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華交會是2007年中歐紡織品協議到期前最后一屆華交會,距離2008年中美紡織品協議到期也不遙遠。由于2007春交會與華交會相隔僅一個多月,兩個會展的區別前者為綜合性,后者為專業性,而紡織服裝正是華交會的重要主題,因此,本屆華交會已經為紡織服裝類參展商提供了提前預警和信息交流的平臺,或許也為101屆春交會紡織服裝進出口走勢構建了基本框架。
人民幣升值:利好vs利空
3月7日華交會正式閉幕,總成交35.5億美元,比上屆增長6.9%,其中紡織服裝成交18.54億美元,基本與上屆持平。占華交會半壁江山的紡織服裝為何成交量原地踏步?除了近來全球北半部特大暴風雪影響不少客商到會成交外,由于2007年度輸歐、輸美紡織品配額“二次招標”尚未落實,大部分類別的配額價格都呈上漲趨勢,出口前景仍不明朗,很多紡企與外商談判時預留了一定的價格浮動空間,謹慎出單。另外,人民幣匯率上升、出口退稅率下調、勞動力以及原材料成本上漲等不僅造成了目前紡織品出口的不利局面,而且會造成訂單大量流失的嚴峻現實。這其中,人民幣匯率的持續上升,恐怕已經成了紡企談“升”色變的最大利空因素。
首先,匯率變動擊中的正是紡企贏利能力薄弱的“軟肋”:一票出口訂單的周期一般是三個月,而目前匯率一個月變化很大。由于紡織服裝業是中國出口創匯最大的支柱產業,行業出口依存度達50%,加上目前中國出口的紡織品附加值低,降價空間小,匯率每上升1%,紡企的銷售利潤下降2-6%。因此,人民幣升值對紡企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
其次,自2005年7月21日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經歷了從緩步慢行、小步快跑,再到“加速”的過程。2006年5月15日突破人民幣兌美元8:1的心理大關,年底12月14日突破7.82元;進入2007年3月5日為7.75,升值已達4.3%(按匯改前的不變匯率,升值6.28%)。由于目前中國進出口80%以美元計價和結算,匯率持續升值不僅使出口紡企面臨的外匯交易風險不斷升高,而且出口成本也越來越大,勢必突破紡企的承受極限。
第三,盡管一些中小紡企為了規避匯率風險,紛紛打出了“調整出口策略,提高內銷比例”的應對牌,可從長遠效果看,這也是“治標不治本”的權宜之計。當然了,由于紡企的主要原料花和化纖的進口比重達20%,主要紡織設備的進口比重近60%,原料和設備折舊合計占總成本的85%以上,人民幣升值也使紡企進口成本大幅降低加之匯率升值畢竟是“漸進式”發展,為紡企預留了交易的時間與空間。因此,人民幣匯率升值對中國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服裝業的影響究竟是利是弊,據業內專家分析,剔除其他因素,主要取決于進出口兩方面對總利潤的貢獻構成比率以及人民幣升值的幅度了。
自主品牌:引領產品高附加值
眾所周知,中國紡織服裝業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獨特的比較價格優勢。雖然這種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可以保持很強的競爭力,有利于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但也一直招致貿易摩擦的困擾。尤其是目前中國的出口結構尚未得到適時優化,勞動密集型產品占出口總值的70%,其中紡織服裝業出口約占23%:而紡織品中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比重僅占32%,不僅低于發達國家47%的水平,而且低于世界42%的平均水平。這不僅使中國紡企無法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競爭力,擺脫不了“國家打工仔”的尷尬形象,更使中國紡織出口大國早日發展為紡織強國的戰略目標成為一句空話。因此,這種依靠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數量擴張實現出口導向的戰略是難以為繼的。本屆華交會品牌企業和品牌產品成交活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牌的產品,以及與采用新技術、新工藝生產的新產品、新款式成為交易熱點,價格普遍走高5%至10%,令人為之一振。
首先,出口品牌唱主角成為一大特點。本屆華交會繼續實施以質取勝戰略,突出品牌培育。據統計,本屆華交會參展商品中獲得國家重點支持和發展的出口名牌和全國馳名商標有60余個,比上屆新增6個;獲得省市名牌和省市馳名商標近700個,比上屆華交會新增約50個;參展商品中新產品、新款式和采用新技術、新工藝生產的產品2萬余個。面臨當前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稅率調整等多重壓力,許多紡企參展企業注重貿易增長方式轉變和自我創新能力的提高,從而化解了競爭壓力。展會現場,創新產品、環保節能產品、綠色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唱響了主旋律。
其次,促進品牌優勢形成出口優勢。為了展示近年來促進自主品牌建設的最新成果,如江蘇陽光、舜天等服裝、紡織大型集團企業,憑借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和成系列、成規模的品牌集群以及統一的布展吸引外商,充分利用華交會這個對外開放平臺促進外貿結構轉變升級,依托品牌名牌多簽單、簽大單。還有許多紡企不僅利用在上海舉行的“天時地利”優勢加強對口推廣,甚至直接將擁有意向的外商帶到企業,對品牌產品進行實地考察和深入洽談,力保“訂單”不失。
其三,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品牌建設力度。本屆華交會充分展示了中國紡企在品牌建設中的自主創新能力,包括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經營管理方式的創新,使紡織產業中的棉紡、針織服裝、家用紡織品三大優勢出口產品成交額占紡織服裝90%以上。這也為中國紡企進一步推動品牌建設,加大自主品牌的力度,開發紡織新材料、新產品,整合國內外資源配置,提升跨國經營能力,走中、高端產品的發展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貿易進口vs出口:攻守轉換
從2007年101屆春交會開始,由“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一字之變,表明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模式以及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重大調整。一是轉變貿易增長方式,外貿發展要從出口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二是采取貿易平衡政策,更加注重進口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華交會為此打響了這場貿易平衡的“前哨戰”。
其實,從1999年起,華交會已經開始實施了進出口貿易,由于對外貿易政策取向,“千軍萬馬”直奔外貿出口的“獨木橋”,進口難有起色。本屆華交會3號館境外企業參展區,多了很多“洋”面孔,美國UMA、日本JIC、韓國三順、韓國纖維聯合會、加拿大TIDE公司、泰國Kodanmal等公司都將其特色服裝和紡織品推出,希冀借用華交會的貿易平臺,開拓中國紡織服裝的巨大市場。本屆參展的境外企業交易團由17個國家和地區144家企業組成,占用了188個攤位,成交額1450萬美元。雖然這與紡織服裝18.54億美元出口成交額難以“匹敵”,但對前幾屆“鮮有斬獲”的進口局面卻是大有起色。一方面,中國紡企都對國家實施貿易平衡的經濟政策給予支持與肯定,通過積極參與配合也為101春交會開展大筆進口貿易“熱身”;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紡企在注重以科技附加值和自主品牌促進貿易出口的同時,格外強調依托境外參展企業及海外客商加強進口質量,運用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的功能,發揮進出口平衡、規避匯率風險的作用,為促進中國貿易平衡的發展戰略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