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由于信息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制度在世界各國的普遍實行,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世界經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模式。企業進入了無國界經營的階段。經過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的企業也在逐步開始嘗試動員境內和境外的相關生產要素,服務于境內和境外兩個市場。在大量引進國外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同時,中國對外投資勢頭良好,不但有許多大企業跨出了國門,有的還并購了國際上有名的企業,中小企業也紛紛到國外投資。這種現象是經濟全球化在中國的必然反映,是中國企業逐步成熟壯大的必然發展趨勢。據統計,截至2005年底,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達733億美元,2006年對外直接投資額16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1.6%,全年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30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9%,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54億美元,增長12.3%。
近年來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取得了巨大成就。雖然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數額還很小,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增長速度較快。在前不久剛剛閉幕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溫家寶總理指出,要引導和規范企業對外投資合作。完善財稅、信貸、外匯、保險等政策措施,支持有實力、有信譽、有競爭力的各種所有制企業走出去??偫淼闹v話說明,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將是國家的一項長期經濟政策。
國家稅務總局一直積極支持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與合作。局長謝旭人先生曾多次專門召集會議,研究稅務部門如何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有關司局仔細分析企業海外投資可能涉及到的稅收問題,積極獻計獻策。主要的措施有:
為企業海外投資出境貨物辦理出口退稅,降低企業海外初始投資成本
現行的出口退稅政策規定,對企業以對外承包工程、實物投資、境外帶料加工裝配等業務方式出口的設備(含舊設備)、原材料、零部件、散件等,實行出口退稅,退稅率按國家統一規定執行。辦理退稅的具體程序是:企業持商務主管部門境外項目業務批準證書到所在地主管出口退(免)稅的稅務機關辦理出口貨物退(免)稅認定手續;在貨物出口后,憑出口貨物報關單、增值稅專用發票、批準證書等到稅務局辦理退稅申報。
企業對外投資,無論是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還是在實際投資的帳務處理階段,第一步都要涉及確認初始投資成本。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目前主要以采掘業、制造業等資本密集型企業為主,設備價款占的份額較大。為企業海外投資帶出境的設備、物資辦理出口退稅,可以大大降低企業海外投資的初始成本,為企業節約了資金。對海外投資項目來講,則可以提高項目回報率,可以為企業海外投資爭取更多的風險溢價。
積極引導企業享受雙邊征收協定待遇,對企業海外投資予以稅收上的保護
為配合中國經濟發展和國際合作的需要,自1981年起,中國積極開展國家間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的談判。稅收協定的主要內容包括:對營業利潤、股息、利息、特許權使用費等所得的征稅權在締約雙方的分配,消除對締約國居民雙重征稅的方法,締約一方居民在締約另一方的無差別待遇,以及防止偷漏稅的規定等。到目前為止,中國共對外正式簽署稅收協定89個,其中生效82個。另外,還與香港、澳門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安排。這些稅收協定基本涵蓋了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投資來源地和投資目的地,在消除雙重征稅,維護中國居民稅收利益和中國政府的稅收權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根據中國對外簽訂的稅收協定和稅收征管法的有關規定,2005年,國家稅務總局制訂了《中國居民(國民)申請啟動稅務相互協商程序暫行辦法》。中國居民凡遇有需要預約定價安排、對聯屬企業間業務往來利潤調整征稅導致重復征稅、遭受稅收歧視待遇等情況的,都可以根據該辦法規定,以書面形式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國家稅務局或地方稅務局申請啟動相互協商程序。該辦法為中國企業和居民個人指明了申請啟動協商程序的路徑。
目前,中國企業主動研究稅收協定的規定,用國家問的稅收協定保護自身利益的意識還不高。一些大企業,雖然有專門辦理稅收事項的人員,或者聘請了稅務顧問,但對稅收協定條款也沒有很好的研究和應用。有些企業,包括一些上規模的企業,甚至不知道稅收協定的存在。中國走出去的企業要遵守所在國的法律,依法納稅,同時也要善于用國家間的協約,保護自己的利益。稅務部門愿意提供這方面的幫助。凡按規定提出需求的,國家稅務機關一定會積極協助中國企業和居民個人解決在協定締約國遇到的稅務問題,維護中國企業和居民個人在協定締約國的合法稅收權益。
妥善處理企業海外投資所得在中國計征所得稅的問題,主動消除雙重征稅
企業走出國門,進行海外投資,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想獲得高于國內投資的利潤。對企業海外投資所得的所得稅處理,影響企業的稅后利潤,是企業普遍關注的問題。中國現行企業所得稅法規規定:納稅人來源于中國境外的所得應依法在中國繳納企業所得稅,但已在境外繳納的所得稅稅款,準予在中國匯總納稅時,從應納稅額中扣除,扣除額不得超過其境外所得依照中國稅法規定計算的應納稅額。超過部分可以在5年內結轉扣除。也就是說,中國企業在國外的投資所得,只有所在國征收的企業所得稅稅率低于中國稅率時才在中國補稅,相等或高于中國稅率時中國不再征稅。前不久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在國際上是適中偏低的水平,低于全世界159個實行企業所得稅的國家或地區(28.6%)的平均稅率,也低于中國周邊18個國家或地區(26.7%)的平均稅率。這意味著在多數情況下企業來源于境外的所得在境內不必補繳所得稅款。
近年來,隨著企業“走出去”越來越多,以及一些海外投資項目逐步進入獲利期,境外所得抵免工作的重要性日益顯現。1997年,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修訂的<境外所得計征所得稅暫行辦法>,對企業境外業務盈虧彌補、境外已繳納所得稅稅款抵扣方法、境外減免稅處理等問題進行了明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辦法規定納稅人在境外遇有風、火、水、震等嚴重自然災害,或者所在國或地區發生戰爭或政治動亂等不可抗拒的客觀因素造成損失較大的,報經稅務機關批準,可對其境外所得給予一年減征或免征所得稅的照顧。應該說,這反映了政府體恤“走出去”企業在陌生環境中進行經營的艱辛,能夠有效地幫助企業在海外站穩腳跟,持續經營。
會開發布政策信息,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提供信息服務
2006年,國家稅務總局在其門戶網站WWW.chinatax.gov.cn上開辟了“走出去”企業納稅指南專欄,分三個板塊介紹了與企業“走出去”有關的國內稅收政策和管理措施、部分國家的稅收政策與管理措施,以及中國已經簽訂的稅收協定中英文版。應該說,想走出去的企業、正在走出去的企業和已經走出去的企業,都可以在這個專欄上找到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我們這個專欄將長期辦下去,內容將不斷更新和補充,將其作為服務于“走出去”企業的主要陣地。
國家稅務總局在2007年初召開的全國稅務工作會議上已經決定,加強對“走出去”企業的稅收服務,提供相關國家稅收政策法規和中外稅收協定等方面的咨詢,是加強和優化納稅服務,構建和諧的稅收征納關系的重要內容,要作為2007年和以后稅收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稅務機關一定依法為廣大企業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