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泰國國家銀行2007年1月31日報告稱,2006年泰國經濟總體上比2005年有所增長,主要原因為2006年出口增長較快,進口進一步放緩,使得貿易順差有所上升,加上服務業和旅游業收入,使得經常賬順差。國內需求較2005年有所放緩,私人消費有所輕微增長,私人投資與進口一樣有所放緩。國內供應方面,農民收入增長幅度較大,因為農業連續幾年穩定增長,2006年農產品價格有所上升。工業生產指數有所放緩,因為石油價格一直處于高價位,加上國內需求有所放緩,出口業仍增長幅度較大,印度洋大海嘯后,服務業和旅游業有所恢復且升幅較大。
2006年泰國經濟穩定發展,經常賬順差,外匯儲備增幅較大,下半年通貨膨脹壓力有所減緩。
2006年泰國經濟主要表現如下:
1、2006年工業生產指數增長7.4%,較2005年增長9.1%有所放緩。生產有所下降的產品主要有:皮革、電器和鋼鐵產品。產量有所上升的待業主要有電子工業、飲料和食品。由于電子業和食品業的發展,2006年生產力使用率74.2%,高于2005年。
2、私人消費同比增長1.3%,這是因為家居用電量、增值稅、消費品進口和石油使用量有所增長。由于部分地區發生水災,汽車和摩托車銷售量有所下降。私人投資同比增長1.2%,進口資本商品有所下降。
2006年私人消費同比增長1.3%,這是由于汽油零售價低于往年,所以汽車和汽油銷售量有所增加。其他消費指數低于2005年,因為通貨膨脹率和利率處于高位,使得消費者消費支出更加謹慎,私人投資增長1.3%,而2005年私人投資增長8.5%,這是因為私人投資信心有所下降,在機械設備投資有所下降,尤其是商業用車銷售量和資本商品進口有所下降,建筑業、水泥業和房地產業均有所放緩。
3、財政方面,2007年財政預算年度第一個季度,政府共收入3517億銖(約合95億美元),同比增長14.8%。
4、外貿方面,2006年泰國外貿順差22億美元,出口1282億美元,同比增長1714%,高科技出口增長勢頭好,進口1260億美元,同比增長7%,服務業和旅游業凈收入10億美元。經常賬順差79億美元。
5、通貨膨脹率,2006年基礎通貨膨脹率2.3%,生產者價格指數7%。
6、金融方面,2006年商業銀行存款增長較快,這是因為上半年各大商業銀行利用高利率吸引存款,下半年存款增長勢頭有所放緩,私人貸款有所放緩。利率方面,2006年利率有所上升,年均在4.64%,高于2005年。
7、泰幣匯率方面,2006年12月泰幣匯率在一美元兌換35.83泰銖,較11月的36.54泰銖有所升值。這是因為經常賬順差處于高位,外國資本大量流入,造成泰幣不斷升值,并于12月中旬創造了9年來的最高位一美元兌換35.23銖,政府采取措施控制短期資本流動,泰銖有所貶值,但在2006年12月底前又開始升值。
2006年全年平均匯率一美元兌換37.93銖,比2005年的40.29銖升值幅度較大。2006年呈升值趨勢,在第四季度升幅較大。
2007年1月1-25日平均匯率一美元兌換36.01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