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銀行成立時,到賬的只有80萬元債款和20萬元流轉資金,毛澤民難為無米炊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毛澤民被任命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行長。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命脈。處在殘酷戰爭環境下的臨時中央政府,經濟補給極為困難,財政金融秩序混亂,成立國家銀行,以此統一財政,統一貨幣,已刻不容緩。而眼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還僅僅是個框架,任命的10名部長有幾位沒有到任。財政部長鄧子恢因忙于發動閩東農民運動,指導閩南游擊戰爭,短時間內還不能到職。既要發展蘇區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更要保證軍需,支撐前方戰事,毛澤民面臨著極為嚴峻的考驗。
從毛澤民進入中央蘇區到開始長征整整三年時間,兄長毛澤東在很長時間內身處逆境,遭受接連不斷的批判和不公正對待,甚至一度被剝奪了工作的權利。面對這些,毛澤東胸襟坦蕩、意志更加堅定。在毛澤東的鼓勵下,毛澤民憑著特有的忠誠、堅忍、穩健和實干,責無旁貸地開始了國家銀行從無到有的艱難創業。
國家銀行創建之初,算上行長毛澤民只有5名工作人員。而紅軍部隊的軍需物資、政府機關的一切費用、蘇區軍民的衣食,都由國家銀行一攬子包下來。毛澤民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沒有啟動資金。按章程規定,建立國家銀行需財政部撥款100萬元。而實際到賬的80萬元是債款,其余20萬元還是從閩西工農銀行轉來的,不久又被財政部調走了。
1932年3月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在瑞金葉坪正式成立。毛澤民把統一財政作為首要任務:建立國家金庫,將接收財政部的全部庫存現金存入銀行;規定打仗籌款和繳獲的物資一律上交金庫;為執行中央根據地內統一財政、統一貨幣作準備。
國家銀行的財政來源主要是戰爭中的繳獲物資。統一財政首先是把戰爭中的戰利品由銀行統管起來。因此,國家銀行在各部隊設立了派出機構,重要地方還派了工作組。每逢紅軍有重大作戰行動,國家銀行都會組織沒收征集委員會,隨部隊到前方籌糧籌款。毛澤民是沒收征集委員會的領導人之一。為了把戰爭中的戰利品盡快存入金庫,他經常深入前方,實地指導,幫助部隊建立財政系統。
3月下旬,毛澤東率領紅一軍團和紅五軍團組成的東路軍,打下漳州城。毛澤民率領前方沒收征集委員會隨軍來到漳州。白天,他走街串巷,找商人們談話,宣傳紅軍的政策,希望商人們與紅軍保持經常的貿易聯系,互通有無。晚上,他又忙著檢查沒收、征集到的物資,研究戰利品和金銀財物的運輸問題。
這次出征,紅軍變被動為主動,消滅了敵人,補充了自己,不僅得到大批軍用物資,籌集到許多金銀珠寶及蘇區奇缺的布匹、醫藥、汽油和食鹽,還籌得100多萬元大洋的軍費。毛澤民在當地請了不少挑夫,把這些物資挑回瑞金,初步緩解了蘇區資金匱乏和供給緊張的困難。
國家銀行的有效運行,促進了中央蘇區各省、縣分行、支行的建立。4月初,福建分行正式成立,賴祖烈任分行行長。毛澤民專程從葉坪來到汀州,主持開業典禮。不久,江西分行也在寧都成立。福建分行和江西分行還設立了多處兌換處和收買金銀處。各縣政府、各軍經理機關也設立了代兌處。
在開創黨的經濟工作的長期實踐中,毛澤民積累了豐富的理財經驗,但在創辦國家銀行初期,也遇到不少困難。起初,籌備和實行銀行代理金庫的工作,大家都不知從何處著手,只能做些整頓賬簿和表格的工作。每當這時,毛澤民就向毛澤東請教,與鄧子恢商量,發動群眾出主意,想辦法。
毛澤民還注意查找敵我雙方的有關資料作參考。有一次,接收前方來款,銀行的同志偶然發現包現洋的紙張竟是一張稅務機關的四聯單。毛澤民和會計科長曹菊如仔細看后,如獲至寶。借助這張四聯單的啟發,他們對金庫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進行改進,經過幾個月的摸索和鉆研,初步草創了金庫管理條例。隨后,國家銀行又逐步建立起會計、預算、決算和審計等各種制度。
為了支援根據地建設,為革命集中社會財力,國家銀行明確規定,黨政軍各機關和公營企業必須在銀行開戶,有款存入銀行,借款按透支辦理手續。國家銀行也發放貸款,大部分用于支持外貿的發展。當年,蘇區的手工業和合作事業發展很快,國家銀行多次放款予以支持。為了穩定糧食市場,國家銀行還向糧食調劑局發放貸款,秋收時,以合理的價格買進;農民缺糧時,再以合理的價格賣出,既保護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又保證了農民群眾的利益。
國家銀行的各項業務工作全面鋪開后,總行的組織管理機構也相應發生變化。到1932年冬天,總行已發展到一定的規模,開始實行處、科兩級管理。1933年4月,國家銀行隨中央機關遷到沙洲壩后,工作人員增加到50多人。
地處閉塞的山區農村,缺乏專業的金融、財會人員,國家銀行的工作怎樣才能適應動蕩的戰爭環境?1933年春天,林伯渠從蘇聯回國,進入中央蘇區,任國民經濟部長,后又兼任財政部長。毛澤民經常向林伯渠請教,還與林伯渠商量,舉辦了一個專門培養財會人員的訓練班,由林伯渠和毛澤民親自授課。毛澤民經常對學員們說:“我們是為工農持家,為紅軍理財的,一定要勤儉節約,要不,就沒得吃,沒得穿,怎么談得上打反動派呢?”他還說:“財經工作是管錢、管物的,不能差錯分毫,要細心,要廉潔奉公。”
毛澤民是中央財政特派員,經常隨部隊到前方籌糧,籌款,籌辦軍需物資。他總是一雙草鞋,一頂斗笠,背包里還裝有賬簿和算盤。紅軍戰士開玩笑地說:“毛行長的辦公室就打在背包里!”
鄧子恢稱贊說,統一財政,統一貨幣,是澤民同志的一大功勞
發行中央蘇區統一的貨幣是國家銀行的特權。國家銀行成立之前,江西工農銀行和閩西工農銀行均發行過紙幣。當時,國民政府的法幣、白區的雜幣也在中央蘇區流通,無疑給國民黨方面破壞蘇區的金融市場提供了可乘之機。
發行蘇區統一的貨幣要適應根據地商品流通的規模,準備工作要比籌建銀行機構困難得多。另外,發行貨幣還要解決紙張和油墨的問題,要有人設計票面圖案。
經過調查了解,毛澤民找到汀州城里的一家印刷社。那里的人告訴他,汀州有一位叫黃亞光的人,能寫會畫,也許能搞票子。
聽說要設計蘇區鈔票,這下可把黃亞光難住了。當時,根據地連最起碼的繪圖工具都買不到。后來,還是毛澤民托人從上海買來兩腳規、鴨舌筆以及刻制石印模的工具。毛澤民還與黃亞光商量蘇區紙幣的防偽問題。黃亞光說:“技術上搞準確一些,再做上暗記,造假就困難了。”經過精心構思,象征蘇區軍民在馬列主義指引下努力建設新世界的圖案躍然紙上。
1932年7月7日,國家銀行正式發行統一的紙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銀幣券,又稱“蘇維埃國幣”,有1元、5角、2角、1角、5分,五種票面。1元票正面為紫紅色,橫楣書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的字樣,票面中央有革命導師列寧的頭像,票面下方的兩邊,分別是國家銀行行長毛澤民和國家財政部部長鄧子恢的簽字。
在發行紙幣的同時,國家銀行也開始醞釀制造銀幣。
一天,毛澤民拿著兩張銀幣圖樣,來到造幣廠。廠長謝里仁仔細看過圖樣后,激動地說:“這回可好了,我們蘇維埃共和國也有自己的銀幣了!以后再也不用鑄什么‘大頭洋’、‘小頭洋’了。”
毛澤民詼諧地一笑:“銀幣要鑄,銀洋也要鑄,銀幣只能在蘇區流通,我們還要到白區去買東西嘛!”
在舊中國,由于封建割據,幣制尚未完全統一。金銀本身都是硬通貨。按理說,用金銀加工出價值等量、尺寸規范的硬幣,在各地都能通用。
漳州戰役期間,紅軍在福建上杭繳獲了一套鑄幣機。中央造幣廠成立后,很快投入機械化生產。制造銀幣的原料都是打土豪得來的銀器、手飾,經過配料、熔爐、出坯、過秤、印花、掛邊、洗藥等多道工序加工成硬幣。這臺鑄幣機,本來只能鑄銀幣,經過改裝后,也能鑄造銀洋。當時,墨西哥鷹洋在中國南部、中部各省流通非常廣泛,幾乎成為主幣。經臨時中央政府批準,對外貿易局從上海購來一臺墨西哥鷹洋鑄幣機。這就大大方便了蘇區與白區之間的貿易往來。
1933年初,王明“左”傾教條錯誤在中央蘇區推行后,當時的黨內領導人一方面貿然取消主力紅軍的籌款任務,斷絕了國家銀行的主要財源,一方面推行錯誤的軍事路線,強調打“正規戰”、“陣地戰”,與敵人拼消耗,還盲目擴大紅軍,命令國家銀行“開足馬力”多印票子,支援戰爭。缺乏財政支持,濫印票子,必然導致國家銀行銀幣券貶值。而蘇區內外的反動派也趁機煽風點火,造謠生事。毛澤民雖然無力從根本上改變濫印票子的做法,但作為國家銀行行長,他必須盡其所能,維護蘇區貨幣的信譽。
1934年初,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一再失利,蘇區財政經濟每況愈下,紙幣流通受阻,信譽嚴重降低。為此,毛澤民親臨前線籌集物資,還請外貿總局組織貨源。回到瑞金后,他指示金庫拿出現洋,按1元蘇區紙幣兌1元現洋的比價,進行公開兌換。告示貼出后,群眾排著長隊,爭相搶兌。兩天過去了,眼看著銀行庫存的現洋所剩無幾,大家都很擔心,幾次請示毛澤民,是不是停止兌換。毛澤民卻態度堅決地說:“現在群眾挾幣勢頭正高,不能停兌!”三天后,外貿總局從白區搞來一大批百貨。各消費合作社大量出售日用品、布匹和食鹽。國家銀行又貼出告示:合作社出售的所有貨物,只收蘇幣,不收現洋。群眾又紛紛爭兌紙幣,購買急需物品。一些暫時沒有購買愿望的群眾也來兌換紙幣。結果,銀行收回的現洋比兌換出去的還要多。
毛澤民身為國家銀行行長,管錢管物,權限很大。但他從來不搞特殊,不亂花公家一分錢,也不亂批條子報銷一分錢。即便大哥毛澤東來銀行視察工作,弟弟毛澤覃來看望他,也是按照普通的伙食標準,有時僅是一杯開水。有的同志實在看不過去,就給他提意見說:“毛行長,按家庭論,毛澤東同志是你的哥哥。可在中央蘇區,他是蘇維埃中央政府主席,動用公家幾個錢招待一下,是理所應該的。”毛澤民回答說:“公私分明是共產黨人的品德,手足之情也應該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啊!”
鄧子恢十分欽佩毛澤民的理財能力,他曾回憶說:“毛主席要我當財政部長,澤民當國家銀行行長。他搞銀行工作很出色。他到蘇區以后,根據主席統一財政的指示,把貨幣統一起來,市場貨幣流通一律用國家銀行券和銅板,國民黨的貨幣一律不準用,打土豪繳的款和政府收的稅一律交銀行存,由銀行開給收據……銀行的錢不能隨便用,須經財政部批準。這樣一來,貨幣金融統一了,財政也就隨之統一。這是澤民同志的一大功勞。”
贛南素有“鎢都”之稱,毛澤民因地制宜,創建了中華鎢礦公司
一個兩三百萬人口的根據地,光靠打土豪過日子,怎么行?必須因地制宜地發展工農業生產,積極進行經濟建設。中華蘇維埃政府成立之初,沒有設立主管國民經濟的部門。為了充實國家銀行的家底,當創建國家銀行的籌備工作基本完成后,毛澤民便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生產經營之中。
贛南素有“鎢都”之稱,上百個鎢礦點星羅棋布于贛南山區。金屬鎢可以制造電燈鎢絲,鎢鋼又是制造槍械的重要材料。
在會昌、安遠、于都三縣交界的仁鳳山一帶,鎢礦資源非常豐富。紅軍到來之前,美、英、德、日等外國資本家曾扶植礦商開礦,收鎢礦。可當毛澤民來到仁鳳山時,眼前卻是一派凄涼破敗的景象。據當地群眾反映,在紅軍第三次反“圍剿”期間,反動民團放火燒山,這里的礦工大都被迫離礦避難了。
毛澤民沿著山溝一路察看。幾天下來,他摸清了仁鳳山礦區的基本情況,及時向當地蘇維埃特支委員會和工會作出指示:立即組織礦工恢復鎢砂生產;像“擴紅”一樣擴大工人隊伍,發動在礦的工人動員親戚朋友、特別是技術熟練的礦工,迅速回礦參加生產;特支委員會和工會要關心工人的疾苦,盡量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為調動礦工挖砂的積極性,蘇維埃政府統一收購鎢砂。毛澤民先后恢復了上坪、庵前灘、吳山、蜈蚣山的鎢砂生產,又在白鵝墟成立了白鵝洗砂廠,將收購的鎢砂淘洗加工成鎢砂精。
毛澤民給中央政府寫報告,建議成立中華鎢礦公司。他的報告引起中央政府的特別關注。兩天后,報告就批復下來:“著毛澤民籌辦。”1932年3月,中華鎢礦公司正式成立。毛澤民以中央特派員身份出席大會,并宣布了公司的組織機構,任命胡克功擔任中華鎢礦公司總經理。然而,轉眼8個月過去了,中華鎢礦公司的生產卻沒有多大起色。這可急壞了財政部長鄧子恢。他決定撤掉胡克功,由毛澤民親自兼任總經理。
毛澤民“新官”上任,大刀闊斧地做了三件事:撤銷了挪用公款的工會委員長,調整干部,充實中隊班子;改善礦工生活和工資待遇;擴大生產,獎勵生產。
毛澤民一手抓公營礦場,一手將分散、個體的挖砂民工組織起生產合作社或作業組,由鎢礦公司直接與合作社或作業組簽訂產銷合同。當合作社“打疲貨”,即沒有挖到鎢砂時,考慮到民工的生活,中華鎢礦公司按《鎢砂交售合同》,可提前支付70%的鎢砂款,又稱無息貸款,待挖到鎢砂后逐步還清。這種做法充分調動了礦工挖砂的積極性。
贛南山區道路崎嶇,物資運輸全靠人挑肩扛。中華鎢礦公司成立后,苦力運輸工會組織了100多人的運輸隊,負責運輸鎢砂和礦山的生產、生活物資。江口外貿分局有20條木船往返于白鵝墟、三門灘和江口之間,運送出口鎢砂。
有蘇區政府統一組織生產,統一收購鎢砂,鎢砂的銷路有了可靠的保證,而且政府收購價格實惠,礦工多產砂,多掙錢,生產積極性自然提高。大家紛紛提出一項項好建議。
從1932年鎢礦開工到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長征,中華鎢礦公司發展到最大規模,僅盤古山、鐵山壟、小壟三個公營礦場就有工人近5000人。中央蘇區共生產鎢砂4193噸,出口總值達400多萬元,增加了蘇維埃共和國的財政收入,有力地支援了革命。
在赤白區間建立貿易“特區”,用土特產和礦產品換回根據地急需的物資
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的第三次“圍剿”失敗后,因在短期內難以發動新的進攻,便越發加緊對中央蘇區的經濟封鎖,妄圖從經濟上把紅色根據地困死。敵人的經濟封鎖幾乎斷絕了赤白區之間的貿易,根據地的農副產品和土特產品以及原先緊俏的礦產品鎢砂,都賣不出去,價格一跌再跌;蘇區急需的食鹽、土布、煤油、西藥等用品也運不進來。一段時間,根據地的食鹽貴得嚇人,在一些地方1斤食鹽可以換5只雞。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通過開展對外貿易,繁榮蘇區經濟,對于取得戰爭勝利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之初,發展邊區經濟和對外貿易是國家財政部和國家銀行的工作職責。外貿總局成立后,毛澤民仍然密切關注著蘇區的外貿工作。他認為,打破經濟封鎖,發展對外貿易,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以辦得到的。一是蘇區的糧食、木材、紙張,及土特產品價格便宜,白區商人迫切需要同蘇區進行交換;二是紅軍與游擊隊的積極行動,可以打破敵人的封鎖線,為紅白區貿易創造條件;三是利用軍閥的貪利及其內部的矛盾,完全有可能同他們進行私下交易。國家銀行曾從300萬元經濟建設公債中,撥出100萬元做外貿資金。鎢砂出口是對外貿易的重頭戲,毛澤民親自出馬。
外貿總局在江口、汀州、會昌、吉安設立了4個外貿分局,在各重要出口還設立了10個采辦處及附屬倉庫。由于外貿活動都在靠近蘇區的邊緣地帶,即赤白區之間的貿易“特區”進行,外貿總局配備了強有力的武裝運輸隊伍。
當時,國民黨許多軍政要員都有自己的買賣。廣東軍閥陳濟棠,既炒黃金,又收鎢砂。粵軍第一軍軍長余漢謀、第一師師長李振球也曾經營過鎢砂出口,還成立了雙田公司,后來被蔣介石發現,才被迫停止。
駐防贛州的粵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李振球在城內最大的利民百貨商場有80%的股份,國民黨實行食鹽、煤油公賣后,利民商場仍在大量私賣煤油。毛澤民了解到,李振球的外甥是贛州城“廣益昌”店的少老板,專門為陳濟棠和李振球炒黃金,收鎢砂。毛澤民還得知,贛州地下黨員劉東門生經營的雜貨店一直從“廣益昌”進貨,他與“廣益昌”的少老板很熟。于是,毛澤民決定把牽線的任務交給劉東門生。這個劉東門生可是做買賣的好把式,很快便吊起“廣益昌”少老板的胃口。
陳濟棠、李振球聽說又有新的發財之路,喜出望外,立刻派手下的親信與紅軍進行秘密談判。陳濟棠還再三囑咐:“忍辱負重,只許成功。”
毛澤民也來到贛州城,親自部署鎢砂出口事宜。他囑咐江口分局局長姚名琨,務必利用粵軍急于發財的想法,盡量抬高鎢砂的售價。談判時,姚名琨不緊不慢,一再討價還價,硬是將鎢砂價格從最初的每擔8元抬高到52元。
很快,雙方達成了鎢砂交易秘密協定:進口貨物由駐防在贛州的粵軍第一師李振球部護送,從廣東經信豐江運入蘇區,再從蘇區運鎢砂給雙田公司。
李振球在贛州做上鎢砂生意后,駐扎在城外的其他粵軍軍官也都急紅了眼。他們不甘落后,紛紛同當地商人合伙,也與蘇區做起買賣來,用食鹽和布匹交換蘇區的鎢砂和農副產品。
江口分局是外貿總局下設的最大分局。贛南各縣和中央政府各機關所需物資有70%以上是江口分局以各種方式采購的。但毛澤民居安思危,他指出,江口距贛州城太近,要隨時防止敵人的突然襲擊。他決定去閩西,為鎢砂出口尋找新的渠道。
閩西蘇區土特產品非常豐富。外貿總局在汀州設立了分局,在上杭、連城、寧化、新泉等地設立了采辦處,利用便利的水陸交通組成了對外貿易網,有計劃地組織群眾開展貿易活動。
1933年11月,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將領蔣光鼐、蔡廷鍇聯合李濟深等發動“福建事變”,成立抗日反蔣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并表示愿意與中國共產黨聯合反蔣。蘇區外貿總局與“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建立了通商關系,很快成立了中華實業有限公司。中華鎢礦公司生產的鎢砂,被貼上印有“國防物資”的大封條,由當地民團頭子派人護送出境,換回了根據地急需的食鹽、布匹、棉花、西藥、槍支、彈藥、煤油、文具、紙張,還有白花花的銀元。
然而,隨著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的失利,國民黨軍隊不斷向中央蘇區腹地推進。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紅軍被迫進行長征。國家銀行被編為中央縱隊第十五大隊,毛澤民任政治委員。盡管按照毛澤東的意見,毛澤民已經把金庫中的大部分“家當”分給各軍團保管使用,但仍剩下幾十擔光洋、部分紙幣,還有一些金子和珠寶首飾。這些都是毛澤民擔任國家銀行行長以來,辛苦積攢下的最后的“家底”,也是中央紅軍長征途中的后備資金。第十五大隊被視為中央紅軍的命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