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經濟對進出口貿易的依存度已超過70%,2007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將超過2萬億美元。國際經濟發展規律表明,一國貿易融資規模應是該國進出口貿易總規模的30%,若按此比例計算,2007年中國的貿易融資市場空間將達到6000億美元。然而,2006年全年中資銀行的貿易融資發生額只有220億美元。
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大的市場缺口?一是中國新一輪匯率改革才剛剛起步,在匯改之前,許多企業還沒有意識到貿易金融的重要性,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尚不會以金融手段為貿易避險;二是許多企業對貿易金融的認識尚不充分,大多尋求常規辦法規避貿易風險,而不是選擇貿易金融業務,這樣反而會加大風險;三是各大銀行雖然都有貿易金融業務,但真正貼近市場、省錢好用的產品很少,使有這種需求的企業大多望而卻步,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無法解決。
自償性貿易融資已經起步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銀行貸款方面,銀行對于中小企業的風險狀況缺乏有效的識別手段。中小民營企業普遍存在著規模小、經營穩定性差、報表不真實等問題,這種狀況使銀行傳統的企業財務技術分析對授信決策的指導意義大打折扣。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市場競爭漸趨激烈,各大銀行相繼推出形式各異的貿易金融業務,為中小企業提供短期融資,即自償性貿易融資。該項業務可以說是為中小企業傾力打造的融資業務新通道,也是商業銀行改進授信理念,瞄準中小企業市場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所謂的自償性貿易融資就是根據企業的真實貿易背景和上下游客戶的資信實力,以單筆或額度授信的方式,配合銀行的短期金融產品和封閉貸款操作,以企業銷售收入或貿易所衍生的確定的未來現金流,作為直接還款來源的融資業務。這項業務最重要的特點就在于對企業的審貸理念與傳統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而自償性貿易融資使銀行關注的是每筆真實的業務交易,對單筆業務進行授信,通過資金的封閉式運作,確保每筆真實的業務發生后資金的回籠,以控制風險。這一業務的審貸理念與傳統的理念有三方面的不同:由額度風險控制和長期貸款思維,轉化為單筆授信和貿易短流程的風險判斷和控制;將貸前風險控制延伸到對貸款操作環節及單據的控制和判斷;由主體準入為基礎的風險控制理念,轉變為基于流程控制或在把握主體的同時控制資金流、物流的風險控制理念。
對于一些因資產規模等基本面難于獲得融資貸款的中小企業來說,這項業務的推出意味著他們可以通過真實交投的單筆業務來獲得貸款,通過不斷的滾動循環獲取企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融資難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就解決了。
中外銀行對貿易金融業務日益重視
因為風險小、收效快,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必然會吸引各家銀行。目前我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存在的較為突出的問題表現在:基本仍維持傳統融資方式,國際上新的金融創新產品少有開展;受傳統授信業務理念影響,國有銀行融資業務對象集中于優質大中型企業,與傳統授信審批方式及審批重點缺少差別,時效性較弱不能滿足業務需求,這與我國高速發展的國際貿易是不相匹配的。據統計外資銀行辦理國際結算業務已經占有中國市場份額的40%左右,若是國內銀行業仍不能突破傳統業務的樊籬,在國際貿易融資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對于外貿業務客戶而言由于難以從國內銀行獲得有關服務,會很自然的去尋求外資銀行,使國內銀行的業務機會喪失。
國際結算業務發展到今天,早已不再是單純的資金收付,在結算的同時提供貿易融資已成為國際銀行界普遍做法。雖然目前中外資銀行均發力貿易融資,但兩者差異明顯。包括ING、富通在內的外資銀行,均有各自擅長的領域,有的專注于有色金屬、有的專注于農產品等,外資行往往能夠根據行業的特征,設計出最適合企業的準入門檻、貸款額度等授信方式,更貼近貸款企業的特點。如匯豐銀行推出的“應收帳款融資(保理)”業務,幫助企業利用應收裝款這種流動資產來擴大業務,同時,對賒賬銷售帶來的潛在買方信用風險,可以通過保理提供的信用風險保障,減少企業主的擔憂。
相比之下,中資銀行雖然普遍也要求出口企業精于某一主業,但并非僅局限于做某一行業企業業務,更多是以產品創新來帶動業務發展,以形式簡單的打包放款、進出口押匯及減免開征保證金為主,國際上新興的保理、福費廷(指出口方銀行對經進口方銀行承兌或擔保付款的票據進行無追索權貼現,使出口商得以提前獲得貨款的貿易融資方式)雖有銀行開辦,但業務開展都很基礎。近年來,上海銀行業針對貿易融資,相繼推出了應收賬款融資、打包放款、國際保理融資、供應鏈金融等產品,并依托新產品突破抵押物、保單方式來爭奪客戶。
2000年深圳發展銀行率先從節約企業融資成本的角度出發,充分利用票據的特征,如貿易背景真實性、期限短、可直接背書轉讓或到銀行貼現、貼現利率低于流動資金貸款利率等,推出了背對背開票、票據回購、短票質押開長票、商票保貼等一系列產品,同時根據具體業務品種改進銀行內部操作流程,提高操作效率,提高產品競爭力,擴大產品市場份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沿貿易鏈進行深入營銷,從既有的燃料油貿易商入手,短短兩年內便進入到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國有銀行壟斷的大公司,實現授信80億元人民幣,并實現資產業務、負債業務、中間業務全面發展,造成典型的“蛇吞象”效應。另外,該行近期推出的“池融資”業務對中小企業來說也非常實用。“池融資”就是企業無需額外提供抵押和擔保,只要將日常分散、小額的應收賬款集合起來,形成具有相對穩定的應收賬款余額“池”并轉讓銀行,就可以據此獲得一定比例金額的融資。深發展上海分行說明,只要企業收匯記錄良好,核準的融資比例最高可達75%。
2001年民生銀行推出了動產及貨權質押產品,方案的推出一方面解決了大批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另一方面因其允許企業隨時贖取部分抵質押物,用于銷售與票據承兌業務結合使用,兼具了負債產品的特征。貨押業務推出后,以股份制銀行為主的各家銀行紛紛效仿并不斷創新,推出了第三方或第四方物流協助監管下流動貨押、核定庫存貨押等多種衍生模式。在實際操作中兩種創新產品常常被組合應用,客戶往往可從中獲得財務費用節省和融資成本降低的雙重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