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美國與韓國開始自由貿易協議的談判,經過了近1年時間,雙方終于在2007年4月2日宣布達成了自由貿易協定。美國方面盡管來自民眾的壓力并不大,但由于布什的貿易談判快車道快要到期,因此要求盡快達成協議的呼聲特別強烈,在這一形勢下,盡管受到了國內農民的強烈反對,韓國還是和美國“閃電結婚”。對美國來說,這是在亞太地區擴充貿易協議戰略版圖的第一步。那么,是否美韓FTA(自由貿易協定)僅僅涉及美韓,中國作為第三方是否只是個旁觀者?
美國:擴充貿易協議版圖
近年來,由于WTO協議談判不斷受阻,進展甚緩,區域貿易協定受到了空前的歡迎。沉寂了多年的“亞太自由貿易區”在這一輪區域貿易協定熱潮中,再次受到廣泛關注,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伯格斯登甚至將亞太區域的自由貿易協定稱為全球貿易自由化進程的“B計劃”,提到與多邊貿易協議同等重要的位置。
推動亞太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力量是多方面的,中國一直致力于與東亞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也與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環太平洋國家積極進行談判。除此之外,日本和歐盟也是主要的推動者,在2006年8月,日本提出建立包括日本、中國、印度、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東盟十國等16國在內的自由貿易區。與此同時,歐盟也表示出了參與東亞地區自由貿易協定的興趣,并緊隨在與美國達成協議之后,開始了與韓國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
在中國、日本等國的自由貿易區版圖中,美國并沒有成為考慮的對象,但是從事后的發展來看,美國似乎有意改寫亞太地區自由貿易區的版圖。實際上,早在美國與韓國簽訂自由貿易協議之前,美國便與亞洲多個國家(尤其是東盟成員國)進行了多方面的貿易與投資協議談判,到目前為止,除了美韓自由貿易協定之外,美國與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都達成了貿易與投資框架協議,并在和東盟十國就總體的貿易與投資框架協議進行談判。同時,美國與新加坡也簽訂了類似的自由貿易協定,并開始了與馬來西亞和泰國的自由貿易協議談判。所以,美國在亞太地區擴充貿易協議版圖的雄心,看來并不比其他亞太國家小。
但從亞太地區(尤其是東亞地區)與美國貿易關系中的比重來看,美國的熱情似乎過了頭,因此也招來各式各樣的猜測。以美韓自由貿易區為例,在2005年,美國向韓國出口只占到美國出口總額的3.4%,與此同時,韓國向美國出口也只占到美國進口總額的2.4%。相比之下,倒是中國與美國、韓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關系似乎到了進一步提升的程度。2005年中國向美國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21.4%,同時,韓國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已經占到韓國進口總額的14.8%。因此,美國與東亞國家之間積極建立自由貿易區缺乏很堅實的貿易基礎,其積極籌建自由貿易區的動機值得深入考察。
樂觀地來看,美國與東亞國家之間建立自由貿易區是為了加強與東亞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在彌補多邊貿易體系談判失利帶來的不利影響時,促進美國產品的出口。尤其在美國多年持續巨額貿易赤字的情況下,這種需求在美國的商界和政界都在不斷加強。當然,除了貿易之外,還存在投資方面的考慮,在巨額貿易赤字存在的同時,要維持國際收支狀況不至于惡化,美國需要為自己的投資尋找最高的回報率,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選擇之一,當然是東亞國家,尤其是像韓國這類新興的工業化國家。
當然,也不排除美國存在其他的考慮。中國經濟不斷增長及其在亞洲地區地位的上升,雖然從短期看不會對美國造成任何的影響,但是從長期看,或多或少會影響到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如果能夠縮小中國的貿易順差,無疑可以對中國經濟的增長勢頭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利用美國在亞洲既有的影響力,與東亞地區一些關系密切的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是實現這一計劃的首選措施。
中國:既有近憂,也有遠慮
對中國而言,美國與韓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看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中國向美國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21.4%,中國向韓國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5.1%,兩者加在一起高達26.5%,也就是說中國出口中約1/4將會或多或少受到影響。
從短期看,中國在美國和韓國市場上的競爭力會有所削弱。因為出口國的出口結構往往取決于進口國的需求結構。而從出口結構來看,在美國市場上,中國與韓國的出口結構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尤其是在食品,飲料及煙類,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動植物油、脂及蠟,主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機械及運輸設備等幾個方面;在韓國市場上的情況也大致如此,中國與美國的出口結構存在很大的相似性。
雖然目前中國出口的產品在價格上與韓國、美國出口的產品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優勢,但美韓自由貿易協議下的稅收優惠無疑將會削弱這種優勢。尤其是在韓國市場,在美韓自由貿易協定下,韓國的關稅削減力度是非常大的,韓國的水果和蔬菜的稅率是53.6%,糧食是188.4%,也就是說,協議達成之后,美國出口韓國的果蔬和糧食價格將會分別下降33%和67%左右,這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優勢無疑是很大的沖擊。
從長期看,真正的挑戰來自于投資領域。美韓自由貿易協定中規定,美國投資者將在韓國獲得與當地投資者同等的待遇,這對于中國未來的外商直接投資無疑是一個壞消息。長期以來,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主要依靠來自亞洲(尤其是香港)的資金。2005年在中國603億元外商直接投資中,中國香港占到了29.7%。與此同時,2006年我國香港到韓國進行投資的FDI(對外直接投資)只占韓國當年新增FDI的1.5%。韓國的FDI主要來自美國、日本和歐洲。不同地區的外資含金量是完全不同的,與香港小規模、技術含量低、創新能力低的投資相比,歐美日的投資多具規模,而且技術溢出效果較明顯。加上中國的高端投資環境(制度、人才、技術配套能力等)不足,可以預見的是,美韓自由貿易協定中關于投資內容,將會對中國外資升級形成阻力,并在長期影響到中國產業的發展。
積極跟進是最佳選擇
美韓自由貿易協定已是生米煮成熟飯,對于中國而言,目前最要緊的是積極跟進:從貿易上,為了避免價格優勢被削弱,有必要推進與東亞國家和其他亞太地區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要基于利益影響,得出與不同國家貿易協定的優先順序,制定完善的區域貿易戰略。從投資上,既要積極推動與歐美日等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協議,也要從國內著手,積極改善投資環境,營造接納高端投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