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痤瘡;中醫藥療法;陳洪緒
中圖分類號:R758.7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10-0017-02
麗江市人民醫院陳洪緒老醫生從事中醫臨床工作40余年,擅治各種常見病及疑難雜癥。現將其治療痤瘡經驗總結如下。
1 病機特點
陳老認為,風熱襲肺,腸胃濕熱合并侵襲是導致痤瘡的主要發病機理。風熱之性向上、向外,且肺位最高,邪必先傷。風熱之邪襲肺,乃肺經風熱熏蒸,熱傷血絡、毛孔阻塞,出現顏面、背部丘疹色紅疼痛或瘙癢。腸胃以通以降為順,過食辛辣厚味酒漿,易生濕生熱,蘊阻腸胃,濕熱之邪不能下達,而上行陽明胃,出現丘疹紅腫或形成腫皰,并伴有便秘溲赤等。濕犯中焦脾胃,阻礙脾胃運化,氣無以化則氣虛,氣虛則血滯成瘀,痰瘀互結,后期出現丘疹色紅或暗成結節性囊腫。總之,風熱犯肺,毛孔閉塞,濕熱之邪不能外泄,郁于面、胸背,是形成痤瘡的主要因素。該病往往病程纏綿反復,此起彼伏,新疹不斷繼發,有的可以遷延數年。
2 治療方法
痤瘡為正盛邪實之癥,因此祛邪貫穿治療全過程,治療以疏風清熱、除濕為主。基本方:益母草10g,枇杷葉20g,荊芥10g,防風20g,僵蠶10g,澤瀉10g,白芷20g,桔梗20g,蒲公英20g,連翹10g,甘草10g,大棗5枚。以風熱為主,丘疹色紅瘙癢、舌質紅、苔薄、脈浮數者,加薄荷、蟬蛻等疏風清熱瀉其火;以濕熱為主,丘疹色紅有膿皰、舌紅、苔膩、病情纏綿反復者,加蒼術、茯苓、豬苓除濕泄熱以折其濕;出現便秘者,加枳殼、檳榔、大黃行氣通腑;女子月經量少、色暗者,益母草加量,加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后期出現結節囊腫,加夏枯草、昆布、漸貝軟堅散結。
3 體會
3.1 用藥淺析 根據陳老長期臨床治療經驗,益母草用于痤瘡效果顯著。其性味辛、苦、涼、具有活血祛瘀、利水消腫之效。《本草求真》說:“蓋味辛則于風可散,血可活,味苦則于瘀可消,結可除,加以氣寒,則于熱可療”。益母草性善行走,味辛,辛則可疏可散可開,可使風熱溫邪從肌表而透。又性滑而利,善下行、味苦,苦則可降,可通利大、小便,使濕熱之邪下行手外。因此,益母草可“透”可“通”,使風、濕、熱邪上可以疏透,下可以通泄,故為治療痤瘡之良藥。胃以降為和以通為用,濕熱蘊結于胃,胃失通降,則濁氣上行,枇杷葉性涼昧苦,為肺胃之藥,能清肺胃之熱,降肺胃之氣,氣下則火不上升,則邪去胃安。荊芥、防風輕揚疏散,為治風之劑,與益母草合用,加強疏風熱在表在上之上焦風熱之諸證。僵蠶為清化之品,能化痰,散結通絡,又與祛風之劑相伍,加強疏風清熱之功。蒲公英、連翹清熱解毒、和胃,蒲公英化濕熱,又瀉冒火,通利二便。連翹氣芳烈而性清涼,能透表解肌,清熱祛風,為治風熱要藥,二藥協同相助疏風熱、清胃熱,相得益彰。白芷,性味辛、溫,風熱者辛以散之,濕熱者溫以除之,為陽明主藥,與荊芥、防風、益母草上行頭目、項背疏散上焦風熱,與枇杷葉、蒲公英下行腸胃以泄腸胃之濕熱。澤瀉最善滲泄水道去其濕,濕去則熱亦隨去。桔梗開宣肺氣及載諸藥之上浮。甘草、大棗甘溫補脾及調和藥性。全方疏上焦風熱而不耗氣,清腸胃之濕熱而不損脾土。
3.2 主張疏散風熱為主 《諸病源候論》說:“面瘡者,謂面上有風,熱氣生瘡……”。風熱之邪上犯肺系是導致痤瘡的主因。風熱為陽邪,其性升散、疏泄。而肺為嬌臟,所主皮毛,最易受邪。因此風熱之邪上擾肺經,傷于血絡而發于頭面、項背肌腠,形成了“外不能透”之癥。在治療上,《六因條辨》說:“殊不知斑、痧、瘡、瘰,皆由風熱濕火蘊郁而成,非發不愈,故用疏透”。陳老認為,對于痤瘡的治療,宜辛涼疏散,故用清潤辛散之品疏其肺經風熱之邪,疏其風、清其熱而疹白化。若多用苦寒之劑,有恐傷脾敗胃。
3.3 注重清化濕熱、通腑 《內經》曰:“汗出見濕,乃生痤痱”。濕邪的侵入與喜食辛辣厚味有關。濕邪化熱,阻于陽明胃,使濕熱之邪不能下達,而與風熱之邪上行于頭面,項背,形成了“內不得通”之癥,故用辛開通降泄熱之品清肺胃之濕熱。通其腑、泄其熱、除其濕,使濕熱之邪從下而出,對痤瘡的治療是十分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