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50年風雨,廣交會鑄就百屆輝煌,濃縮了中國外貿發展、經濟騰飛和對外開放的歷史,同時更是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帶動力量,成為見證廣東外貿發展的一面明鏡。而從第101屆始,“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將改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一字之差,表明中國將走向總體開放,必將譜寫對外開放新篇章。而擁有“近水樓臺”便利的廣東,將由此獲取更強勁的發展動力。廣交會的轉型對廣東來說無疑是一次重大機遇,借助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東風,借助百屆廣交會的轉型,廣東再一次領風氣之先,站在了擴大開放的前沿。人世5年來,廣東外貿進出口值幾乎每年都跨上一個新的千億美元臺階:由入世前2001年的1764 9億美元,至2006年已邁上5000億美元的臺階,達到5272.3億美元,是2001年的3倍,年均增長達到了24.5%。5年來,廣東對外貿易駛進高速發展的軌道,近5年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已超過改革開放頭23年的總和。
入世5年廣東對外貿易交出滿意答卷,亮點紛呈
入世使廣東外貿企業國際競爭實力迅速提高,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成為中國外貿履行入世承諾后飛速發展的最大受益者
按照入世承諾,中國逐步放開了進出口經營權,使廣東私營企業的進出口額從2001年的29.5億美元
增至2006年的731.3億美元,高速增長23.8倍,年均增幅高達90%;而個體工商戶進出口則從無到有,從2004年7月1日中國實施新外貿法開始起步,進出口額從2004年的131.3萬美元猛增至2006年的17.7億美元,2年時間增幅高達1344倍,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已成為廣東外貿進出口的生力軍。
除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外,2006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值為3452.5億美元,比2001年強勁增長2.5倍,占廣東當年外貿進出口總值的65.5%,繼續保持廣東外貿最大的主體地位;國有企業進出口總值為910.4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35.4%,繼續保持穩步增長的良好發展態勢。
入世促進了廣東出口商品的轉型升級。高新技術產品所占出口份額逐年提升
目前廣東已不僅僅是世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制造基地,也逐漸成為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生產加工基地,世界500強企業已有400家進入廣東投資。2006年,廣東出口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兩者互有交叉)2045.3億美元和1044.4億美元,分別比2001年增長2.7倍和3.7倍,占當年出口總額的67.7%和34.6%,分別比2001年提高了9.7個和11.2個百分點,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
入世降低了中國產品對歐美的出口門檻,使廣東前3位貿易伙伴位次發生了變化
2001年,香港、美國和日本分別是廣東前三大貿易伙伴。中國入世之后,歐美也相應降低了中國產品的準入門檻,再加上歐美市場龐大、歐盟東擴等因素的影響,2005年起,歐盟超越日本,成為廣東第3大貿易伙伴。2006年,廣東與香港、美國和歐盟的貿易額分別達到1126.2億美元、786.9億美元和554億美元,繼續穩居前3位,而與日本的貿易額為480.1億美元,與前3大貿易伙伴的差額進一步擴大。此外,入世5年,廣東與東盟的貿易也取得快速發展,2006年的貿易額達到441.5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1.9倍。
入世以后廣東主要弱勢產業經受住了嚴峻考驗
入世之初,很多人為尚處于幼稚期的中國汽車工業、農業等相對弱勢產業捏了一把汗。但5年之后,在這場看上去似乎一邊倒的較量中,國產車不僅沒有全軍覆沒,而且自主品牌異軍突起,成為洋品牌強有力的挑戰者。從2002年開始,廣東汽車市場邁入了持續5年的高速增長期。從進出口數據看,2001年,廣東進口汽車及底盤2.8億美元,而出口僅1526萬美元,出口額只相當于進口額的5.4%,2006年廣東出口汽車及底盤已達3.7億美元,比2001年迅猛增長22.9倍,已相當于同期汽車及底盤進口額的56.6%;廣東農業也經受住了入世的嚴峻考驗,出口額連年增長,從2001年的18.1億美元增至2006年的24.4億美元。
入世后廣東進口不斷擴大,在豐富國內商品市場的同時,也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5年來,隨著中國大幅度削減進口關稅,廣東進口額從2002年的1026.3億美元增至2006年的2252.7億美元,每年平均進口超過1600億美元的商品,在豐富國內商品的同時,也為相關國家和地區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對世界經濟增長的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過渡期后廣東外貿將面臨三大挑戰
入世給廣東帶來了諸多“經濟紅利”,在獲得利益的同時,我們也面臨著新的挑戰,這突出地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國際貿易摩擦的不斷增加考驗廣東商品出口
在全球反傾銷立案連續4年下降的趨勢下,中國被提起反傾銷的案件數量卻始終居高不下,中國已連續12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反傾銷措施最多的國家,成為全球反傾銷的最大受害者和“重災區”:涉案宗數居高不下,2006年共有25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特保調查86起,同比增長37%;涉案行業和產品不斷增多,被訴產品范圍已從勞動密集型的簡單加工產品擴展到包括高科技商品在內的各大類商品;涉案金額進一步擴大,如年內歐盟皮鞋反傾銷案創下歐盟對中國反傾銷涉案金額之最,涉案金額達7.3億美元:發起國不斷擴展,對中國發起反傾銷的國家有進一步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之勢。
人民幣升值使廣東商品出口面臨嚴峻考驗
自2006年7月21日中國進行匯率改革以來,
人民幣匯率經歷了從緩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過程。從2006年5月1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8:1的心理關口,再到12月14日突破7.82元,人民幣升值已達5.6%。由于目前廣東外貿活動80%左右以美元計價和結算,企業的出口成本不斷提高,出口企業面臨越來越大的外匯交易風險。
出口產品成本不斷上升影響廣東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以資源價格、勞動力價格、土地價格、資金成本等為特征的高價工業化和高價城市化,將對廣東很多以廉價勞動力、土地、資源和資金為優勢的企業,提出嚴峻的考驗。許多國家的實踐表明,只有通過成功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換代,才能安全度過這個階段,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
過渡期結束后的應對策略
繼續加大進口的力度
首先要調整“獎出限入”的貿易取向,不斷優化進出口貿易結構。一方面,要繼續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另一方面要減少對進口的限制,鼓勵先進技術和設備進口。同時要調整引進外資策略,將引資的政策重點轉移到提高資本質量和效益上來,適當加大原油等戰略物資的進口,將部分外匯儲備變為實物儲備,在縮小外貿順差的同時,降低外匯儲備因美元貶值而“縮水”的風險。
加大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制定的力度
因為全球化的利益并非自動、均勻分配,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已體現在貿易條款、財富分配、勞動力利潤、國際資本流動、商品產地等方面。廣東必須繼續努力去爭取全球化的利益,在和歐盟、美國應訴的時候據理力爭,加大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使廣東在國際貿易中能獲得更多利益。
充分利用監測預警系統全方位監測廣東進出口走勢
充分利用海關以及國家相關部委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進出口監測預警系統,對進出口貿易實施實時全方位監測,實現對進出口商品的異常變化進行快速反應、科學預測、動態預警和全程監控,適應廣東對外貿易發展的客觀需要,維護國家經濟利益,保護國家經濟安全。
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努力實現出口由“廣東制造”向“廣東創造”轉變
缺乏技術、品牌和自主的營銷渠道是當前廣東外貿出口的重要制約因素。缺乏知名品牌和自主營銷渠道也導致廣東對外貿易的比較效益不高。只有企業向兩端——研發和品牌延伸時,企業的競爭力才會增強。實現外貿增長方式轉變,實質上就是廣東從貿易大省向貿易強省邁進的過程,改變廣東目前在國際分工價值鏈中的低端地位,使廣東在經濟全球化繼續深化條件下獲取盡可能多的利益,抓住世界產業結構調整轉移的機遇,將自身的比較優勢與國際產業轉移有效地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