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全球最大的市場—美國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后,與中國簽署自貿協定成了重要課題。”韓國主管經濟工作的副總理權五奎表示。中韓自貿協定還處于研究階段,但簽訂也許指日可待。自貿協定對中國產業、企業影響如何?本刊采訪了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的副研究員金英姬博士。
中韓貿易互補性強
從中韓雙邊貿易的總量來看,中韓從1992年建交到2006年,平均每年是20%~30%的增幅。建交當年的雙邊貿易額是50億美元,2006年的雙邊貿易額是1343.1億美元,基本上每年都有增長,中國自韓進口的增長速度要比對韓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到目前為止,除了1992年和1997年是韓方逆差之外,其它年份都是中方逆差,而且逆差越來越大,2006年中方逆差是452.1億美元。
中韓雙邊貿易互補性很強,尤其剛建交那段時間。中國出口的大部分是原材料、賤金屬、礦產品、紡織品、皮革等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的原材料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韓國向中國出口的主要是化工產品、電子產品、各種零配件、整車、機械產品、船舶、工業用纖維等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比較高的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這與中韓兩國國情和條件有關,我國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也較低廉,而韓國基本上沒有什么自然資源可供出口,勞動力較貴。另外,目前韓國的技術發展階段比我國高,出口的多為技術密集型產品。
但最近幾年,情況有所變化。中國的技術發展很快,有些中、高技術產品不再是純粹的進口,也向韓國出口。技術產品分高、中、低技術產品,1995年中韓兩國雙邊貿易中高、中、低技術產品的重復種類數是:高技術產品9類,中技術產品5類,低技術產品7類,到了2005年則變成高技術產品15類,中技術產品14類,低技術產品0類。很明顯,中國向韓國出口的高技術產品大大增加。目前兩個國家基本還是原來的互補型貿易結構,但就趨勢來看,技術含量比較高的產品重復的越來越多。
自貿協定結果雙贏
現在研究自貿協定有很多方法,用的比較多的是CGE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可計量的一般均衡模型)。利用CGE模型的一些研究結果顯示,中韓實行自貿協定,撤銷或降低關稅的時候,中國GDP增長0.07~0.37,韓國GDP增長0.14~1.28;撤銷或降低關稅同時又能達到資本積累的時候,中國GDP增長0.26~0.78,韓國GDP增長0.45~2.30。數據沒有絕對的意義,但說明了趨勢。取消或降低關稅后,兩國GDP都會增長,其中韓國GDP的增長會更快一些;兩國的福利也會增長。自貿協定對兩國會帶來共贏的結果。
具體到產業,與中國相比,韓國的重化工業相對更有競爭力。所以互相開放的話,一般的看法是韓國對華出口的增幅會更大。
假設不用開放太多,也不用完全撤銷關稅的情況下,一般來看,中國具有競爭力的一些產品的生產和出口也會增加,像服裝、皮革、運輸裝備等。因為關稅降低,出口肯定會增加,相應地生產也會增加。對韓國來說,鋼鐵產品、石化產品以及其他重化工業產品的出口和生產會增加。
談判障礙是農產品
自貿協定重要內容之一就是降低關稅。總體來看,中國的關稅率比韓國高,中國關稅率大部分都是在10%~20%。韓國除了農產品之外,整體的關稅率大約是中國的一半。
一種產業的關稅降低與否和降低多少與該產業的成熟度有關。很多產業都可以談,中方的主要障礙現在還不是很明顯,但韓方的障礙比較清晰,就是農產品。韓國農業很脆弱,競爭力較低,農產品的進口關稅很高,價格也很高,農業是受國家政策保護的弱勢產業。但和韓國相比,農產品恰恰是中國的一大強項,雙方對比非常明顯。
對于韓國來說,農產品市場開放問題一直是讓國民難以平靜的問題。2003年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世貿組織會議期間,韓國農民李京海自殺抗議;2006年在香港舉行的世貿組織多哈回合第六次部長級會議開幕當天,約130個韓國農民在灣仔碼頭跳入大海以示抗議。韓美談自貿協定的時候農業也是最大的障礙之一。
善用自貿區的機遇
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曾表示,自貿區的建立有利于中國企業進行貿易和投資,企業應從五方面入手利用自貿區帶來的機遇。應及時掌握自貿談判信息;應注意及時領取自貿區“身份證”,也就是優惠原產地證書,這是產品在進出口過程中享受自貿區優惠待遇的證明;應留意自貿區建成后對方政策體制的改善,比如海關、質檢、投資環境等;應利用自貿區所提供的機遇“走出去”;應向自貿伙伴學習。
除了這五方面,企業要苦練內功,這是很重要的。從中國角度講,一些弱勢產業很多是靠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保護,如果簽訂并實行自貿協定,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降低了,各種保護措施就慢慢地減少或者被取消。這就要靠企業自身去提高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讓產品符合國際市場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