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在中華大地上進行的那場舉世矚目的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已經成為世界歷史和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一個特定的精神符號和生存標記,同時也是眾多從事此項工作研究和傳播的文藝工作者常著常新的經典文化主題#65377;本文擬從長征歷史文化空間的發展脈絡上去探尋,將飛揚在人類文明記憶中的這條“文化紅飄帶”呈獻給廣大讀者#65377;
毛澤東高度贊揚長征并賦詩而歌之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陜北#65377;同年12月27日,在陜北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毛澤東對剛剛結束的紅軍二萬五千里征程,第一次正式確定“長征”一詞:“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65377;”
關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歷史情結對于毛澤東來說是永志難忘的#65377;據不完全統計,毛澤東一生曾創作過110首詩詞,公開發表的有86首#65377;其中在長征前后創作的有《清平樂·會昌》#65380;《十六字令三首》#65380;《憶秦娥·婁山關》#65380;《清平樂·六盤山》#65380;《念奴嬌·昆侖》#65380;《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65380;《七律·長征》等#65377;
最近,據有關資料顯示:1938年3月,由四川著名愛國詩人梅英主編的抗戰雜志《血光》,最早將毛澤東的《七律·長征》刊諸報端,也就是說這是毛詩發表的最早版本#65377;詩界人士也稱:《七律·長征》是目前描述紅軍長征最完美的詩篇#65377;
1957年1月25日,《詩刊》創刊號上發表了經毛澤東審定的詩詞18首;1958年7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毛澤東詩詞19首》;1963年,又出版了《毛澤東詩詞37首》等等#65377;
范長江,公開報道紅軍長征第一人
20世紀30年代,中國工農紅軍面對國民黨數十萬軍隊的封鎖和堵截勝利完成的遠征,是人類生存史上的奇跡,也是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座不朽的豐碑#65377;在當時,這無疑是一樁令新聞界人士亟待破解之謎#65377;
1935年7月中旬,范長江以天津《大公報》記者的身份,單槍匹馬,冒著酷暑深入炮火紛飛的中國西北角進行考察采訪,受到毛澤東的接見,并得到了毛澤東第一次口述的紅軍長征歷史采訪素材#65377;
1936年1月,范長江開始在《大公報》上發表一系列膾炙人口的“紅色”旅途通訊報道,如:《岷山南北“剿匪”軍事之現勢》#65380;《毛澤東過甘入陜之經過》#65380;《劉志丹生平》#65380;《從瑞金到陜邊》等#65377;
這些關于紅軍的通訊連續刊登以后,引起社會極大反響#65377;它們打破了國民黨宣傳機器所散布的紅軍即將被消滅的謊言,同時也為紅軍引來了億萬雙認知#65380;關注的目光#65377;在當時的國統區,公開發表文章報道,直書“中國共產黨”#65380;“紅軍”,敢在行文中給“剿匪”加上引號的,范長江是第一人#65377;他比美國著名記者斯諾的報道早了一年多#65377;1936年下半年,當這些旅途通訊先后結集為《中國的西北角》#65380;《塞上曲》出版后,屢售屢罄,三年中再版了8次#65377;
《隨軍西行見聞錄》,黨內向世界介紹長征第一書
1935年5月29日,即中央紅軍飛奪瀘定橋后的當天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委派陳云去上海領導恢復白區黨組織和與共產國際取得聯系并匯報紅軍突圍西征后的情況#65377;原來,紅軍長征到了云南以后,接到任弼時來的電報:上海地下黨組織接連遭到國民黨軍警的三次嚴重破壞,希望中央派人回去恢復黨在白區的工作;同時中共中央與共產國際的聯系也完全中斷#65377;這年9月上旬,陳云抵滬,后又赴蘇聯#65377;
1936年3月,在法國巴黎的街頭上,一份名為《全民月刊》的中文報紙,引起了華僑以及法國政界#65380;新聞界的關注#65377;原來這家報紙連載了一篇用生動筆調描寫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事跡的回憶錄,篇名是《隨軍西行見聞錄》,署名“廉臣”#65377;文中作者假托國民黨五十九師軍醫,在戰爭中被紅軍俘虜,因有一技之長,被紅軍留下來做軍醫,因此有了一段跟隨紅軍長征的傳奇經歷#65377;文中提到了“朱毛非但是人才,而且為不可多得之天才”#65377;并對紅軍中的高級指揮員,如:彭德懷#65380;劉伯承#65380;林彪#65380;徐向前#65380;陳毅#65380;羅
炳輝#65380;趙博生#65380;董振堂等都進行了細致的描述#65377;
爾后,《隨軍西行見聞錄》又在莫斯科出版單行本,并很快傳到國內#65377;在國內又先后以《從東南到西北》#65380;《長征兩面寫》#65380;《紅軍長征隨軍見聞錄》等書名出版,并在國統區內廣泛流傳#65377;
此后多年,有關研究學者認為:從時間上看,《隨軍西行見聞錄》這篇回憶錄應是長征親歷者公開發表的第一篇回憶錄,也是黨內最早向外界介紹長征的第一書#65377;可“廉臣”是誰,卻不得而知#65377;直到1984年1月和1985年前后,人民出版社出版《陳云文選》和紅旗出版社出版《隨軍西行見聞錄》的單行本時,方為世人所解:“廉臣”,即陳云#65377;
《紅軍長征記》,全黨全軍集體回憶的結晶
1936年春,上海有影響的西文報紙《字林西報》對長征有過這樣的相關報道:“紅軍經過了半個中國的遠征,這是一部偉大史詩#65377;”又言:“只有報道長征的書被寫出來,它才有價值#65377;”他們在驚嘆紅軍的奇跡的同時,譏笑紅軍“粗陋無文”#65377;長期以來,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一直被認為是第一部宣傳長征的著作#65377;事實上,在《紅星照耀中國》出版之前,中共已發動長征親歷者編寫完成了《紅軍長征記》一書#65377;
1936年7月,斯諾在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以及宋慶齡和張學良的幫助下,秘密來到陜北采訪#65377;為了對外宣傳紅軍勝利到達陜北和爭取外部物資援助,系統總結長征和征集紅軍將士經過長征積存下來的寶貴史料的工作,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65377;
8月5日,毛澤東和楊尚昆聯名發出倡議,號召參加長征的紅軍將士拿起筆來,講述長征#65377;到10月底,共收到稿件200余篇,約50萬字#65377;由剛到陜北的左翼青年作家丁玲和親歷長征的文化學者成仿吾共同按歷史的次序排列編輯,徐夢秋統稿,并于1937年2月22日完成抄錄謄清20份#65377;共收錄回憶文章100篇,朱德題寫書名,是為《紅軍長征記》#65377;
可是,由于眾多歷史原因,《紅軍長征記》卻長期沒有公開正式出版,直到1942年11月20日僅作為“黨內參考資料”付印刊行極少量印本,全書分上#65380;下兩冊#65377;此本比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成書時間還早,是關于長征的最早#65380;最可靠的回憶錄#65377;后來,斯諾根據毛澤東口述歷史整理并創作的#65380;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紀實通訊類圖書《紅星照耀中國》的主要素材便來源于此#65377;
《紅軍長征記》謄清稿約在1937年3月至6月間從延安被帶到上海,并計劃由當時中共上海地下黨領導人馮雪峰安排在上海出版,但由于全面抗戰爆發等原因,出版計劃被擱置#65377;后幾經輾轉,《紅軍長征記》謄清稿得以在上海魯迅紀念館保存下來#65377;1954年,《黨史資料》內部出版了96篇,更名為《中國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65377;1955年,人民出版社公開出版了52篇,但都不是《紅軍長征記》的全本#65377;
2006年10月,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將塵封69年的《紅軍長征記》謄清修改本影印出版#65377;這是一部目前已知存世最早,記錄紅軍長征最直接#65380;最真實#65380;最可信#65380;最權威的歷史文物版本,具有極其珍貴的文獻史料價值#65377;
兩個外國人眼中的長征
1937年#65380;1938年,斯諾寫的《紅星照耀中國》先后在英國和美國出版后,轟動世界,使毛澤東和他領導的紅軍享譽中外#65377;
《紅星照耀中國》在中國出版時,為了通過國民黨檢查而改名為《西行漫記》#65377;當時的中文譯本是由身處上海“孤島”的進步文化人士胡愈之等11人在一個星期內共同趕譯,并由胡愈之組織的“復社”出版的#65377;說起此書中譯本的出版,著實還受到一位上海灘“名人”的暗中資助#65377;胡愈之為籌措出版經費,采取的是訂購加預訂的方式#65377;而出資預訂的最大訂戶是當年鎮壓過共產黨人的幫會頭子杜月笙#65377;原來:上海“八一三”事變后,杜月笙的民族自尊心受到震動,產生了重新認識和了解共產黨的念頭,慷慨解囊,預訂了500套#65377;
斯諾當時作為一個西方記者,對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表現出如此客觀公正的報道,擴大了中國革命在國內外的影響#65377;他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永遠值得我們紀念#65377;斯諾寫的《紅星照耀中國》在中國曾經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提起長征圖書,大家就會不約而同地想到《紅星照耀中國》或《西行漫記》#65377;可以這樣說:《紅星照耀中國》或《西行漫記》,從某種程度上看,影響中國長征歷史的描述近70年#65377;
1983年,時任《紐約時報》副總編的哈里森·索爾茲伯里與夫人沿部分長征路段采訪,寫出了《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65377;1985年10月,該書在美國出版以后,在很短的時間就擁有為數眾多的讀者,該書還在歐洲和亞洲的許多國家出版#65377;1986年,在慶祝紅軍長征勝利50周年之際,解放軍出版社翻譯出版了《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65377;
《星火燎原》#65380;《紅旗飄飄》叢書的出版
1956年,為紀念建軍30周年,中央軍委擬出版一部記錄解放軍30年來英勇奮斗光輝歷程的文集#65377;后來,這部文集被命名為《星火燎原》#65377;7月,解放軍總政治部向全軍和全國人民發起以“中國人民解放軍三十年”為題的征文#65377;
中央軍委領導很重視征文工作并親自參加了某些篇章的撰寫#65377;1956年,朱德為《星火燎原》寫了序言#65377;1961年8月19日,周恩來指示:在反映軍隊后勤工作方面要有一定數量的文章#65377;鄧小平審閱過4篇文章#65377;彭德懷圈閱過關于征文情況#65380;全書編輯方案以及第一集編輯計劃,并審訂修改了8篇關于平江起義和紅五軍的回憶文章#65377;劉伯承寫了《回顧長征》#65380;《我們在太行山上》和《千里躍進大別山》#65377;羅榮桓寫了《秋收起義和我軍初創時期》#65377;陳毅寫了《學習毛主席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創造作風》#65380;《江南抗戰之春》#65377;徐向前寫了《奔向海陸豐》#65380;《鄂豫皖紅軍的反圍攻斗爭》#65377;
1959年12月,毛澤東親自為《星火燎原》題寫了書名#65377;毛澤東生前為許多報刊題寫過報名#65380;刊名,為一部書題寫書名這是唯一的一次#65377;
1963年10月10日,毛澤東#65380;周恩來#65380;劉少奇#65380;朱德#65380;鄧小平#65380;李先念#65380;聶榮臻#65380;薄一波等中央領導,在中南海懷仁堂草坪接見地方和軍隊幾個會議代表的同時,接見了星火燎原編輯部全體人員并與他們合影#65377;
《星火燎原》從1956年開始征文,到1982年一至十集全部出齊,歷經了26年,其出版過程頗費周折#65377;全書共收錄637篇文章,360萬字,分成十集,其中第三集為紅軍長征部分#65377;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有一套與《星火燎原》并駕齊驅的革命回憶錄叢書,這就是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紅旗飄飄》#65377;
1957年,由于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也為了更好地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中國青年出版社決定專門組織編寫一套有關中國革命歷史回憶作品的叢書#65377;由于當時中共中央的機關刊物是《紅旗》,而共青團又是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所以將叢書定名為《紅旗飄飄》#65377;剛開始,《紅旗飄飄》就是一套不定期出版的叢書,刊載的文章體裁也多種多樣,有回憶錄#65380;傳記#65380;小說,還有詩歌和日記等#65377;文章內容也非常豐富:有描寫革命領袖的,有記錄革命先烈的,有回憶著名英雄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的,還有描寫無名英雄和革命斗爭生活的#65377;在《紅旗飄飄》總共出版的32集中,其中第三集中近30篇是回憶長征的文章#65377;
在后來很多人們熟識的電影中都能看見《紅旗飄飄》文章的影子,一些篇目成功地延伸為許多著名的文學作品#65380;小說#65380;電影和話劇#65377;如:著名的小說《紅巖》和電影《烈火中永生》,在《紅旗飄飄》里的雛形叫做《在烈火中永生——記中美合作所》;再如:長篇小說《朝陽花》,在《紅旗飄飄》里的雛形是一篇《三女找紅軍》的革命回憶錄#65377;
《西行漫畫》與后來的《長征畫集》
血戰湘江后,紅軍隊伍中一位25歲的青年黃鎮,用鍋底灰就著一張張隨手找來的紙,畫下了四五百幅紅軍長征途中所有重大場面的新聞漫畫#65377;過草地時,黃鎮因患重病昏迷,此畫輾轉到了蕭華手中#65377;
1938年,蕭華把小心珍藏而尚不知作者為何人的僅存的24幅畫作,帶到上海交給“左聯”作家阿英#65377;阿英冒著生命危險將這24幅畫作出版#65377;當時斯諾的《西行漫記》剛出版,為了利用《西行漫記》的影響,遂給畫集取名為《西行漫畫》#65377;
第一版的《西行漫畫》的封面選用的是黃鎮所畫的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的畫像#65377;據《阿英書話》記載:當時用銅版紙#65380;道林紙精印了2000冊,大部分流傳在上海和新四軍地區,起到了鼓舞民心和士氣的作用#65377;阿英所在書屋因此被查封,此書也就絕版#65377;
1958年,總政文化部一位熱心讀者在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發現了這本刊行于1938年的畫集,后由蕭華舉薦,人民美術出版社重印了3000冊,并請蕭華寫序#65377;
1961年,黃鎮從國外大使任上回來,李克農向他提及這本畫集,這才勾起了他的回憶,證實了這些畫作是自己初創于長征途中#65377;1962年,為紀念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0周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再度精印了這本畫集,并正式改名《長征畫集》#65377;后來連續4次再版#65377;1987年,該畫集又出版了普及本,廣為流傳,并印成英#65380;法#65380;日等外文出版發行,受到海內外讀者的歡迎#65377;
音樂舞蹈作品:《長征組歌》#65380;《東方紅》
1938年2月,斯諾的《西行漫記》中譯本在上海出版#65377;然而,由于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未能對剛剛結束的紅軍長征進行更深入的采寫,斯諾深感遺憾……他希望:“有朝一日,有人會把這部激動人心的遠征史全部寫下來……”
1965年,當年親歷長征#65380;后任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的蕭華創作出了一部日后在中國合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并享譽中外的大型室內合唱套曲:《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65377;
作品于1964年4月開始醞釀,11月中旬完成文學創作階段的工作#65377;蕭華擷取毛澤東著名的《七律·長征》詩中的頭句為名,將作品取名為《紅軍不怕遠征難》#65377;其后,總稱:《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65377;
1965年8月1日,經過北京軍區戰友歌舞團精心編排的《長征組歌》在北京民族宮禮堂正式公演,并引起巨大轟動#65377;毛澤東#65380;周恩來#65380;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此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65377;1975年,為了讓全國更多的觀眾欣賞到復排后的《長征組歌》,弘揚長征精神,鄧小平責成八一電影制片廠將其攝制成彩色舞臺藝術片#65377;自公演以來,《長征組歌》的演出總場次已經超過1000余場,觀眾多達百萬之眾,創造了中國音樂史和中國演出史上的一個奇跡#65377;
1964年10月2日,在周恩來的親自籌劃下,北京的文藝舞臺上誕生了一部經典文藝作品——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65377;10月2日的首演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受到當時前來中國參加國慶15周年觀禮的國際友人和廣大觀眾的盛贊#65377;《東方紅》是一部集新中國文學#65380;歷史#65380;音樂#65380;美術#65380;舞蹈等于一體的經典作品#65377;整部作品由3700多名部隊#65380;地方專業及業余文藝工作者聯合演出,創作嚴謹,達到當時最高的藝術境界#65377;其中的第三場《萬水千山》即為表現紅軍長征的場景#65377;
1995年,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65380;《長征組歌》同時入選“20世紀華人音樂舞蹈經典”#65377;
《地球的紅飄帶》,永遠飛揚的紅飄帶
《地球的紅飄帶》是我國第一部描寫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長篇歷史小說#65377;
魏巍是大家熟知和喜愛的作家#65377;他的《誰是最可愛的人》#65380;《東方》等作品,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65377;魏巍接近古稀之年,在收集了大量史料的基礎上,于1983年和1984年,兩次偕夫人一同歷經艱險考察走完了長征路,又經過幾年的精雕細琢,高屋建瓴,創作出了全面反映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長篇歷史小說《地球的紅飄帶》#65377;作品以現實主義的嚴謹立場和革命的浪漫主義情懷,從湘江之役寫起,描繪了中央紅軍長征的完整過程#65377;
曾親歷過長征的聶榮臻在閱讀后這樣感慨道:“我從《當代長篇小說》雜志上看到了魏巍同志的新作《地球的紅飄帶》,興奮不已,接連十幾天,一口氣把它讀完了#65377;《地球的紅飄帶》是用文學語言敘述長征的第一部長篇巨著,寫得真實#65380;生動,有味道,寓意深刻,催人奮進,文字簡潔精煉,讀來非常爽口#65377;讀完全書,我仿佛又進行了一次長征#65377;”
2006年10月10日,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中國美術館第一次完整展出了由著名畫家沈堯伊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根據魏巍的長篇小說改編#65380;歷時6年創作的926幅堪稱“繪畫史詩”的大型史詩性連環畫作品——《地球的紅飄帶》#65377;
電影#65380;電視劇,長征的延伸
建國后,電影作品中回顧長征題材的優秀作品層出不窮,如20世紀50年代的表現紅軍一個營級單位事跡的《萬水千山》;60年代的《突破烏江》#65380;《金沙江畔》;70年代的《大渡河》;80年代的《四渡赤水》等等#65377;然而,這些都是對長征某個局部事件或團體進行的不同程度的反映,不免讓人有一種意猶未盡的遺憾#65377;因為,時至90年代初期,我們的影視界還沒有拿出一部全方位展現長征史詩的力作#65377;而美國戰爭片大導演斯通曾不止一次地宣稱:“要把長征拍成一部故事性極強的電影……”這時,原電影局負責人丁嶠與長期從事長征劇創作的王朝柱商定:“長征是咱們中國人的事兒,咱們自己一定要搞出一部像樣兒的影視作品來!”可是,不久,丁嶠因病辭世#65377;
1995年,王朝柱創作出電影文學劇本《長征》,并由八一電影制片廠導演翟俊杰搬上銀幕,引起各界關注#65377;影片客觀#65380;紀實#65380;凝重#65380;大氣,兼具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65377;同時,演員唐國強也因以“神似”出演和刻畫長征時期的毛澤東形象而獲得政府電影獎——華表獎#65377;但王朝柱和唐國強都覺得:這部電影《長征》并不“解渴”#65377;因為篇幅所限,只是重點地表現了長征途中在遵義會議后恢復毛澤東的軍事領導地位的故事#65377;很顯然,它又是一部“局部表現長征”的作品#65377;兩人商定,今后還要合作一部全景式的《長征》#65377;
在2001年慶祝建黨80周年時,王朝柱#65380;唐國強再度攜手,完成了展現長征全過程的鴻篇巨制24集電視連續劇《長征》#65377;并在北京地區和全國都創下了收視率的歷史新高#65377;電視連續劇《長征》與電影《長征》相得益彰,共同構筑成較之以往規模最大#65380;表現最為完整的銀屏長征奇觀#65377;
1959年,為慶祝建國10周年,新中國第一部長征題材的電影《萬水千山》拍攝完畢#65377;此前它的“前身”是1952年解放軍總政文工總團(即后來的總政文工團)排演的同名話劇《萬水千山》#65377;電影上映后,觀眾好評如潮,一時間,全國出現了《萬水千山》熱#65377;消息傳到了毛澤東那里,一向偏愛戲劇的毛澤東沒有看電影,而是看了話劇《萬水千山》#65377;看完演出,毛澤東感慨萬千,很長時間沒有說話,只是默默地走上臺,與演職人員合影留念#65377;后來,毛澤東提到:遺憾!《萬水千山》只寫了一方面軍?熏沒有寫二#65380;四方面軍……1977年,《萬水千山》再次由八一電影制片廠搬上銀幕,片中只是對二#65380;四方面軍的長征略有交代#65377;2006年,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八一電影制片廠又精心策劃并拍攝制作了一部重點表現紅二#65380;六軍團?穴即紅二方面軍前身?雪艱苦轉戰八省,行程二萬余里,為保證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與數十倍于己的敵人周旋,團結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并于1936年10月完成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的20集電視劇——《雄關漫道》#65377;此劇自播放以來,被認為是一部思想性#65380;藝術性#65380;觀賞性俱佳的作品#65377;《雄關漫道》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來說,填補了建國后50多年來,影視作品一直沒有客觀表現紅二#65380;四方面軍長征力作的不足,同時也完成了一個共和國領袖多年夢想的“軍內大團結”的夙愿#65377;
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涌現出的時代佳作
2006年出版的有關重走長征路圖書中,最有名且暢銷的是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長征行》#65377;該書作者石仲泉歷時近八年,沿紅一#65380;二#65380;四方面軍及紅二十五軍長征路線進行實地考察,對長征歷史進行了新的重新認識和澄清#65377;由中共黨史出版社推出#65380;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著的《紅軍長征史》是目前唯一一部由權威機構記述紅軍長征歷史的正史#65377;它以長征原始檔案#65380;相關歷史文獻和當事人回憶材料為基礎,以當前黨史和軍史最新研究成果為創新點,力求客觀#65380;公正#65380;準確地反映紅軍長征的歷史原貌#65377;
2006年8月,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吳東峰寫作#65380;朱繼紅編著的史料文學作品《長征:細節決定歷史》,從幾百部長征回憶錄#65380;日記和紀實作品中,悉心收集和整理散落在其中的某些細節,向讀者提供了一個有關長征中的人物#65380;事件#65380;環境#65380;政治#65380;軍事#65380;后勤等方面的最原始#65380;最真實而又最形象的文本#65377;
9月,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由王樹增歷時6年,收集大量長征資料,采訪上百位親歷長征的老紅軍,并數度行走長征路線而創作的60萬字長篇紀實文學《長征》,是一部以全面的視角,理性地反映長征的作品#65377;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本在編輯思路和選題策劃方面都別具一格的長征圖書:那就是2006年6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紅軍長征的民間記憶》#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