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東盟地區的經濟增長率一直名列世界前茅,被國際社會公認為全球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之一。2002年開始建立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東盟經濟“兩駕馬車雙輪驅動”式的迅速恢復和強勁增長。作為推動了中國與東盟區域國家的交流與貿易的窗口,自2004年開始,每年一屆的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廣西南寧舉行,為詳細了解中國與東盟間的經貿發展狀況,本刊專訪了中國-東盟博覽會秘書處秘書長張曉欽。
《進出口經理人》:請您介紹一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現狀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張曉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根據2002年11月4日,朱總理和東盟10國領導人共同簽署的《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建立的,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經濟合作等內容。其中貨物貿易是自貿區的核心內容,除少數敏感產品外,其他全部產品的關稅和貿易限制措施都會逐步取消。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中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啟動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到2010年正式建成后,將形成一個擁有18億人口、貿易總額超過1.2億美元的龐大市場,它也將成為繼歐盟和北美兩個自貿區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貿易區。從2002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啟動以來,每年雙邊貿易額都以30%~40%的速度增長,市場潛力巨大。
《進出口經理人》:中國-東盟博覽會是中國企業走向東盟的重要平臺,您作為中國-東盟博覽會秘書處秘書長,對中國與東盟間的貿易環境如何評價?對與東盟進行貿易或即將進行貿易的中國企業有何建議?
張曉欽:先從貿易來說,在這里我重點提兩個協議對國內外貿企業的意義:
一是2005年7月實施的中國-東盟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該協議涉及到雙方7000余種商品的全面降稅,大多數產品將于2010年降為零關稅。以前我國對東盟出口少,是因為東盟多是發展中國家,關稅水平總體比較高,有的高達80%,而同樣產品在歐美發達國家只有5%,甚至更低,這是出于保護本國工業發展的需要。而建立自貿區的目的就是通過降低關稅擴大自貿區內部的貿易,從而促進自貿區的經濟發展。
外貿企業應重點研究各國關稅減讓的具體稅率。對于還沒有進入東盟市場的企業,可以通過關稅減讓發現商機;對于已經在東盟國家做生意的企業,可以利用此協議降低自己的出口成本。與其他自貿區一樣,為了避免自貿區之外的產品搭便車享受關稅優惠,中國-東盟自貿區也制定了優惠性的原產地規則,憑FORM E原產地證書才可以在進口國海關享受降稅。與東盟有外貿關系的企業應注意,向東盟市場出口時,積極申領自貿區原產地證書,而從東盟進口時則可以要求對方提供原產地證書,以切實獲得優惠關稅待遇,并真正享受自貿區帶來的一系列便利條件。
二是2007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國—東盟自貿區《服務貿易協議》,這是我國服務業進軍國際市場的重大利好,東盟各國在其WTO承諾基礎上做出了新的開放承諾。新加坡的承諾主要包括商務服務、分銷、教育、金融、醫療、娛樂和體育休閑服務、運輸等部門;馬來西亞的承諾主要包括商務服務、電信、建筑、金融、醫療、旅游和運輸等部門;泰國的承諾主要包括專業服務、建筑及工程、教育、旅游和運輸等部門;菲律賓的承諾主要包括商務服務、電信、建筑及工程、環境、旅游等部門;文萊的承諾主要包括旅游和運輸等部門;印度尼西亞的承諾主要包括建筑及工程、旅游和能源服務。此外,東盟新成員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也在商務服務、電信、建筑、金融、旅游和運輸等部門做出了開放承諾,在不同程度上減少了市場準入限制。目前中國服務貿易的進出口集中在中國香港、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之下,中國與東盟的服務貿易進出口額較小,服務貿易的從業者應該注意到《服務貿易協議》減少和消除的東盟服務行業的市場進入障礙,積極抓住服務貿易國際化的大趨勢,擴大服務貿易出口,尤其是在電信、交通、建筑等中國有較強競爭力的領域。
從投資角度來說,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加強,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走出去戰略的推進,東盟應該是我國企業優先考慮的市場。東盟與中國有地理位置的優勢;東盟有些國家的成本比國內還低。而且,中國企業在東盟投資,實際上面對的是兩個市場:一是東盟市場,由于其是自由貿易區,按照原產地規則,在東盟一國投資且商品中原產地含量達到40%,生產出的產品就可享受自由貿易區的稅收優惠,這樣實際上就擁有了整個東盟的5億消費者市場;二是可以充分利用在東盟生產的有利條件,更多地進入在中國生產可能會面臨障礙的其它市場。目前我國企業對東盟投資的形式多樣,比如合作開發和加工資源、工程承包、跨國并購以及設立工業園區等,在每個領域都有成功的案例。
東盟市場相對于國內市場和歐美市場的飽和競爭,無疑對中國企業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但是在投資合作過程中要注意幾點:一是要充分利用商務部駐當地機構、貿促會等官方機構獲得足夠的信息,而不能僅僅通過只言片語的介紹就貿然進入;要仔細研究當地對于投資和進出口的政策法規,確保投資不會出現政策風險;同時投資前要實地考察當地的基礎設施情況、人力資源成本、行政成本等。二是可以利用當地的華人商會、進出口商會等貿易中介組織,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并通過這些當地組織了解項目中有可能出現的隱形支出,盡可能爭取到最佳的投資條件。
《進出口經理人》:中國-東盟博覽會是在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基礎上舉辦的,前三屆博覽會有什么特點?第四屆博覽會又會有哪些新的亮點?
張曉欽:從前三屆博覽會發展的整體效果來看,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規模越來越大;二是商品成交效果越來越顯著:從第一屆博覽會商品貿易成交10.8億美元,到第三屆12.7億美元,機械設備、電子電器、建筑材料及食品等商品成交活躍;三是投資與技術合作穩步擴大:直到第三屆博覽會簽約國際經濟合作項目132個,總投資58.5億美元。簽約國內經濟合作項目301個,總投資553.7億元。其中,投資額超億元的項目有75個,占簽約項目總額的51.2%。
第四屆中國—東盟博覽會規劃設置總展位數3300個,東盟國家預訂展位數已達到1116個,比第三屆增長34%。包館的東盟國家在去年越南、馬來西亞基礎上,又增加了泰國、印尼、緬甸,達到5個國家。已收集國內外投資合作項目共計1051個,其中國內項目804個,東盟國家項目247個。項目涉及基礎設施、產業合作等方面,走出去項目比重比2006年有所提高。為推動中國與東盟在重點領域的合作取得進展,從第四屆起,每屆博覽會突出一個主題,務實推動合作,今年以港口合作為主題。
根據前三屆成交情況和市場需求情況,確定食品加工和包裝機械、電力設備、建筑材料、農產品食品、木材家具、輕工工藝共6個行業作為本屆博覽會重點。另外,今年一共有兩會八論壇同時舉辦,如中國—東盟質檢部長會議、中國—東盟林業合作論壇、海外華商相聚博覽會商機介紹會、中國—東盟電力合作論壇、亞歐首腦會議高官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