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整體偏好次序和個體偏好次序的關系發現,當整體中的個體具有學習能力和理性時,個體為了自身的穩定存在和發展,其偏好次序會自發地向整體偏好次序趨同。
關鍵詞:整體偏好次序;個體偏好次序;企業市場行為
中圖分類號:C9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7)04—0092—03
一、引言
阿羅在1951年出版的《社會選擇和個人價值》一書中專門研究社會偏好次序與個人偏好次序的問題。他認為,“如果我們排除效用人際比較的可能性,各種各樣的個人偏好次序都有定義,那么把個人偏好的總合成為表達社會偏好的最理想的方法,要么是強加的,要么是獨裁性的”。也就是說,由于信息獲得的差別和利益矛盾,每個人的偏好是不同的,所以,試圖在任何條件下從個人偏好次序推導出社會或整體偏好次序是不可能的。這就是所謂的阿羅“不可能性定理”。本文認為,整體性是社會的本質特征之一,表現為構成社會的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區別、共同存在的辨證關系。個體多樣性是社會最重要的表現方式之一,體現了社會的生命活力和豐富多彩。因此,整體是個體存在與發展的前提,而個體是整體的存在內容。離開了整體,個體也就失去了存在與發展的意義;離開了個體,整體也就沒有了表現內容和生命的活力。在尊重社會整體穩定存在的基礎上,社會個體才能充分表現其多樣性和發展性。由此可見,整體與個體的關系是對立的統一體。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阿羅定理描述的不可能狀態僅僅是否定了不能夠從相互獨立且理性的個人偏好次序推導出整體偏好次序,但并沒有討論或否定在整體偏好次序存在的情況下,個體偏好次序可能會受其影響而自發地調整并趨向整體偏好次序的問題,那么在整體偏好次序確定的情況下個體偏好次序是如何變化的呢?
二、理論分析
對阿羅不可能定理的拓展研究主要是在福利(福祉)經濟學方面。如周海歐認為,阿羅把集體選擇理論引入到對福祉經濟學基本問題的分析中來,但阿羅的分析框架下所能夠得到的結論必然是理性的社會選擇的不可能性。為了克服阿羅不可能定理帶來的難題,丹尼斯·繆勒在其《公共選擇理論》一書中,對阿羅提出的五個公設條件提出放松兩個條件,即放松傳遞性公理和放松獨立性公理。袁持平對阿羅不可能定理進行了拓展,即首先放松“集體理性”的要求;其次是對定義域的限定。不少學者的研究也主要停留在對阿羅不可能定理的條件拓展方面,其目的都是希望能夠從有限的無窮個個體偏好次序中得到社會整體的偏好次序。而本文的研究希望避開傳統的研究路徑,從整體偏好次序要求出發來討論個體偏好次序的變化問題。
為了研究闡明這個問題,我們假定整體是這樣的一個開放空間,該空間里存在有限個無窮的理性并具備學習能力的個體,且空間的穩定狀態是由一系列與之相適應的有序結構體系構成,空間內的任一個組成個體為了自身的穩定存在與發展,必然滿足該空間的有序結構體系要求,否則,該個體將失去穩定存在的環境而被空間所拋棄或拒絕。在實際社會生活中,社會公共利益或公共秩序或基本要求可視為社會整體的偏好次序,該偏好次序具有不妥協性和強制性,要求社會中的個人無條件服從或遵守,即個人偏好次序服從整體偏好次序。進一步說,就是使個體主動地調整或放棄一些與整體偏好次序不一致的內容。那么,個體偏好次序之間是如何相互妥協的?換一句話,個體偏好次序之間是怎樣相互妥協達成協議形成規則體系并服從整體次序要求的?
設有一個確定的空間域M,其偏好次序為P,已知,空間域M中存在N個個體,即X1,X2,……,Xn;假設這些個體均具備學習能力且是理性的,因每個個體的偏好次序不同,設它們分別為:P1,P2,……,Pn;又設,維系任意個體Xi(i=1,……,n)穩定存在和發展的規則體系為Ki(i=1,……,n),且滿足和適應Pi(i=1,……,n)。這樣,對應N個個體,存在Pi(i=1,……,n)個偏好次序,且有Ki(i=1,……,n)個規則體系,那么,個體規則體系之間如何形成一個統一的公共規則體系和基本一致的偏好次序呢?
已知,在確定的空間域M中,一定存在一套規則體系來維系空間域的穩定存在和發展,設該規則體系為K。我們可以進一步設想,無論空域M中有多少個體,若要在M中穩定存在和發展,則個體偏好次序Pi(i=1,……,n)必須趨向M的偏好次序P,且滿足M的規則體系K的要求。也就是說,對應Xi(i=1,……,n)的Ki(i=1,……,n)只有自發地趨向K才能穩定存在于M中,否則,將被M所拒絕。為什么Xi(i=1,……,n)會自發這樣呢?當整體的穩定性和發展性成為所有個體穩定存在和發展的前提的時候,具備學習能力和理性的個體會主動地被迫放棄自身的偏好次序向整體的偏好次序要求調整偏好內容和次序。若是如此,我們就說,當M存在K的時候,M中的X1,X2,……,Xn就會自發地相互學習或影響或協調,并不同程度地妥協M的K要求,使任一個體的規則體系Ki(i=1,……,n)都趨向于K,導致個體的偏好次序P1,P2,……,Pn妥協于P。
上述的情況應該是一個逐步演繹的過程,即妥協是一個逐步理性的過程。事實上,空間域M中的N個具備學習能力且理性的個體應是相互聯系、相互關聯的,為了在M中穩定存在和發展,它們或主動或被動地互相學習和理性思考并與整體尋求妥協。假設,根據偏好次序相似的原則,在M中存在B個相對整體偏好次序低一級的偏好次序的群組,即,N個個體根據偏好次序的相近程度均被歸類于B個群組中,這時,個體數量通過學習和理性思考后,由Xi(i=1,……,n)變換為Ai(i=1,……,B)(A為群組),B小于n,若群組之間進一步學習和理性思考又會形成新的群組數,且群組數逐漸減少最后趨向于1,即最后形成一個相對認同、相互妥協的共同群。
進一步用統計數學進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們所研究的問題。整體偏好次序P可以理解為個體偏好次序P1,P2,……,Pn的平均值,因為從理論上說,個體間最初的形成的偏好次序是相互獨立的,其偏好次序的分布是隨機的,所以,空間域M的P反映了P1,P2……,Pn的集中程度,但P并不是由P1,P2,……,Pn得出,而是P的存在使P1,P2,……,Pn自發地變動并趨向P,這種個體犧牲自我偏好次序來回歸整體偏好次序的過程具有強制性和服從性,不過個體的行為是自愿的(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我們把這種特性稱為個體回歸整體的自組織性。自組織性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整體回歸性,它反映了組織體系在整體條件不變情況下,個體自動向整體回歸的特征。如果任一偏好次序Pi(i=1,……,n)相對P的發散程度越大,則個體趨同整體P的成本越高,個體自組織的難度大,反之亦然。上面的描述表明:在一定的整體環境中,無論是否存在一定的成本付出,整體中的個體總會在整體偏好次序的約束下使具有不同偏好次序的個體相互妥協并協調形成新的且與整體偏好次序趨同的偏好次序而穩定地存在與發展。
以上結果與阿羅定理沒有根本沖突,僅是從另外的角度談了一個客觀的存在。阿羅定理的核心表述,即從所有個體的偏好秩序中無法得到整體的偏好次序,社會不存在公共利益。首先,他強調個體之間是相互聯系但又相互獨立的;其次,個體是相對靜止不變的且不改變個人偏好次序的;第三,認為個體對整體是不妥協的。阿羅定理成立的前提條件是:個體的利益至高無上。事實上,“采用數學形式化的推理證明公共利益的虛幻和不存在,暴露出經濟學研究走向工具主義后的缺陷,因為純粹的數學計算方法不能完全解釋豐富多彩的社會現象”。亞當·斯密在探究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經濟分析中,提出了“自動公益說”,即“各個人都不斷努力為他自己所支配的資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慮的不是社會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對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會或毋寧說必然會引導他選定最有利于社會的用途”。說明個體的偏好次序在一定的條件下會自發發生改變。薛冰在闡述個人偏好與公共利益的形成問題時,認為公共利益有三種類型:集結性公共利益、互惠交換性公共利益和補償性公共利益。正是由于這些類型公共利益的影響,才導致了個體偏好次序與整體偏好次序的相互妥協,且妥協的過程是自發的,滿足負熵原理的。
另外,個體的偏好次序在沒有受到整體偏好次序約束的時候是相互完全隨機的,但當任意一個個體趨向非隨機變化的時候,都有可能使所有個體偏好次序開始呈現有秩序的變化,變化向整體偏好次序方向移動。即:N個個體在空間域M中為隨機運動狀態,即無序活動狀態。在整體偏好次序存在的情況下,總會有某個個體Xi(i=1,……,n)因偶然的機會,突然從隨機運動狀態呈非線性變化向有序化狀態發展,此時,原本處在隨機狀態的其他個體受其影響被引向有序狀態,并使空間域M中的隨機狀態發生動搖,整體開始轉向有序。事實上,當某個個體的偏好次序適合空間域M的穩定存在和發展時,其自身效用就呈非線性增長,當達到某個閥門值時,就會較大程度地影響或引導其他個體,并使它們自覺不自覺地改變自身的偏好次序,最后形成與空間域M相同或相似的偏好秩序。
上述研究是初步的,事實上我們還應該進一步深入研究在偏好次序的形成過程中,偏好次序形成的影響因素有哪些,這些因素的權重如何確定,等等問題。今后將另文討論。
三、關于企業市場行為的解釋
為了說明上述研究的意義,下面我們分析企業的市場行為。
任何一個現代企業都有自身的戰略發展方向,有自己的經營理念和價值取向,并為此形成自己的一系列目標和策略。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一個企業都存在自身的利益體系,即企業個體偏好次序。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企業競爭是在規范的市場里展開的。無論是區域市場還是全球市場,都存在相對應的市場規則體系,我們可以把這些市場規則的系列要求定義為市場的偏好次序,市場偏好次序不是由企業的個體偏好次序加總獲得的,而是為使所有企業擁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和平臺所制定的市場秩序。企業具有學習的能力且是理性的,企業的目標就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任何一個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產生自身的經營管理規則,即企業個體偏好次序。當該企業進入某個市場的時候,若市場的偏好次序與該企業偏好次序不同,為了發展企業會自發地調整自己的偏好次序并趨同市場的偏好次序,否則,企業將失去該市場的份額并被迫退出市場。隨著市場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市場的偏好次序正逐步趨向相對的穩定,無論是跨國公司,還是一般的小公司,都在主動地適應市場的偏好次序,否則,就會不被市場所接受或被市場拋棄。市場是一個整體,市場中的企業是有限的無窮個,它們都具備學習的能力且是理性的。所以,我們只要努力規范市場的規則,不斷地完善市場規則,企業會努力適應市場規則的,政府不要過多干涉企業經營行為。
上述研究是有價值的,其結論:在整體偏好存在的前提下,個體偏好次序間自發地相互妥協并趨向于整體的偏好次序的結果具有普遍的意義。值得指出的是:當整體偏好次序不存在或模糊的時候,會出現個體拒絕放棄其偏好次序的情況,如果出現這種狀況整體將容易發生解體或者崩潰。這個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