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保障大學生的生命安全,增強高校對大學生自殺行為的防范意識,維護高校的穩定和家庭的完整,筆者及所在課題組對湖北高校近三年來20所高校的20起大學生自殺典型案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大學生自殺預防和心理危機干預的若干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自殺;案例;分析;思考
近年來大學生自殺現象在全國高校時有發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為保障大學生的生命安全,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強高校對大學生自殺行為的防范意識,維護高校穩定和家庭完整,筆者及所在課題組對湖北高校近三年來20所高校的20起大學生自殺典型案例采取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及座談等方式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分析。
一、20例大學生自殺典型案例的基本情況
對象:20例大學生自殺案例,男生9例,女生11例。
類別:專科生3例,本科生13例,研究生4例。其中,專科生大一1例,大三2例;本科生大一4例,大四5例,大二2例,大三2例;研究生研一2例,研二1例,研三1例。
家庭情況:家庭溺愛8例,親子關系惡化7例,其中父母離異及父母關系不和6例,家庭成員關系正常3例。家庭經濟貧困8例,家庭經濟條件優越1例,經濟情況一般11例。家族病史中父母患精神疾病6例。其中母親因精神分裂失蹤、自殺各1例。
自殺應激源:戀愛受挫5例,學習壓力、人際關系緊張、家庭貧困、就業絕望等10例,抑郁等精神障礙4例,身體殘障1例。
精神疾病狀況:精神、心理障礙13例,其中抑郁障礙4例,另有3例的精神問題未知。
學科門類:文科8例,理科3例,工科7例,其他2例。
生源性質:城市應屆8例,城市往屆3例。農村應屆5,農村往屆4例。
學習成績:優秀7例,良好3例,中等6例,差4例。
自殺地點:校內12例,家里2例,在校家之外6例。
自殺方式:墜樓11例,服毒5例,自縊3例,投水1例。
自殺時間:春季11例(2-5月),學期末3例,重大節假日(元旦、圣誕)4例,其他2例。
20例大學生自殺典型案例表明。自殺大學生與出生于城市、農村以及學科門類沒有太大關聯,與學習成績好壞以及性別因素也沒有必然聯系;然而,與家庭狀況有著比較緊密的關系。與自身的精神疾病及人格特征有著密切的關聯,其中絕大部分有著直接的自殺應激源。發生自殺的年級,從大一至大四均有可能發生,其中大一新生和大四畢業生的概率明顯偏大。研究生的自殺率近年也呈上升趨勢。自殺地點上,以校內為主,校外自殺的偶然性較大。在自殺方式的選擇上,墜樓是最主要的方式,尤其是學校的宿舍樓。在季節性上,以春季為第一高發期。其次為重大節假日(元旦、圣誕、五一、十一),再次為學期末。
二、20例大學生自殺案例自殺原因的分析
自殺是自愿并主動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是一種自我毀滅的極端方式,是我國乃至全世界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的醫學和社會問題。大學生自殺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包括社會、經濟、文化、環境、心理等復雜原因。
1、精神及心理障礙的直接或間接影響
20例個案中,抑郁癥和其它精神、心理障礙共占自殺人數的65%,其中抑郁癥為20%。數據表明自殺與精神障礙,尤其與抑郁癥有很大的關聯。實際上,憑上述的數字很可能低估了現實情況,因為一些學生中學時就有精神疾病,家長為了孩子順利進入大學而隱匿不報,還有自殺發現后家長不承認的。某高校男生在高一時就患有抑郁癥,堅持服藥直到考入大學。因擔心同學發現而自行停藥,結果抑郁癥的癥狀日益加重,最后墜樓自殺。事后學校從親屬那里了解到家長因擔心學校知道孩子的病情會讓他休學,所以隱匿未報。
2、復雜的家庭狀況所導致的巨大心理壓力
20例個案中,大部分家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矛盾:一是家庭氛圍的惡化,如父母關系不和睦、離異、再婚、或突發事故去世等。某高校學生黃某。父母關系緊張,多次鬧離婚,該生長期得不到家庭的溫暖,自殺前已對人生徹底絕望。二是親子關系惡劣。某高校學生陳某與父親關系緊張,在遺書中寫道: “我非常恨你,從小我就發誓長大后只管媽媽不要你。”三是家庭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孩子壓力非常大。某重點高校學生李某,在中學時是班上的“尖子”,進人大學后,家長希望該生能保研。但該生成績達不到,便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最后選擇了自殺。四是家庭經濟困難造成的適應問題。某本科高校學生張某家庭非常困難,讀預科開始即欠學費,升人本科時經“綠色通道”得以報到注冊,但該生長期承受著家庭經濟壓力,走不出貧困的自卑陰影,最后選擇了自殺。
3、性格和人格缺陷所帶來的自身困境
現代社會急劇變革,社會壓力不斷折射到大學校園,大學生的競爭壓力、學習壓力、經濟壓力、情感壓力與就業壓力普遍加大,各種壓力長久得不到緩解,隨即出現性格和人格缺陷,如失落、自卑、緊張、焦慮、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嚴重者郁悶、惶恐、自我封閉,甚至出現妄想、幻覺,最終以自殺方式尋求解脫。大學生常見性格及人格缺陷:一是內向,封閉,自限;心理上的時間和空間在過去,沒有未來,視野狹窄。某高校女生吳某,失戀后,情緒低落,常以身體有病為由拒絕參加集體活動,學習成績也下降很快,這也使得她更加封閉、自限,最終選擇了墜樓自殺。二是過度自卑。某高校男學生李某,體育成績不好,性格內向。一天,全班上體育課,老師將他和一名女生排在一組,結果他沒有跑贏這名女生,引起在場同學的哄笑。從這以后,該生變得更加沉默和孤僻,最后選擇了自縊。三是邊緣人格障礙,沖動無控制感、行為不可預測、經常以自殺自傷來威脅控制他人。某高校女生余某對其男友苛刻,要求除上課外的時間都要陪著她。兩人時常為小事爭吵,她認為男友不在乎她,曾多次以自殺威脅。其男友提出分手后,她在痛苦與絕望之中再次希望以割腕自殺來挽回,由于情緒激動無法控制,最終從宿舍樓墜下。
4、社會支持系統的缺失所帶來的孤獨無助
多數自殺的大學生沒有可以依靠的社會關系,主觀上,大多是由于內向、封閉和膽怯、自卑等,導致不能建立社會關系,也不能主動求助,因此長期的心理問題無法得到緩解。客觀上,一些學校的管理工作還存在一定問題,未能及時發現這些學生,并給予他們及時的支持和幫助。個案中也有尋求過幫助,但未能引起老師足夠重視的大學生。某高校男生王某,長期存在心理壓力,每次在窗戶邊都有跳樓的沖動,曾在與班主任聊天時談到此情況,但由于班主任對心理學知識掌握有限,沒有及時發現問題并指導該生尋求心理醫生幫助,最后王某還是墜樓自殺。
5、長期存在的心理應激因素的綜合爆發
自殺大學生主要的應激源:戀愛問題、上網成癮、學習困難、經濟困難、生理缺陷(主要是長相問題,外貌等,大多是自己認為的)、家庭問題等等。應激因素并非獨立起作用,而是跟大學生的人格偏差、應對策略缺陷與社會支持缺乏等聯合起作用的。這幾方面很難分清哪是主原因,哪是從屬原因,誰影響了誰。它們往往是互相影響,惡性循環,共同推動自殺者走上不歸路。某高校男生盧某長期與父母關系緊張,戀愛后又因與女友感情糾紛經常吵架,加上幾門功課考試掛科,這些負性情緒,惡性循環,使他的情緒一步步惡化下去,陷入了抑郁狀態。其遺書的字里行間體現了強烈的無奈和挫敗感,他已完全看不到解決問題的其他方式。最后只有選擇了死亡。
6、不當社會環境影響的推波助瀾
當前,我國處在社會轉型期,一些大學生面對消極因素和負面影響,會產生巨大的心理反差,憤世嫉俗,充滿困惑。一些高校被網吧、歌舞廳、出租屋等包圍,少數學生經不住誘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此外,一些媒體,特別是某些網站和小報,對一些暴力、自殺事件報道簡單化,對過程的描述極盡渲染,甚至把自殺“神圣化”,提出“自殺或許是一個解決問題、獲得解脫、令冤枉自己委屈自己的人感到自責和后悔的途徑”等觀念,給大學生不當的引導。
三、對大學生自殺預防和心理危機干預的若干思考
1、澄清大學生自殺預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幾個認識誤區
這些認識誤區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針對個別學生,大可不必勞神費力興師動眾的“補救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讓思想教育工作代替的“替代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開設幾門相關課程的“等同論”;學生的心理問題應交給社會專業機構處理,學校無能為力的“無為論”;大學生年滿18歲成人了,具有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學校不可能每天24小時守住他,他要自殺,學校也沒有辦法的“無關論”等等。這些認識上的誤區不澄清就無法有效地開展自殺預防及心理危機干預工作。
2、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校園文化是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高校應充分利用廣播、學報、校刊、網站等傳媒,廣泛宣傳和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活動,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學生優化個性心理品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大力開展各類校園文化活動,培育大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通過組織大學生參加健康的文體活動,使之開闊視野,培養興趣,提高個性品質。通過開展社會實踐,幫助他們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辨別是非的綜合判斷能力和承受挫折的適應環境能力。
3、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及隊伍的建設力度
高校在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專門機構的基礎上,還要成立負責協調和組織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科研以及輔導和咨詢工作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從總體上、全局上幫助指導、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以彌補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手段不足、資源不足、合力不足的缺陷。專職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與學生的比例必須確保1:3000-1:4000。輔導員和班主任、宿舍樓管理員以及學生干部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心理危機學生的心理變化和人格特點,往往是危機事件的第一知情人、發現人,他們是心理健康教育隊伍重要的補充力量,要定期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方面內容的業務培訓,不斷提高他們對心理問題的鑒別能力、心理危機干預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識素養。
4、建立宿舍、班級、院系、學校四級預警系統
一級預警是宿舍,要在每個宿舍確定專人或由寢室長負責,收集了解同學的心理健康情況,及時向班級心理委員或輔導員、班主任報告。二級預警是班級,每個班級設立心理委員或信息員,廣泛了解同學,一旦發生異常情況,及時向輔導員、班主任報告。三級預警是院系,院系輔導員、班主任要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對重要情況,立即報告,并在指導下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四級預警是學校,學校要加強學生心理普查和心理檔案建立工作,對有自殺傾向的學生,及時提供心理輔導,并加強與家庭的溝通;對突發性自殺企圖和行為,迅速果斷采取應急措施。進行救助和監護。
5、對有心理危機的學生進行針對性干預
對有嚴重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學生,學校須請專業精神衛生機構或專家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估或會診,或留校治療并開展跟蹤咨詢和輔導,或及時送至專業精神衛生機構進行治療,或送回家休養治療:對有自殺意念的學生,視其嚴重程度,將其轉移到安全環境,實行24小時全程監護,同時聯系家長,決定送至專業精神衛生機構或回家休養治療:對正在實施自殺行為的學生,一旦發現便立即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指揮,調度各有關部門趕赴現場協調處理危機,實施緊急救治及保護、勘察、處理現場;對有傷害他人意念或行為的學生。立即采取相應措施,保護雙方當事人安全,同時組織相關部門或專家對該生精神狀態進行心理評估或會診,再進行后續處理。
6,做好自殺事件的善后工作
如何做好善后工作,這屬于自殺危機的后干預策略要解決的問題。有兩點需要關注:一是重視對自殺未遂學生的心理修復工作,暫時不要對他們的自殺行為和價值觀進行道德評判。以免引起其心理的抗拒和敵對情緒。在讓他們接受專業精神衛生機構治療或回家休養治療的同時,要積極通過親屬、朋友和師生的愛心和幫助,使他們產生對社會、家庭的責任感以及對生活的留戀,增強生存的信心。二是要關注自殺死亡發生后,周圍學生群體的心理修復工作。可以采用支持性干預及團體輔導策略。通過班級輔導等方法,通過分析、回顧、告別儀式、放松技術等活動程序,幫助周圍的同學消除緊張恐懼心理,使他們理性地看待自殺現象,盡快從震撼、悲哀、憂郁等不良心態中解脫,恢復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秩序,盡量減少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
預防大學生自殺單靠學校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支持系統,共同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實際問題;也應與社會有關醫療專科機構及救助機構建立經常的聯系,以便遇到緊急情況能及時得到他們的指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