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稿費制,半個世紀以來,白衣蒼狗,變化可真不小,讓我們把日歷翻回到半個世紀前的1949年。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各種報紙#65380;雜志相繼創刊,這就牽涉到了稿費問題。當時中央出臺的稿費標準大致如下:文藝類每千字10—20元,詩歌每20行算1000字,曲藝每40行算1000字;歌曲詞曲作者各10—20元;電影劇本每部3000元—8000元,也有超過1萬元的。各級報紙則根據級別制訂出相應標準,大多根據類別以篇計酬,比如新聞消息類#65380;通訊類等,報社內部的編輯#65380;記者在本報發表的文章不計稿費(在以后若干年有改變)。

20世紀50年代的物價很低,在一般中等城市,雞蛋兩三分錢一個#65380;大米幾分錢一斤#65380;豬肉兩角錢左右一斤。當時如果能拿到一筆稿費,足可令周圍的人刮目相看。不過,中央雖然制訂了稿費標準,但各個報刊在具體實施中,又各有千秋,差別很大。
《人民日報》被稱為“中國第一報”,按理說它的稿費應該是可觀的,但它支付的稿費和各省的省報差不多,甚至還略低于有的省報。既然“中國第一報”都這樣,其它的“小兄弟"也就立即跟進,結果是全國報紙的稿費都普遍偏低。
那一個時期,能保持稿費正常狀況的,當數被譽為中國第一刊的《人民文學》#65380;《文藝學習》和后來創刊的《詩刊》以及各大區的幾家雜志,如東北的《文學月刊》#65380;中南的《長江文藝》#65380;華東的《上海文學》#65380;華南的《作品》#65380;西南的《西南文藝》#65380;西北的《延河》等等。
1957年,毛澤東提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全國文藝界為之歡欣鼓舞,各省的省級文藝刊物都由原來的32開本,紛紛改為16開本,并增加篇幅#65380;更改刊名,一派“百花齊放"的熱鬧景象。
報紙雜志多了,篇幅增加了,用稿量自然大大增多了,作家#65380;詩人們個個摩拳擦掌,決心在這個文藝的春天里大干一場。各報紙#65380;雜志的稿費雖然沒有完全按照有關標準支付,但多多少少總是要給一些的。稿費“不正常",但發表的陣地卻多的是,發表的機會也就增多了,得到的稿費積少成多,也算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于是專業的#65380;業余的作家和詩人們,一個個捧著稿費單,無不喜形于色。
反“右”殃及稿費
1957年夏天,反“右”斗爭開始,文藝界首當其沖,不管是大“右派”還是小“右派”,他們的“罪行"大多與稿費“掛鉤"。以往拿稿費是勞動所得,天經地義,現在稿費成了資產階級的“名利"。著名詩人艾青不僅自己成了大“右派”,他的夫人也因稿費問題被罵得狗血淋頭,當時的批判文章指出:艾青的夫人高瑛在和艾青結婚前,有一次到艾青處統計稿費(是遵照組織指定去統計的),艾青說出數字后,高瑛嚇了一大跳,當時就暗下決心要嫁給艾青了。文章侮辱了高瑛還嫌不夠,又配了一幅漫畫:艾青的屁股后拖了一個長尾巴,長尾巴上穿了一串銅錢,銅錢上寫著“名利稿費”,高瑛則兩腳踩在銅錢上,隨艾青飄然起舞。
另一位與稿費有關的大“右派”,是斯大林文藝獎金獲得者#65380;中國著名女作家丁玲。丁玲在延安時期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了,解放后她一直擔任文藝界的領導。那時中國作家協會為了培養青年作家,在北京辦了一個“文學講習班"(現更名為魯迅文學院),講習班請一些老作家講課,丁玲也在邀請之列。為了鼓勵青年們多寫好作品#65380;出版好作品,她在一次講課時說:“一個人寫出一篇好作品#65380;出版一部好書,不僅能出名,還能拿一筆稿費改善生活。”為了強調這番講話的意義,她還當場提問:“世界上有一個國家叫智利,你們知道嗎?"大家回答說知道。她又問:“智利的總統是誰?"大家面面相覷,都不知道。丁玲繼續問道:“智利有一位著名詩人聶魯達,你們知道嗎?"大家都回答說知道。丁玲于是引申話題說,一個人寫出了一部好作品,他的名氣某些時候會比他所在國家的元首還出名。結果萬萬沒想到,這次講課成了她鼓吹“稿費"和“成名"的“鐵據",丁玲不僅成了大“右派”,還被發配到北大荒勞動改造。
還有青年作家劉紹棠之所以被劃為“右派”,完全是稿費惹的禍。劉紹棠在20世紀50年代被譽為神童作家,他念初中時寫的小說《青枝綠葉》,被收入高中語文課本作教材。他是從農村出來的孩子,家里很窮,一日三餐大多是啃窩窩頭。成了作家后,他想報答父母,把父母接進城,于是給家里寫了一封信,信中說:“爸爸#65380;媽媽為了讓我讀書,吃了不少苦,我現在寫一篇小說能拿200元稿費,可以供你們吃白面饅頭了,我想把你們接到城里來……"劉紹棠因信中“一篇小說能拿200元稿費"這句話,成了全國典型的資產階級“名利思想"的大“右派”。一句普普通通的有關稿費的話,換來了22年的“右派”生涯,其代價何等巨大!
翻開反“右”時期的大小報紙,所公布的“右派”份子的材料,總是反反復復提到稿費。至此,人們終于清醒過來,稿費是“害人精",是資產階級腐朽的名利思想,從今往后,千萬千萬要離它遠些#65380;更遠些。
反“右”結束后,稿費同樣成了“雷區",誰也不敢踏近一步,即使是無話不談的朋友,一旦說到稿費,便馬上打住,深怕多說幾句犯了禁忌,惹來大麻煩。
1958年初,3位老作家聯名向中央提出倡議,將現有的稿費減少一半。其“公開"的理由是為了培養又紅又專的青年作家,防止資產階級的“名利思想”繼續腐蝕青年。3位老作家的倡議很快獲得中央通過。至此,全國各級報刊一律減半支付稿費,有的報刊為了“又紅又專"的百年大計,稿費減半后再往下減,稿費變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東西。
啼笑皆非的稿費故事
1959年,天災人禍接踵而至,不少報紙雜志宣布停刊。1960年實施“高級點心#65380;高級餐館"的經濟政策,轉眼之間物價瘋漲了10倍。物價雖漲了10倍,但稿費依舊,仍按1958年以前的一半支付,一直沿襲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全國停發稿費為止。
這期間,有幾個與稿費相關且啼笑皆非的故事。

湖北省有一位在全國頗具影響的青年詩人陳官,他本來有一份令人稱羨的好工作,在鐵道部第四設計院任職,每月工資近50元,這在當時算是比較高的了,那時一般的中小學老師月薪只有二三十元。可是這位青年詩人并沒把這份工作當一回事,一是因為他酷愛文學,對技術工作不感興趣;二是他已經出版了3本詩集,每月的稿費收入遠遠超過工資,加上那時候是“大躍進"時期,早就打破了每天工作8小時的規矩,每天晚上加班,大多干到半夜。他覺得這樣上班影響了他的創作,因此于1962年申請回農村當“農民詩人",幾經周折,經過批準,他帶著從小生長在大城市的新婚太太回到了四川大巴山區。原以為每天不上班,可以坐在家里寫詩了,可他沒想到,老家的農村已經變成“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了,他既是社員,每天就必須出工,否則不得分配口糧。起初,他一邊勞動一邊寫詩,所得稿費養活一家不成問題,但不到一年,公社黨委就給全國各地報刊去信,禁止他們再采用陳官的作品。理由是公社的領導每月才拿二三十元工資,一個臭知識分子為什么每個月稿費收入就上百元?陳官斷了稿費來路,生活來源全靠掙工分,每天的工分報酬不足兩角錢,到了最后,連太太給湖北武漢老家寫信的8分錢郵票也買不起了。
另一位被稿費害苦的也是一個青年作家。1960年他出版了第一本書,收到樣書的那天晚上高興得睡不著覺。到了半夜,他索性爬起來翻開新書,數一數每一頁能容納多少字,以便計劃第二本書的篇幅。他的室友第二天向黨組織匯報,揭發說青年作家晚上不睡覺,一邊數字數一邊計算稿費。黨組織覺得這個青年作家被資產階級“名利思想”腐蝕,已到了極為危險的邊緣,為了挽救他#65380;改造他,不久便把他發配到農村勞動半年。
還有一件關于稿費的奇怪事情,發生在四川彝族詩人吳其拉達身上。吳其拉達是當年全國知名的詩人,20世紀60年代初,中央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本詩集《奴隸解放之歌》。詩集出版以后,他一直沒收到稿費,想寫信查詢,但稿費是“禁區",弄不好會招惹麻煩。過了3年,也就是1965年,他突然收到一筆600元的稿費,出版社來信說,稿費當年就劃撥了,但被管財務的貪污了,后在“四清”運動中被查出來,現在補寄。寫稿拿稿費是堂堂正正的事,可是在那個年代居然成了罪過,誰都害怕提及。
混沌年代的稿費沉浮
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開始,全國的文藝雜志陸續停刊,已經發表了的作品,一律拒付稿費,稿費制度被廢除了。
稿費制度被廢除了,但作家#65380;詩人們因稿費帶來的罪過并沒有減輕。中央明確指出,文藝界是“三名"“三高",稿費是“三高"中的一高,即高稿酬。中央如此定調后,全國的作家#65380;詩人們幾乎全部被戴高帽#65380;掛黑牌游街示眾,批斗會一個接一個。
紅衛兵們認為,凡是拿過稿費的人,都是養尊處優的資產階級,統統都該批倒斗臭。有的作家#65380;詩人實在受不了這種屈辱和折磨,把心一橫自我了斷。被譽為人民藝術家的老舍跳湖而死,著名作家#65380;翻譯家傅雷夫婦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雙雙懸梁自盡……
“文革”中,周總理曾請示毛主席恢復稿費,毛主席批示:“50年不談稿費。”
“文革”中期,上海創刊了一本文學雜志《朝霞》#65380;北京復刊了《解放軍文藝》,以后又陸續出刊了《天津文藝》#65380;《四川文藝》#65380;《云南文藝》等,所有這些刊物一律不付稿費,發表了作品可獲贈一本毛主席著作,《解放軍文藝》則送一本筆記本。
粉碎“四人幫"后的第二年,即1977年,全國恢復稿費,其標準按“文化大革命”前的規定執行。中央通知下達后,全國的作家#65380;詩人們無不歡欣鼓舞,大家寫信互為轉告,稿費雖然很少,但總比沒有好。
1979年,全國的“右派”得到平反和改正,一些作家開始“理直氣壯"地談起了稿費。東北的青年詩人萬憶萱于反“右”前夕在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詩集,但一直沒收到稿費,經查詢,稿費早就于當年寄出了。根據這一情況估計,有可能因萬憶萱被打入“右派”時,稿費被有關部門沒收了。還有詩人何鷹,也在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詩集《勞動之歌》,詩集出版后,出版社獲悉何鷹被劃為“右派”,便將稿費停發了。22年后,何鷹獲得平反,他向出版社索取稿費,但物是人非,出版社只能表示歉意。這些作家雖然沒拿到當初應拿的稿費,但心情還是舒暢的,最起碼可以談論稿費了,可以直截了當地索要稿費了。
20世紀80年代,中央制訂了一個《著作權和版權出版法》,在這個法律條款中,明確規定了每千字10—30元的稿費標準,這與50年代相差不大,但這個時候的物價比50年代上漲了30倍,一首詩的稿費只能買一包普通老百姓抽的香煙。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元)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元)"的故事,幾乎傳遍了中國的每一寸土地,這是一個關于稿費的悲涼故事。沈陽軍區前進歌舞團的著名作曲家鐵源寫了一首歌《十五的月亮》,這首歌在中國家喻戶曉,幾乎成了“軍歌"。董文華因首唱這首歌而一夜走紅,成了全國著名的歌唱家。而這支《十五的月亮》的稿費是多少呢?答案是16元。
稍后出名的另一首歌《父老鄉親》的命運,比起《十五的月亮》也好不了多少。《父老鄉親》這首歌的曲作者是海政歌舞團的著名作曲家王錫仁,當著名歌唱家彭麗媛在一次演出中激情地唱至:“啊,父老鄉親"時,突然跪倒在臺上,此舉令包括國家領導人在內的全場觀眾激動不已,許多人流出了熱淚,可見這首歌的感人魅力。《父老鄉親》蜚聲全國,流傳海外,被評為“90年代群眾最喜愛的歌曲"。全國近千家出版單位出版了這首歌,不了解內情的人,以為王錫仁會因這首歌變成富翁,那他究竟拿了多少稿費呢?經過王錫仁耗時幾年到處“追討",最后總共拿了700多元。
我們不妨拿同一件作品分別在內地和香港的不同待遇比較一下。著名作曲家谷建芬為電視劇《三國演義》譜寫的主題歌,在大陸成千上萬次地播出#65380;出版#65380;演唱,但稿費少得說出來“讓人懷疑沒說真話",而在香港播出后,香港給了谷建芬40萬元稿費。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南方的一些報刊如《廣州日報》#65380;《南方周末》#65380;《羊城晚報》等,自行提高了稿費標準,他們在中央規定標準的基礎上翻了幾番,同時也打破了一直沿襲了幾十年的“報紙稿費低于雜志稿費"的舊框框。
為了保護作家的經濟權益,著名作曲家#65380;中國電影樂團團長王立平倡議成立了“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該會的宗旨主要是代理音樂家向國內外追討稿費。但由于人手不夠,追到的只是少數,大部分該支付的稿費還是被隱瞞不報,悄悄逃脫了。并且這個協會只管音樂家,而音樂家只是“稿費族群"中的少數人,更多的作家#65380;詩人#65380;劇作家#65380;翻譯家卻沒有這樣的組織,他們連一點少得可憐的稿費都常常變成了泡影。
隨著時代的推移,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國內原有的稿費制度被徹底打破,支付多少稿費,完全由各家報刊根據自己的實力自行決定。
全國稿費最高的刊物當數《知音》,其標準是每千字800—1000元,如被評為優秀稿件另有1萬元至4萬元獎金。

作為文學類領頭羊的大型刊物《當代》,在《致讀書》的啟事中談到大幅度提高稿酬,標價是每千字100元,另有長篇#65380;中篇#65380;短篇小說優秀作品獎。作為歌曲雜志領頭羊的《歌曲》,稿費不升反降,以前一首歌70元左右,現在只給30元—50元;歌詞類的《詞刊》,多年來保持“千字十元"的標準,迄今未變。
這就使得給稿費的刊物越來越少,不給稿費的越來越多,而且不但不給稿費,作家自己拿錢發表作品的現象已相當普及,自費出書#65380;自費發表歌詞(每首付20元—50元不等)已漸成主流。
如今稿費“換了人間"
進入2000年以來,或許是作家們在以往的日子里因為稿費受罪太多#65380;吃虧太多,突然之間都“醒了過來",他們發現,原來作品也是可以講價的。
河南的二月禾#65380;湖北的池莉#65380;上海的余秋雨等人的作品,你想低價收購,絕對門都沒有,他們已經成為了大陸“文學界的富翁"。一些歌詞作家,也不再害怕資產階級“名利思想”的腐蝕了,君子言義也要言利,給電視劇寫插曲歌詞#65380;給歌手量身定做寫歌詞,一首歌詞動輒上萬元。四川一位青年詞作家到北京以寫歌詞為生,才三五年就在北京買了房子#65380;車子。
作曲家們親眼見過不少這樣的事實,一首歌捧紅了一個歌手,從此歌手到處演唱,出場費少則一二十萬,多則三五十萬,有的甚至叫價一百多萬。于是,作曲家們變聰明了,寫一首歌幾十元稿費的年代再也不復返了,寫出來的歌“標價"出售。郭峰就公開表態,他寫的歌10萬元一首,一分錢也不能少。
前幾年,孫悅買了作曲家劉青的一首歌《祝你平安》,稿費4萬元。孫悅因首唱這支歌,由東北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姑娘,一躍登上中國歌壇,幾年后成了通俗歌手的“大姐大"。
近60年來,中國歷經了無數風風雨雨,稿費也和中國的命運一樣,幾多坎坷#65380;幾番沉浮。有人因稿費妻離子散#65380;家破人亡,也有人因稿費改善了生活#65380;步入小康。稿費承載著辛酸和甜蜜,走過半個世紀的悠悠歲月,讓那個時代過來的作家們,一想起來心中就會升起無限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