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服 清代滿、漢族官禮服。俗稱“補褂”。為石青色對襟外褂,無領,平袖過肘,衣長過膝,袖與下擺略短于袍,胸背部各綴繡一塊補子,上彩繡禽獸圖案,以別爵秩,文官飾單只禽,武官飾單只獸,親王至貝子為圓補,國公以下官員為方補。前補兩片組成(因補服為對襟),上端與胸前第二鈕相齊,后補為整片,綴于后背。罩在朝袍或吉服袍外穿著,穿用場合較多,凡朝會、祭祀俱穿朝衣、補服。筵宴、迎鑾及一應嘉禮俱穿蟒袍、補服。凡出師、告捷之典;下屬謁見上司;每月初一、初十或逢五日;遇有月食,品官在院、部衙門或行宮的朝賀儀式文武品官一律穿補服,命婦各從其夫或子之品級,唯武官之母、妻用禽紋,意謂巾幗不必尚武。后金天命六年(1621)初定補服制度,順治年問有改動,至乾隆朝定制無改。
▲補熙(?—1753)姓佟佳氏。鑲黃旗滿洲人。雍正元年(1723),由監生補授員外郎,歷官鑲白旗漢軍都統、江南提督。乾隆朝官至漕運總督,綏遠城將軍。
▲補子圖案清代滿、漢官員補服上的品級徽識。清制,親王至貝子為圓補,國公以下官員為方補。親王為五瓜龍紋,胸背部飾正龍各一團,兩肩行龍各一團。郡王飾五爪行龍紋,兩肩及胸背部各一團。貝勒飾四爪正蟒紋兩團,胸背部各一團。貝子飾四爪行蟒兩團,胸背部各一團,固倫額駙與貝子同。鎮國公飾四爪正蟒兩方,胸背部各一方,輔國公、和碩額駙、民公、侯、伯制與鎮國公同。文官一至九品之方補依次為:仙鶴、錦雞、孔雀、云雁、白鷴、鷺鷥、鵬鶘、鵪鶉、練雀,未入流官制同九品。武官一至九品之飾依次為:麒麟、獅子、豹,虎、熊、彪,七、八品飾犀牛。九品飾海馬。凡都御史、副都御史、給事中、監察御史、各省按察使、各道俱飾獬豸補。官服飾補之制始自后金天命六年(1621)七月,初定貝勒飾四爪蟒紋;都堂、總兵官、副將飾麒麟紋;參將、游擊飾獅子紋;備御、千總飾彪紋。
▲閑散 清代八旗兵丁之未任官職及未挑補差事者,滿語稱蘇拉(sula)。北京是滿族聚居之地,閑散人員特多,故一般又稱“京旗蘇拉”。出現大量閑散人員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增殖,差事有限。清統治者為保證八旗兵源,不許自由出外謀生。閑散不拿俸餉,靠其父兄俸餉或變賣房、地產及政府補助度日,生計日拙。清中葉后大量“逃旗”,其中多為旗下閑散人員。為解決其生計問題,從雍正三年至光緒初的一百五十多年中,不斷地將京旗蘇拉移往盛京、雙城堡等地屯墾。
責任編輯 蘇 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