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時任村支書的蘇耜同隨當?shù)攸h政考察團外出考察。在河南省泌陽縣,他看到了一個自己從未見過的圓形帶花紋的物種。一打聽才知道這叫花菇。當?shù)弥L這種菇原材料竟然是蘋果樹、梨樹等下腳料無土地栽時,蘇耜同想到了自己的棘手問題。村里的各種果樹枝堆在路邊和大街上,很是影響村里的環(huán)境。如果用來種菇,不但環(huán)境好了,而且還能掙錢。再一了解,投資1000元錢建一個花菇大棚可賺三四千元。于是,蘇耜同想到,沒有人種植的東西投放市場后肯定有錢賺。2000年5月,蘇耜同便投資2000多元,把蘋果樹枝粉碎后分裝成袋,植入從河南買回的菌種開始種植花菇。
2000年10月,蘇耜同滿心歡喜地帶著收獲的第一茬50斤花菇到周圍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市場,像賣蔬菜一樣賣花菇。由于花菇的菌絲發(fā)酵期和出菇期都比普通的蘑菇長,市場上也沒有這種產(chǎn)品,蘇耜同定了高于普通蘑菇一倍的價格。然而一連幾天,看的人多買的人少。蘇耜同一狠心把花菇降到了與普通蘑菇相同的價格,但仍然沒有人買。望著漸漸長大的花菇,蘇耜同著急了。
通過河南的朋友打聽,蘇耜同得知當?shù)鼗ü酱蟛糠咒N往了韓國和日本。國外的市場如何?2001年元旦,從未出過國的蘇耜同跟著旅行團到了韓國。別人欣賞山水美景,而他卻往飯店和菜市場鉆。他發(fā)現(xiàn)韓國人的每日三餐都有花菇,吃法也多種多樣。包括花菇在內(nèi)的各種食用菌價格比一般蔬菜都要高,銷量很大。再和韓國的經(jīng)銷者一聊,蘇耜同又大吃了一驚,韓國的花菇交易方式與中國不同,下午把菇采下來之后裝好箱馬上運到拍賣市場就不用管了。晚上拍賣后第二天早上就把價格傳到你公司去,上午就把錢匯到賬戶上去。韓國花菇火爆的消費市場使蘇耜同動了心,而自己沒有進出口權(quán)只好放棄了。
回國后,蘇耜同把大超市作為銷售突破口,然而100盒花菇一個星期只賣
如果說,有人能夠以幾毛錢成本創(chuàng)造200倍利潤的事,你肯定不信。但山東省淄博市七河村民蘇耜同就做到了。在七年多的時間里,他靠種植花菇積累了上千萬元的財富。而這些財富都是他從廢棄的果樹枝里里賺取的。他怎么就能闖出這條致富路呢?愿來一次外出考察成就了他的事業(yè)。
了不到10盒,這給從蔬菜批發(fā)市場轉(zhuǎn)移到超市、光想以人們圖新鮮心理來賣花菇掙錢的蘇耜同一記悶棍。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通過幾天的觀察、走訪,蘇耜同認識到,新鮮的香菇在北方比較少見,而帶花紋的菇更少了,它的味道和做法大家很陌生。怎樣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呢?蘇耜同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在韓國,他曾經(jīng)看見人家韓國超市上用煮的辦法炒的辦法讓顧客先品嘗,好后再買。于是,結(jié)合北方人喜歡吃水餃的特點,蘇耜同做了一些花菇水餃,讓顧客直接品嘗花菇的脆嫩口感。同時為了人們烹調(diào)方便,蘇耜同開發(fā)出十幾道菜譜印制成宣傳單擺放到超市。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花菇慢慢得到了市民的認可,暢銷時一天能賣出1000多盒。
許多人吃完花菇后覺得肉質(zhì)細嫩,味道很香,便打聽到生產(chǎn)基地去買。得知超市有賣的后,他每周都去超市。超市市場打開以后,蘇耜同并沒有滿足。因為韓國的花菇市場一直誘惑著他。什么時候能走出去呢?一次偶然的機會為他打開了通向韓國之門。
2004年1月,蘇耜同到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購買菌種時認識了搞科技項目推廣的老師米慶華。交談時米慶華無意中的一句話讓蘇耜同喜出望外。原來,韓國生產(chǎn)花菇傳統(tǒng)用的是橡木棒子、栗樹類的木料,人工接上種再出菇。隨著周邊各國的封山育林,韓國生產(chǎn)花菇所需的原料就越來越緊缺了,而食用菌又是每天韓國人不可缺少的一種食品,他們也在四處打聽各種替代原料。
蘇耜同聽后,感覺自己進入韓國的機會來了,他請米慶華邀請對方到場參觀考察。看到蘇耜同的花菇原料成本低于本國的50%以上,兩次考察后,韓國一家企業(yè)與蘇耜同簽定了提供菌袋的合同。賣菌袋比賣產(chǎn)品還賺錢,蘇耜同非常高興。根據(jù)合同一年下來他向韓國三個城市出口了100萬個菌袋,每個菌袋掙了4元錢,收入四百多萬元。
正當菌袋出口生意做得順暢時,2005年3月的一天,突然一個不好的消息傳來。蘇耜同向韓國發(fā)的4個集裝箱花菇菌袋被全部退了回來。由于沒有與運輸方簽訂保險合同,所以這次的損失只能由蘇耜同自己來承擔。在米慶華的幫助下,他掌握了零到零下8度是菌袋保鮮長途運輸控制的最佳溫度。
這次事件后蘇耜同感覺這個生意風險太大,同時國內(nèi)其它地方出口韓國的菌袋不斷增多,每袋賺的錢從4元多降到了2元,生意不好做了。為了去韓國解決糾紛,后來蘇耜同又第二次去了韓國。
在韓國,蘇耜同發(fā)現(xiàn)韓國農(nóng)貿(mào)市場花菇價格相當高,看到一市斤花菇達到四十元,好的賣到四五十元。蘇耜同仔細一算,賣一個菌袋掙幾元錢,而一個菌袋出的菇卻能賣幾十元,大部分錢都讓別人掙去了。在了解韓國農(nóng)業(yè)相關(guān)政策后,2005年7月18日,蘇耜同在韓國清州市注冊成立了自己的花菇生產(chǎn)企業(yè)。從國內(nèi)把菌袋發(fā)到韓國公司,派了專門的技術(shù)員進行管理,在韓國本土出菇,本土銷售,減少了中間環(huán)節(jié)。經(jīng)過精心管理,2005年10月,蘇耜同收獲了在韓國種植的第一批菇500多斤,他把花菇送到韓國批發(fā)市場后就回來了,第二天1萬5千元錢就打入了自己的賬戶中。目前,蘇耜同在韓國建立了兩個花菇生產(chǎn)企業(yè),消化菌袋40萬袋,實現(xiàn)收入2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