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商業聯合會主辦,集一百多名經濟學家和商業專家參與的2006—2007年度商業熱點預測近日揭曉。形成了“2006—2007年中國商業十大熱點”。
預測的2007年中國商業十大熱點為
一、規范流通業競爭的法律法規陸續出臺
今明兩年將有一批商業法律法規出臺,進一步規范商業行為,促進社會主義市場更加有序地發展。國家將出臺《反壟斷法》、《城市商業網點管理條例》,商務部制訂的《零售商品促銷行為管理辦法》、《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管理辦法》、《國內標準化管理實施辦法》,以及《商品售后服務評價體系》、《零售業同業損害評估方法》等,將陸續頒發執行。醞釀已久的《城市商業網點管理條例》估計將在年內以國務院名義頒發實施,為今年商業立法的重頭戲。
二、政府改善農村流通設施網絡工程全面提速
為了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商務部啟動農產品市場的“雙百”工程,扶持1 00家農產品流通企業,培育100個國家級標準化農產品批發市場,同時推進已經啟動的“萬村千鄉”農家店進程,對改善農村流通設施網絡的建設,改善農村消費環境,促進農產品流通,為構建城市互動、雙向流通的新型的商品流通體系奠定基礎。
三、流通領域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加大知識產權保護,不僅是我國加入WTO的承諾,也是對我國知名企業、知名品牌和各種著作權的保護,更是我國提高企業競爭力和國際信譽度的重要保證和客觀要求。特別是在流通領域內的知識產權保護的落實,對于建立良好的國際形象,規范市場經濟發展中的有序競爭,調整經濟發展與經濟環境的關系有著重要的作用。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保護知識產權專項行動方案的通知》精神,繼續抓好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全國各地都積極在流通領域內開展了保護知識產權的專項行動及加快打假力度。各地區政府和企業也切實采取措施,落實到位。
四、品牌建設在商務領域全方位展開
2006年6月1 1日,由商務部組織的“品牌萬里行”工程正式啟動,揭開商業系統整體推介和宣傳自主品牌意識的整體活動的序幕,明年將進入商業系統品牌建設年。進一步加大品牌工作力度,品牌將成為未來一年商業企業創新的一個熱點。
五、批發零售業外商獨資進度加快,國內商業的競合呈現新的格局
正如2005年商業十大熱點所指出一樣,中國零售市場已進入調整、重組、發展的新時期,下一年這種特點將更加突出:外資以獨立形式進入中國市場的方式加快;內資大型連鎖分合充滿更大變數;外資企業積極地向二、三線城市擴張,大型內資連鎖也在緊鑼密鼓地向中小城市發展;未來中國零售市場仍然在調整、組合中發展,并購、合作、重組、退出、倒閉都屬于正常的現象,開放是必然的,重組是必要的,倒閉是正常的,但悲觀失望是沒有根據的;調整、合并、組合必須遵守基本原則,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企業自愿為原則,以政府必要的支持為條件,實現優勢資源的組合,達到做強的目的。
六、農村市場增需擴容,城市消費調整升級
隨著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政策的落實,農民收入的穩步增長,未來消費品市場的走向,應是農村市場增需擴容、城市消費調整升級,銷售格局重組、城鄉市場雙活躍的新的局面。
未來消費品市場整體走勢應該是以完善小康型社會商品結構為中心,兼顧溫飽型的商品需求,轉變觀念,積極開拓新的消費領域,有條件的城市適度開拓奢侈品市場,形成高中低檔商品并存的,以中檔商品為基礎的市場格局。
七、社會對消費安全和商業誠信倍加關切
安全是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商業誠信是消費安全的根本保證。維護消費者利益、保障消費安全,是商業企業的基本職責;為消費者提供安全的市場環境,是經營者法定的義務。消費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食品安全是消費安全的重點,也是防止各種疾病案的關鍵。深化食品放心工程,加快行業標準體系建設,完善社會監測體系,建立食品消費和市場供應安全保障制度,是政府部門和食品經營生產部門的共同任務。信用是市場安全的根本保證,沒有誠信一切市場安全都無法保證,穩定的店群關系、廠商關系、商商關系無法建立,商業欺詐、假冒偽劣就無法制止,消費安全就成為一句空話。因此,消費安全必須以商業誠信為基礎,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和誠信教育,增強群眾性,提高參與度,個個講信用,人人守信用,就能整體提高商業素質,消費的安全就有保證。
八、突出核心競爭力,重視節支增盈,成為商家轉變增長方式的主要切入點
據有關部門2005年經濟普查統計,限額以上零售企業平均利潤水平只有1.33%,批發企業只有2.05%。已進入微利階段,可是不少產業資本仍以現金流量為引誘紛紛進入,加劇了零售市場的競爭,危及市場安全,因此,如何提高核心競爭力,改善增長方式,重視節支增盈,成為流通產業發展的根本途徑。
零售之間的競爭,關鍵不在于規模,首先表現為核心競爭力。零售業未來發展取決于科技、信息和服務,歸根結底取決于人才的競爭。未來的市場競爭是以人才為核心、以服務為內容、以企業的形象為條件全方位、系列化的競爭。零售業的利潤主要來源于:一是整合利潤,有效地經營和整合元素,充分利用人、財、物,促進產、供、銷有效的運行,產生集聚效益和規模效益;二是節約利潤,勤儉辦企業,節支減耗,達到增盈目的;三是機會利潤,如何有效利用市場,尋找消費熱點,開拓潛在市場以搶占市場先機,在買方市場條件尋找賣方生意,在過剩中開拓緊缺市場。
九、商業地產過熱,大量閑置,泡沫凸顯
中國商業地產進入高速發展期,據有關部門預測,2008年前后商業地產的開發將達到高峰,閑置率擴大,矛盾更加突出,不少城市趨于飽和狀態。
商業地產近5年投資以每年均28.9%的速度增長,開工面積以年均2814%速度擴大。2005年全國商業用房空置面積達3872萬平方米,增長23.2%,占全部商品房空置面積的27.1%,空置面積增速比商品住宅增速高7.5個百分點。
商業地產的超速發展和過度開發,超出市場實際需求和購買力承受能力,必然導致:1土地資源的浪費和商業設施的閑置;2重復建設引發同業之間的惡性競爭;3大量占壓資金,可能引發資金鏈斷裂的危機;4迫于零售業企業成本上升,效益下滑。這些現象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
十、城鄉商品交易市場增量放緩,改造升級加快進行。
城鄉商品交易市場是中國改革的產物,自成體系,構成多元化的市場體系,肩負著傳統批發企業所無法承擔的商品流通任務。經過一年多來的整頓、改造,速度放慢,進入穩步發展、提升規范階段。
改革和開放在不斷改變消費觀念和市場環境,并加速市場化進程,以攤位制為主的經營形式的城鄉交易市場,面臨著改造、調整、創新、提高的重大任務,引進現代化流通方式,普及IT技術,實現對每一個經營者的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管理,推進現代物流配送體系的建立,以連鎖加盟形式,有重點的改造和提升攤位制管理和經營水平,是未來中國城鄉交易市場面臨的重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