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簡介:
1985年9月應美國蠟燭協會申請,美國商務部曾對中國的石蠟蠟燭啟動反傾銷調查,并于1986年7月作出終裁,裁定中國企業傾銷幅度為54.21%。1986年8月,美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存在損害的終裁,美國商務部隨后簽發了反傾銷稅令。自1986年以來,多家中國企業參加了該案的行政復審和新出口商復審。在1999年該案的期滿復審中,美國商務部裁定“撤銷反傾銷稅令會引起傾銷繼續或新的傾銷”,決定繼續對被訴產品征收54.21%的反傾銷稅。
為了避免被征收反傾銷稅,近年來中國企業出口到美國的蠟燭以“棕櫚油”取代“石蠟”作為重要原料,在美國海關報稅時不以“石蠟蠟燭”的名目出現。即便如此,美國當地的蠟燭企業仍然認為價錢低廉的中國蠟燭對其銷售造成了嚴重威脅,同時認為目前在美國銷售的棕櫚油蠟燭和石蠟蠟燭是“同一用途”的商品,應該也被征收反傾銷稅。
2004年10月8日,美國蠟燭協會向美國商務部提交針對中國石蠟蠟燭以“后期改進產品”方式規避反傾銷令的申訴;同年10月12日,該協會又向美國商務部提交了106家中國企業以“細微改變產品“方式規避反傾銷令的申訴。隨后,美國商務部正式啟動以上兩項反規避調查。
2005年2月25日,應美國全國蠟燭協會的申請,美國商務部開始對原產于中國的石蠟蠟燭進行兩項反規避調查。這兩項反規避調查包括輕微改變產品規避和后期開發產品規避。涉案產品是由石蠟和50%以上的棕櫚蠟或植物蠟混合而成的蠟燭。
2006年5月24日,美國商務部對原產于中國的石蠟蠟燭的“后期開發產品”的反規避案作出初裁,初步認定中國石蠟蠟燭在美的銷售行為屬于規避行為。
2006年10月2日,美國商務部作出終裁,根據本案的利害關系方提交的抗辯材料和證據,美國商務部認為,被訴規避的混合石蠟蠟燭屬于后期開發產品,含有87.80%的棕櫚蠟或植物蠟的混合石蠟蠟燭在反傾銷征稅令的范圍內。應按照108.3%的稅率對其征收現金保證金。
專家點評:
這是近年來,歐美國家對中國進行反規避調查中的典型案例。該案發生后引起了各方的廣泛關注。一是由于該案交易金額的巨大,據有關方面統計,從2002年開始,中國石蠟蠟燭對美出口額均在上億美元。二是該案是自美國1995年烏拉圭回合談判后,美國第一次以“輕微改變”對中國產品進行反規避調查。由于終裁為征收108.3%的稅,使得中國絕大多數石蠟蠟燭生產企業失去了美國市場。
美國法律規定,判斷是否為“規避反傾銷稅令”的重要依據之一是:對目標產品(此案中即為“石蠟蠟燭”)的輕微改變或后來開發的產品(此案中即為“棕櫚油蠟燭”)是否構成具有與目標產品相同基本特征的產品。在確定調查后開發的產品是否包括在有效反傾銷稅令的范圍內時,調查機關須考慮后來開發的產品是否與原簽發的命令所針對的“早期產品”具有相同的一般物理特征,以及最終購買者對后來開發的產品的期望是否與對早期產品的期望相同,早期產品與后來開發的產品的最終用途是否相同、后來開發的產品是否通過與早期產品相同的銷售渠道銷售,以及后來開發的產品的廣告和陳列方式是否與早期產品相似等。
規避與反規避
規避是反傾銷的產物,是指規避反傾銷。即一國商品在被另一國征收反傾銷稅的情況下,出口商為減少或避免被征收反傾銷稅而采取和實施的各種方法。它是出口商面臨反傾銷制裁而采取的應對措施,是反傾銷措施的必然產物。進口國通過征收反傾銷稅來加大課稅產品的進口成本,使出口商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而出口商為保護其在立案國的市場份額,會竭力規避反傾銷稅來維護其既得利益。就目前國際貿易的實踐來看,出口商規避反傾銷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進口國境內組裝。出口商將征稅產品的零配件出口到進口國,并在進口國組裝后進行銷售。這種規避方法主要是利用零配件與制成品在各國海關稅則中屬于不同類別的特點來規避反傾銷稅。
(二)第三國境內組裝。出口商將征稅產品的組裝階段轉移到第三國進行,然后將制成品以第三國產品的身份出口到進口國。采用這種規避方法主要是因為,在認定傾銷的情況下,進口國當局只對來自被認定為出口國出口商的產品征收反傾銷稅。近期,中國商務部已經收到歐盟貿易委員會的正式照會,歐盟將對經澳門特區轉口到歐盟的37個稅則號的中國內地鞋子進行反規避調查。歐盟貿易救濟司司長維尼格2007年2月份曾經表示,歐盟已經注意到,向歐盟出口的中國內地皮鞋為規避反傾銷稅,可能正在通過澳門特區轉口。根據世貿組織關于反規避的規定,中國內地生產的鞋子在經過澳門轉口時,增值部分必須超過25%才能標上“Made in Macao”,如果只是借道,或只是輕微地改變,就屬于規避行為。
(三)產品的輕微改變。出口商對征稅產品進行非功能性改造,如外觀的改變、形態的改變等,但這些改變不影響產品的最終用途、物理特性和消費者的購買選擇。這種規避方法適用于那些根據進口國當局反傾銷稅令的描述確定的征稅對象,從而規避反傾銷稅。
(四)產品的后期開發。出口商使用新技術對征稅產品進行功能上的改造,使其成為一種在原反傾銷調查期間并不存在的新產品。這種規避方法的原理與產品輕度改變大致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 雖然反傾銷法中的規避一詞為歐盟立法首創, 但現行歐盟反傾銷法并沒有列舉各種規避形式, 其目的是為了使定義包括所有形式的規避。由此可見, 反傾銷規避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四種形式。
所謂反規避, 是指進口國為限制國外出口商采用各種方法排除進口國反傾銷稅的適用,而對該種行為予以相應救濟的法律行為, 各國通常按照原反傾銷調查中確定的反傾銷稅率, 對與被征收反傾銷稅的產品有關的進口零部件或在第三國組裝后的產品征收反傾銷稅??梢哉f反規避措施是為了防止和打擊規避反傾銷稅征收,而由進口國反傾銷機構所采取的一種特殊的反傾銷措施。從某種程度上講, 反規避條款給反傾銷法律機制注入了潤滑濟, 甚至強化了這些法律的適用。
作為反傾銷的產物,反規避正日益成為歐、美等發達國家進一步打擊、限制涉案產品進口的常用手段。僅 2004 年歐盟就相繼對我國節能燈等 3 種產品發起反規避調查。 1993 年,歐盟對我國自行車反傾銷調查案做出終裁后,國內部分企業不堪忍受 30.6% 的反傾銷稅,采取散件出口捷克、組裝后再出口歐盟的規避方法,但在 1996 年又受到歐盟反規避調查的狙擊,最終因喪失歐盟市場而倒閉。近年來歐、美對我國頻繁發起的反規避調查應引起相關企業的重視。
歐、美有關反規避的法律法規
美國反規避措施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在美國組裝規避
美國商務部在決定是否將組裝件納入被征反傾銷稅的產品范圍時,主要審查在美組裝銷售的制成品的價格同進口的組裝件或原材料之間的差額是否“小”,若小即可納入,若不小則不納入。
第三國組裝規避
美國商務部若發現在美國被征反傾銷稅的產品,與第三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是同類或同種產品,且該第三國的產品是由來自被征稅國家的組裝件組裝或制成,未達到相關的增值要求,即第三國組裝的制成品的價格與原出口國的組裝件或材料的價格之間的差額“小”,則有效的反傾銷稅令可以擴展到這些來自第三國的制成品。
輕微改變產品規避
只要美國商務部認定產品的輕微改變是為了規避反傾銷稅,則無論改變后的產品是否與原產品屬于同一海關編碼的分類范圍,均可以將其納入原反傾銷稅令。
后期開發產品規避
后期產品與被征稅產品在一般物理性能上相同;消費者對兩種產品的期待相同;兩種產品的最終使用目的相同;后期產品通過相同的渠道銷售;后期產品的宣傳廣告及展示的方式與被征稅的產品相同。以上情況均被視為有規避行為,需繳納高額關稅。
歐盟反規避措施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對“進口國組裝規避”的征稅對象不同美國的反規避措施,是對原出口國的被征收反傾銷稅的零部件或原材料征收反傾銷稅,而歐盟的征稅對象則是歐盟用原出口國的零部件組裝成的制成品。
增加對“第三國組裝規避”的反規避措施歐盟借鑒美國的做法,在 1994 年的反傾銷法中首次將反規避措施擴展到第三國組裝規避。
明確界定規避行為的做法在歐盟的反規避條款中,規避行為包括在歐盟組裝規避和第三國組裝規避兩種做法。
擴大了規避行為的主體,即使和被征收反傾銷稅的產品的出口商沒有任何關聯的企業,只要符合歐盟判斷規避行為的條件,也可能成為反規避措施的適用對象。
進一步明確判斷規避行為的標準:(1)時間要求。在對出口商的制成品進行反傾銷調查之日起或即將發起調查前,才開始或迅速擴大在歐盟或第三國的組裝經營,所用的零配件全部或部分來自這個被征收反傾銷稅的國家。(2)零配件的價格。來自被征收反傾銷稅的制成品國家的零配件或原材料必須超過組裝或生產的產品所用的全部零配件價格的 60% 。但如果這些零配件在組裝過程中實現的增值超過生產成本的 25% ,則不被列為規避行為。(3)實際后果。這些組裝的產品正在破壞反傾銷稅在相似產品的價格、數量方面的補救效果,且此前確定該類產品傾銷的證據仍存在。
企業規避反傾銷的對策
面對國外對中國產品頻繁的反傾銷指控,中國企業應積極采取對策,避免不必要的指控,必要時運用適當的規避方法進行合理的規避。
熟悉學習各國有關反傾銷、反規避法律法規。企業應保持自身對市場信息變化的敏感性,運用國際貿易法規來保護自身的權益。世貿組織各成員的國內反傾銷、反規避法具體規定各有特點。
加強和規范企業管理。反規避調查與反傾銷調查一樣,要求企業能夠提供從原材料的供應到銷售各個環節的原始資料和數據,以便核查。因此企業要建立現代企業管理機制,規范財務管理,按市場化運作,準確反映運營成本,規范產品成本、銷售價格的核算工作。。
實施出口產品差異化策略,打造非價格競爭優勢。企業應轉變以往低價出口的競爭策略,主動調整產品結構,增加產品技術含量,實施出口產品差異化策略。通過擴大產品的非價格方面特征來拉大與競爭產品的差距,從而增加產品定價的自由度。根據歐、美反傾銷法,如果通過改進產品使得產品的物理特性、消費者效用、最終用途、貿易渠道、宣傳廣告等方面與被指控的產品不同,或者提供了一種以上不同于原被裁定傾銷的產品的主要功能,均可使其不遭受反傾銷或反規避指控。
巧妙運用“走出去”戰略,合法規避反傾銷稅。出口產品遭受反傾銷后,相關企業可以轉換國際市場進入方式,從“出口進入”過渡到“投資進入”,繞開反傾銷壁壘進入發起國市場。當然,這很容易有規避反傾銷稅之嫌,操作不當容易授人以柄。各國對規避與海外直接投資的區別均加以分別界定,我國企業在對外投資前須全面了解進口國的有關反規避法規,研究制定合理規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