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細究之,這是實用主義的哲學。其實,“讀書”與“行路”是同等重要的,光“讀書”不行,單“行路”也不成。近讀陸游詩詞傳記,思其言,察其行,觀其果,更覺所言非謬。
陸游(1125—1210)是我國南宋的偉大愛國詩人,一生創作十分豐富。他從十七八歲開始學習作詩,到85歲臨終前賦絕筆《示兒》,數十年間辛勤筆耕,寫詩詞幾萬首。僅他的《劍南詩稿》,現存就有9300多首,是古代詩人中留給我們詩篇最多的一位。其數量之多,在我國詩史和世界詩壇上都極為罕見。另外,還有《渭川文集》等著作存世。陸游之所以有那樣豐富的創作,在詩歌方面取得那樣大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他勤奮好學,又不斷躬身實踐,將“讀”與“行”緊密地結合起來。
陸游酷愛讀書,寒暑不輟,可謂無日不讀。他的書房里#65380;案桌#65380;床前到處是書,所以陸游戲稱它為“書巢”。他還說他“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忿嘆,未嘗不與書俱”。書成了他相依為命的終身伴侶,畢生手不釋卷。
但陸游很注意讀書的方法,既博覽群書,又從中有選擇#65380;有批判地學習。他認為“萬卷雖多當具眼”,意思是說讀書應當具有鑒別能力和批判能力,在鑒別#65380;分析#65380;批判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他認為學習古人的東西,先要體會其精神,而不要摹擬其章句,生搬硬套,更不要鉆牛角尖。他結合自己的寫作實踐和對古今詩歌理論的理解,先后寫了100多篇詩文來總結自己的創作經驗和教訓,評論古代和當代作家的作品,對有關詩文寫作和批評問題發表了許多深刻#65380;獨到的見解。他在《老學庵筆記》中,就以研究杜甫的詩為例,發表了這樣的見解:“今人解杜詩但求出處,不知少陵之意初不如是……縱使字字尋得出處,去少陵之意益遠矣。”他不盲從古人,不唯權威是瞻,不人云亦云,而重于思考#65380;分析#65380;鑒別和領悟,這種讀書的意識和方法,得到了后世諸多學者文人的肯定。
特別可貴的是,陸游十分注重生活實踐,認為僅有書本知識是不夠的。他常常勉勵自己:“人生需廣大,勿作井中蛙”(《自貽》),且以此訓誡青年一代:“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示子遹》)。在《冬夜讀書示子聿》詩中,他更明確地提出:“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寥寥數語,發人深思。在陸游看來,“讀書”是必要的,但必須將其與“躬行”結合,做學問#65380;做詩人,切不可局限在狹小的天地里,而應走到廣闊#65380;豐富的現實生活中去,擴大視野,經受磨煉,攝取生活的養料,積累創作的素材。他曾嘲笑那些不愿走出書房#65380;一味閉門覓句的苦吟派詩人:“滿前好句無人領,堪笑寒窗費苦吟”(《即事》)。只要走向社會和自然界,就會發現:“村村皆畫本,處處有詩材”(《舟中作》),才能體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的境界。從中我們不難看見,陸游嗜好讀書,他追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理想,但他更推崇的是親歷#65380;親見#65380;親聞的躬身實踐。
其實,古今大詩人#65380;大學者,無不注重“讀”與“行”,諸如李白#65380;杜甫#65380;白居易#65380;顧炎武#65380;徐霞客等等,無不是飽讀詩書#65380;滿腹經綸,又遍歷大江南北,縱覽名山大川的飽學之士,因此他們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有所超越,并達到了新的境界。對于我們,雖然無法與他們相比,但可以作為追求知識#65380;豐富閱歷#65380;增長智慧和培養才干的一種志向與手段,這些古人雖然與我們遠隔千百年,但他們治學的精神卻始終照耀后人。我們不妨向他們學習,借助于這些并不遙遠的歷史光輝,去成就自己,開創人生與未來;不妨“讀書”中不忘“行路”,“行路”間不忘“讀書”,“讀”“行”結合,不作偏廢,這豈不能兼收并蓄,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