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不同的利益相關者之間存在合作博弈。企業利益相關者在反復的討價還價博弈過程中逐步達到利益均衡,且博弈結果決定不同利益相關者對企業所有權的享有份額。本文在對利益相關者進行合理界定的基礎上,運用合作博弈數學模型,求證利益相關者博弈的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解的唯一性。
關鍵詞:合作博弈;利益均衡;博弈模型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7)04—0074—04
一、本文對利益相關者的界定
研究表明,1927年通用電氣公司的一位經理在其就職演說中首次提出公司應該為利益相關者服務的思想(劉俊海,1999)。1963年,斯坦福研究院首次提出利益相關者概念(Mitchell Wood,1997)。自利益相關者第一個概念出現至今,有關利益相關者概念的表述很多,且“沒有一個定義得到普遍贊同”(多納德遜,鄧非,2001)。Mitchell和Wood(1997)曾總結了從1963年有關利益相關者的第一個概念出現至1997年的27種代表性概念表述。
根據眾多對利益相關者界定的描述可以看出,不僅對利益相關者尚無統一界定,而且已有界定偏重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影響與作用,如斯坦福大學研究院1963年提出“利益相關者是這樣一些團體,沒有其支持,組織就不可能生存(Freeman,1984)”;Freeman(1984)認為“利益相關者是能夠影響一個組織目標的實現,或者受到一個組織實現其目標過程影響的人”;Evan和Freeman(1990)認為“利益相關者是這樣一些人:他們因公司活動而受益或受損,他們的權利因公司活動而受到侵犯或受到尊重”。誠然,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影響與作用是不能忽視的,但過分強調利益相關者的這種影響與作用力會使太多明顯不屬于企業管理范疇的主體被納入企業利益相關者的行列,如臺風、太陽黑子運動、恐怖分子等主體在某些特定時期內。對企業的健康發展甚至生存影響很大,但它們明顯不應屬于企業利益相關者。利益相關者理論也因此受到反對派的不斷攻擊,反對者認為它是大而全、華而不實的理論。正如馬爾特白和威爾金森(1999,中譯本)所說,“任何寬泛的定義都簡單地導致關懷和后果一類的虛偽套話,這些套話不可能導致直接的干預和有目的的行動”。

本文認為,利益相關者指企業對其負有長期確定型義務關系的主體。衡量某一主體是否是企業的利益相關者關鍵在于企業對該主體是否存在長期確定的義務,即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確定的契約關系或者說企業與該主體之間形成的契約關系能否表明企業對該主體存在長期的法定或者道德上的義務關系。利益相關者與企業之間形成的契約關系存在一種對應的關系,企業對利益相關者存在長期確定的義務,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存在長期確定的利益要求。對于恐怖分子,企業當然沒有什么長期確定的義務,所以也就不屬于利益相關者,對于競爭者,企業和競爭者之間有關系,競爭者有時還會對企業經營活動以及生存發展造成重大影響,但企業對其沒有長期確定的義務,當然企業可以通過對消費者的義務影響競爭者,但對競爭者并沒有直接的長期確定的義務,所以競爭者也不屬于利益相關者。根據本文的界定,股東、債權人、管理人員、一般員工、分銷商、供應商、消費者應該是一般意義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因為企業對他們存在長期確定的義務,這些也是被其他學者所認可的;本文認為除此之外,政府以及環境也應是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對于這兩類主體,學者是有爭議的。其中針對政府,楊瑞龍等(2000)認為政府部門包含在利益相關者“最寬泛的定義”中,而白云霞(2005)認為政府不應涵蓋在內,因為“政府實際上并沒有它自己明確的利益,它實際上是全體社會成員的組合形式”,本文認為政府的稅收要求是企業對政府應負的長期確定的義務,這種義務是顯而易見的,政府當然應該屬于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不能因為政府宏觀調控職能的存在而否定政府對企業正常的稅收利益要求;至于環境,本文認為應該把握幾點:首先,企業對環境負有長期保養的義務,企業的活動已經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我們不能以長期以來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淡漠而忽視這一利益相關者的存在。其次,有些學者將社區取代環境列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應該說,環境與社區的利益要求有重合,環境的利益要求偏重于更廣泛、更長期的范圍,而社區的利益要求包括對企業周邊小環境的保護、社區就業等,大環境包括周邊小環境,而且企業有沒有保障社區就業的義務仍有爭議,所以本文認為將環境確定為利益相關者更恰當。為此,本文確定股東、債權人、管理人員、一般員工、分銷商、供應商、消費者、政府以及環境作為一般意義上的企業利益相關者,當然,需要指出的是,隨著企業所處行業以及企業發展階段的變化,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也會發生變化,利益相關者的確定應該是一種動態變化的過程,而不是一成不變的。
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矛盾與利益均衡
如上所述,企業對利益相關者負有不同的長期確定的義務,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存在不同的利益要求,這種不同的利益要求取決于不同利益相關者的效用函數,不同的效用函數導致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在實現自己不同的利益要求時不可避免會發生矛盾與沖突。陳宏輝、賈生華(2005)認為這種利益沖突在企業變革或者企業經營遇到困難時往往表現得非常激烈,各方為了避免損失而爭相向企業提出各種利益要求,企業此時卻又更加無力加以滿足,從而使矛盾進一步激化。本文認為,雖然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利益相關者之間會通過不斷的討價還價博弈逐步達到利益均衡,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均衡是企業長期健康發展的源動力。

企業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博弈是一種合作博弈(cooperative game)。合作博弈指當事人相互作用時,能夠達成一個具有約束力的協議(binding a-greement),相對于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強調的是集體理性(collective rationality),以及效率(efficien-cy)、公正(fairness)、公平(equality)(張維迎,1996)。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在進行博弈時,會形成一種潛在的約束主體行為的協議,這個協議就是如果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始終得不到均衡,那么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就會受到影響,導致所有的利益相關者的最終利益都不能按照預期目標得到實現。所以本文運用Rubinstein(1982)的輪流出價(alternat-ing offers)模型研究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博弈均衡解。
該模型假設如下:
(1)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包括強勢利益相關者與弱勢利益相關者兩大類,強勢利益相關者1與弱勢利益相關者2進行博弈的過程。
(2)二者輪流出價,強勢利益相關者首先對企業所有權比例進行出價,弱勢利益相關者接受或者拒絕,如果弱勢利益相關者接受,則博弈過程結束;反之,則弱勢利益相關者出價,強勢利益相關者可以接受或者拒絕;如此一直繼續下去,直到某一利益相關者接受另一利益相關者的出價。
(3)強勢利益相關者第一次出價x1(對企業所有權的分享比例),1-x1,則為弱勢利益相關者的權重份額;弱勢利益相關者第一次出價1-x2(對企業所有權的分享比例),x2則為強勢利益相關者的權重份額。
(4)強勢利益相關者與弱勢利益相關者在不同博弈期的貼現因子分別為δ1、δ2、0≤δ1、δ2≤1。
為得出利益相關者合作博弈均衡解的一般形式,可以首先考慮博弈期t=2、3的有限階段博弈的情況,再考慮無限期博弈的情況。
當t=2時,討價還價博弈的擴展形式見圖1。在階段1,強勢利益相關者出價x1,弱勢利益相關者如果接受,則雙方得益為(x1,1-x1),階段1結束;如果弱勢利益相關者拒絕,則進入第二階段,弱勢利益相關者出價x2,此時,強勢利益相關者只能接受,因為是兩個階段,此時,雙方得益為(x2,1-x2)。實際上,在第二階段,弱勢利益相關者出價必是1,因為它沒有必要給強勢利益相關者更多,強勢利益相關者在第二階段又必須接受,只有當強勢利益相關者在第一階段的出價給弱勢利益相關者帶來的比例份額大于等于弱勢利益相關者在第二階段出價帶來的收益貼現到第一期的數值,即1-x1≥δ2,博弈才會達到均衡,所以強勢利益相關者與弱勢利益相關者兩階段博弈的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的結果是(1-δ1,δ2)。
類似,當t=3時,討價還價博弈的擴展形式見圖2。
根據逆向歸納法,第三階段為最后一個階段,此階段,強勢利益相關者出價,弱勢利益相關者只能接受,那么強勢利益相關者在第三階段出價必是x1=1,此時弱勢利益相關者獲益相當于第二階段的δ1;進一步,如果強勢利益相關者在第一階段的出價給弱勢利益相關者帶來的份額1-x1=δ2(1-δ1),弱勢利益相關者將會接受,因為在第二階段(1-δ1)單位等價于第一階段的δ2(1-δ1),所以三階段子博弈精煉均衡結果為{1-δ1(1-δ1),δ2(1-δ1)}。
以此方法,可以得出強勢利益相關者與弱勢利益相關者進行有限次合作博弈的唯一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結果。那么當t→∞時,情況又是怎樣?Ru-binstein(1982)得出定理:在無限期輪流出價博弈中,唯一的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結果是,
x*=(1-δ2)/(1-δ1δ2)(如果δ1=δ2=δ,x*=1/(1+δ) (1)
因為t→∞,不存在最后一個階段,所以不能使用逆向歸納法,但根據Shaked and Sutton(1984)(轉引自張維迎,1996),從參與人1出價的任何一個階段開始的子博弈等價于從t=1開始的整個博弈,那么則可以使用有限階段逆向歸納法的邏輯尋找子博弈精煉均衡。所以本文假定在時期t≥3強勢利益相關者出價,強勢利益相關者能得到的最大份額是M。弱勢利益相關者清楚在t-1期的任何x2≥δ1M的出價將被強勢利益相關者接受,因為對強勢利益相關者而言,t期的M等價于t-1期的δ1M,所以弱勢利益相關者出價δ1M,強勢利益相關者得到份額1-δ1M;同理,強勢利益相關者在t-2期會出價x1=1-δ2(1-δ1M),此時弱勢利益相關者的份額為δ2(1-δ1)。由于從t-2期開始的博弈與從t期開始的博弈完全相同,強勢利益相關者在t-2期能得到的最大份額一定與其在t期得到的最大份額相同,因此有:
x1=M=1-δ2(1-δ1M)
解得:
M=(1-δ2)/(1-δ1δ2) (2)
類似,假定強勢利益相關者在t期能得到的最小份額為m。弱勢利益相關者在t-1期最多得到1-δ1m,因為t期的m等價于t-1期的δ1m;同理,強勢利益相關者在t-2期至少得到:
x1=1-δ2(1-δ1m)
則:x1=m=1-δ2(1-δ1m)
解得:m=(1-δ2)/(1-δ1δ2) (3)
由于強勢利益相關者能得到的最大份額與最小份額相同,均衡結果是唯一的:
x=(1-δ2)/(1-δ1δ2)
所以,強勢利益相關者的子博弈精煉均衡戰略是:在t=1,3,5,……時總是要求(1-δ2)/(1-δ1δ2),在t=2,4,6……時接受任何大于或者等于(1-δ2)/(1-δ1δ2)δ1的份額,拒絕任何較小的份額;弱勢利益相關者的子博弈精煉均衡戰略是:在t=1,3,5,……時,接受任何大于或者等于(1-δ2)/(1-δ1δ2)δ2,拒絕任何較小的份額;在t=2,4,6,……時,總是要求(1-δ2)/(1-δ1δ2)的份額。
三、結束語
本文運用合作博弈討價還價模型論證了兩個利益相關者之間子博弈精煉均衡解的存在,類似的,對于多個利益相關者的情況也是適用的,例如,當企業存在四個利益相關者時,可以將這四個利益相關者根據力量強弱分為強勢利益相關者與弱勢利益相關者兩類,在每類中再按照力量的相對強弱進行強弱勢利益相關者的博弈,每類的博弈結果再進行博弈,同樣存在子博弈精煉均衡解。
通過上述模型我們可以看出,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博弈存在唯一的子博弈精煉均衡解,該解決定了不同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的分享程度或分享份額。由于子博弈精煉均衡結果是模型假設中貼現因子δ1以及δ2的函數,所以不同利益相關者對企業所有權分享的份額大小取決于貼現因子δ1以及δ2的數值。如極值情況,當δ2給定時,如果δ1無限趨向于1,則x*=1,即利益相關者1享有企業的全部所有權;反之,給定δ1,如果δ2無限趨向于1,則x*=0,即利益相關者2享有企業的全部所有權。那么貼現因子δ1以及δ2又反映什么含義呢?首先,它們反映一種討價還價的成本。隨著期間的不斷增加,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談判成本必然增加,當然對于不同的利益相關者來說,談判成本增加的幅度可能不同,那么,談判成本增幅大的利益相關者會希望及早結束談判,否則損失會更大。其次,它們反映參加博弈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耐心程度。某方利益相關者越有耐心,越不在乎談判期的延長,越容易在整個談判中占據優勢地位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