參展水平。充分發揮遼寧省的區位優勢,密切關注朝鮮市場的變化情況,保持與朝鮮有關機構的聯系,促進對朝邊境貿易、互市貿易的全面發展。
加強進口工作
以滿足遼寧省經濟發展需要和保持進出口平衡為目標,加強對進口工作的指導。進一步規范進口秩序,積極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和重要原材料進口,做好進口信息的發布和大宗進口商品的預警工作,隨時掌握原油、鐵礦砂、鋼材等重要原材料的進口動向,加強進口工作的動態分析和預警,建立同重點進口企業的緊密聯系和互動機制,增強進口工作的前瞻性和預見性。
進一步做好貿易摩擦應對與產業預警工作
啟動產業損害預警系統,及時跟蹤和發現省內產業遭受損害的苗頭并積極應對。建立產業損害預警報告制度,定期發布產業損害預警信息,支持企業做好貿易摩擦案件的應對工作。加大貿易救濟措施及產業損害預警宣傳工作力度,完善公平貿易與產業損害調查基礎工作平臺,繼續跟蹤已裁決反傾銷案件的執行情況和相關產業發展動態,及時掌握涉案產品貿易救濟實施前后省內產業受損害及恢復情況。
發揮綜合優勢,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
充分發揮遼寧省的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整合各種要素,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對外經濟合作,提高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突出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以市場為導向,以項目為重點,擴大對外經濟合作規模,增強國際競爭力。在積極擴大“走出去”規模的同時,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益。加快對外承包工程由分包項目向總承包擴展,對外勞務合作由簡單勞務向中高級勞務轉變。推動對外直接投資由開辦工廠向設立境外研發機構和營銷平臺發展,爭取在境外構建遼寧省林產工業區、礦產資源開發區、紡織生產加工區,提升對外經濟合作對全省經濟發展的貢獻度。
加強境外資源類項目開發
圍繞資源豐富、政局相對穩定、與遼寧關系友好的國家和地區,組織企業在石油、煤炭、鐵礦、銅礦、木材等能源和短缺資源領域進行合作開發,為遼寧省老工業基地振興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長期、穩定的資源支持。充分利用國家多雙邊經貿合作機制和各類援外資金,鼓勵企業通過“以援助換資源”、“以工程換資源”等多種方式開展合作開發。
積極擴大對外投資
發揮遼寧省紡織服裝、機械電子、化工建材、輕工食品、水產品加工等行業的優勢,利用現有設備和技術,建立境外生產基地、營銷網絡和售后服務中心,興辦具有不同特色的加工貿易園區,帶動設備、原材料、零部件出口。實施品牌、資本、市場、人才、技術國際化戰略,將遼寧省制造業比較優勢與發達國家的市場優勢相結合,通過收購境外品牌和營銷網絡,進入跨國公司產業鏈。
拓展境外工程承包市場和領域
推動油氣、電力、建筑、礦產開采等優勢行業和企業,積極承攬技術含量高、能夠帶動遼寧省設備和技術出口的大型工程項目。推動設計咨詢、施工安裝企業按照市場化運作原則,以項目為載體,進行強強聯合,參與國際工程咨詢設計競標項目。
大力開展對外勞務合作
鞏固日、韓等傳統勞務合作市場,積極開拓歐美、澳洲等發達國家和新興勞務市場,努力開展高層次、高技術勞務輸出。加強外派勞務基地建設,拓寬外派勞務領域,擴大外派勞務規模,創建遼寧勞務品牌。
建立完善的服務保障體系。為外經貿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完善的服務保障體系是外經貿健康、持續、快速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證。面對外經貿發展的艱巨任務和形勢要求,必須從外經貿的長遠發展出發,以務實和創新的態度,下大氣力抓好這項工作,從人才、政策、服務和工作作風等多方面,為外經貿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
完善外經貿人才培養和選用機制
隨著遼寧省外經貿的快速發展,各類專門人才緊缺的問題愈顯突出,尤其迫切需要的是高水平的外經貿業務人員、能力突出的專業招商人員、能進行國際訴訟的法律人員等。要通過培訓和引進兩個渠道抓緊解決這個問題。在人才的培訓上要加大投入,通過設立專項資金等多種方式,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在人才的選用上要拓寬視野,不拘一格,打破身份、區域、國籍等界限,大膽選賢作能。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通過深入宣傳、加強指導、積極申報等多種形式,用好用足國家和遼寧省對外經貿的各類扶持政策。繼續推動出口信用保險工作,提高企業防范出口風險能力,引導企業利用“保單融資業務”,解決企業資金不足問題。
加強軟環境建設
利用外資的競爭,實質上是投資環境的競爭。要建立良好的政務環境,簡化和規范管理行為和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做到制度公開,政策透明。
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務體系
在現有外經貿網絡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各項功能,為信息服務提供硬件平臺。通過廣泛采集和發布各類真實有效的外經貿信息,以及提供準確及時的信息咨詢,為遼寧省外貿進出口、引進外資、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等提供基礎材料,滿足企業的信息需求。
進一步轉變機關工作作風
繼續加強調查研究,深入基層和企業,針對外經貿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開展專項調研,拿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加大對市縣(區)和企業的服務力度,建立省外經貿廳與市縣(區)外經貿局的聯系機制,及時研究解決市縣(區)和企業反映的困難和問題。進一步轉變職能,大力推行“一站式、全過程、全方位”的服務,營建規范、協調、高效的外經貿工作機制,樹立機關勤政、廉潔、高效、務實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