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焦靜冬,是因為她的嫻雅和沉靜,更是因為她的散文。
焦靜冬的散文,是焦靜冬的影子,甚至就是焦靜冬本人。智性、柔美、真誠、勇敢,讀來令人蕩氣回腸。一個風清骨俊的女子就立到了你的面前,你沒有理由不愛她。
最早讀到她的文章是在2003年,她為父親的文集《激情永恒》所作的序,緊接著讀到了她悼念父親的文章《生命開啟的記憶》。文章寫得情真意切、如泣如訴,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篇已被收入了《中國·丹東新時期文學作品選(散文卷)》。然而,那是抒寫自己父親的文字,展現的是一份特殊的情感。當另外的生活進入她的筆下,不知道會是什么樣子。但是,僅是這樣的一篇文章,已經讓我們對她有了美好的希冀和期待。
我們的希冀和期待獲得了豐厚的果實。2007年,焦靜冬在《滿族文學》的三、四、五期陸續發表了《愛一個人》、《禁忌》、《額外的奢華》、《我和我的兒子》、《親親熱炕》、《溫馨縫補》、《影響與烙印》、《我拿什么奉獻給你,我的爸爸》等八篇文章。一個作者的名字同一年出現在三期刊物上,很少見,更不要說三期連續發表一個作者的八篇作品,這是從來沒有的。之所以如此隆重地推出焦靜冬,并不僅僅因為她是一個滿族作者,而是在于她的散文讓我們欣喜,她的字里行間所透出的不凡的風采、氣質和韻味。
焦靜冬的散文從生活的層面出發。進入人物內心的尊嚴和掙扎,大多的篇章都是書寫親情的。父親、姥姥、兒子、初戀情人,各自以獨特的風貌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其中的生與死,苦與樂,愛與恨,善與惡,在她的筆下都得到了淋漓的凸現。
《生命開啟的記憶》中,在真切的描述里,一個善良敦厚、溫存敬業、可親可愛的父親正微笑著向我們走來。
姥姥的一頭白發,兩只小腳,以及她“貧窮的不鄙視,落難的不相逼,富貴的不攀比”的處世態度,在《影響和烙印》中得到了完整的詮釋。
《我和我的兒子》中,她用相擁、剝離、分歧、放手四個小題目,完成了人生的一個輪回。尤其是她對兒子的情感,豈是一個愛字能夠了得?母性的光芒刺痛了我的雙眼,母愛的偉大浸潤到了骨髓。自然就會喚起多少母親美妙的回憶,也會使多少母親為之汗顏!
《愛一個人》寫的是在鬧市里,不辭辛苦地去探望已經分手了的戀人。焦靜冬自己說這是一篇“青春祭文”。對于她本人也許如此,但是我卻從中看到了至今還承載著傳遞美好和弘揚純真的積極意義。在世風奢靡、人心浮躁的當下,純潔的愛已如鳳毛麟角了。驀然回首間使我們還能夠目睹“沒有怨恨的青春,才會了無遺憾,如山崗上,那輪靜靜的滿月”(席慕容詩),這樣的情感,彌漫出鉆石一樣的光芒。
焦靜冬在寫了親情和愛情的同時,還用相當篇什表達了她對生活,對人生的深深思考,讀來也會使我們感知她思想的力度。
《禁忌》中,她用節制的文字,抒寫了處于豆蔻年華的一代人,對性的懵懂和好奇,以及他們的隱忍、自律和克制。這不能說僅僅是個人感情的訴說和沉溺,而是一代人的遭遇和縮影。每一個過來人扼腕想一想,能使我們耳熱心跳的,還是當年清純的美麗和美麗的清純。
《額外的奢華》列舉了三個生活中的實例,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寧靜與真實,向讀者明示:耀武揚威的權勢意識,登峰造極的物質享受,為所欲為的游戲人生,一如點綴在脖頸上的花環,霎時美麗,轉眼凋零。其所崇尚的信仰和堅守的尊嚴不言而喻。
《親親熱炕》,則把讀者帶回了特殊的年代和地域。熱炕的溫暖,熱炕的團圓,熱炕上輕薄的幔帳,熱炕上低低的囈語和輕輕的淺笑,演繹著眷戀熱炕的生動理由。其民族和地域的血脈,令人動情也引人遐思和回味。
《溫馨縫補》,以獨特的視角,對針頭線腦和手工縫補予以深情的禮贊。從先祖的第一條皮裙,到孟郊的《游子吟》,鄭燮的《李氏小園》,李白的《冬歌》,以及當代的雷鋒。把慈母與愛子,妻子與丈夫,歷史與現實,用一枚小小的針、長長的線行云流水般穿連在一起,筆走龍蛇,游刃自如。顯現了作者駕馭文字的實力和對手工縫補的一往情深。在《縫補映像》里,作者對手工縫補的鐘情和眷戀得到了延展和升華,對外祖母手工縫補的崇拜,對兒子給她創造手工縫補機會的珍愛,已把自己幻化成從古色古香的經典詩章和畫卷里走出來的女子了。愛意綿綿,真情切切,動人肺腑。
《拿什么奉獻給你,我的爸爸》中,作者傾訴了自己與父親的感情,自然也是感人至深。而真正打動我的是作者在文中所表露出的一份自省和對自我的審讀。這是需要勇氣和真情作依托的,少了什么都不成,更何況焦靜冬是大家公認的孝順女兒!她把日益茁壯的兒子和日漸衰朽的爸爸做了鮮明的對照,并具體到了擦屎抹尿。讀過此篇,會讓每個善良的人都做了一次自我回望,與焦靜冬比,自弗不如。
焦靜冬的散文,熱切地關注現實生活中自己身邊最熟悉的人最平常的事,有一些就是自己家族的故事。有人說,“記住自己家族的故事,就是學習歷史”。是的,一個家族的故事,就是社會的故事。因為每一個人是個體的,也是社會的。不論怎樣的所謂重大題材,其實最終都是落到社會最小的細胞家庭里,體現在生老病死吃穿住行這樣一些細小的方方面面。人類的前途和命運,是靠成千上萬的熱血人用智慧和良知去開拓的。一個普通的家庭,一段平凡的人生,不論悲歡離合還是喜怒哀樂,都在社會大舞臺上扮演著各自的角色。焦靜冬散文中的人物形象血肉豐滿、呼之欲出,這得益于她對生活特別的了解、理解和感悟。
焦靜冬散文最能打動讀者的,是它的真情和本色。這是散文的創作之本,也是焦靜冬的成功之處。她的散文沒有公共語言,更沒有大話假話空話,流淌在文字間的是濃濃的真情。無論對親人還是對朋友,抑或是社會中人還是歷史人物,她愛也切膚,恨也切膚。從她一篇篇殷殷真情的訴說里,我們看到了一個小女子的大情懷,俠骨柔腸,不同凡俗。
焦靜冬的散文很少用人們已經習慣了的現成語言,她的語言既有書面語的齊整,又有口語的鮮活。其中蘊含了她平日里閱讀和生活積累的創新元素。
在《禁忌》里,她是這樣描寫一個少女對自己身體成熟的感受:“在如春雨般綿細無聲的潤澤里,我明顯地感到自己的身體如花朵一般幽幽地舒展并綻放,但又悄悄地爬滿了羞恥、不潔和罪惡的藤蔓……”
在《縫補映像》中,她是如此來比對她和外祖母的針線活的:“外祖母手下的針腳是細密均勻而又結實平穩的,就像一個沒有煩惱惡念的人的呼吸,而我手下爬出的是七長八短左扭右歪的,恰如蹣跚學步的孩子。”
“時常也有認識我們姐弟的人,指引來更多羨慕的目光,一遍遍地把我們的脊背撫摩得如同拔節的玉米一樣越躥越高。”這是《生命開啟的記憶》中的一對姐弟,驕傲在小城人盛贊父親美譽的情景里。
閱讀了以上三節文字,說焦靜冬散文的語言準確、新穎、富有張力,并具有獨特的色彩和韻律,讀者也會有所認同吧。
焦靜冬散文的結構是刻意的,又是隨意的。她把自然的因子如同她駕輕就熟的語言一樣拋灑在篇章之中,能短則短,該長則長。《額外的奢華》和《禁忌》這兩篇散文,每一篇中都包含了三個以上的人物和故事,每一個小故事都可以獨立成篇的,但是,焦靜冬還是把他們濃縮在一起,使作品增強了層疊的張力和厚重感。《溫馨縫補》排列了一些中國有史以來與縫補有關的故事,串玉綴珠,互相映襯,以娓娓的敘述,完成了一部完整的篇章,自然,樸素,小中見大。在《縫補映像》中又對溫馨縫補和縫補的溫馨綴上了精彩的一筆。兩篇文章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對于焦靜冬的散文,我只是一己之見、一心之得,我還是希望大家能靜下心來讀一讀。《滿族文學》在這樣短的時間里,連續三期刊登了焦靜冬的作品,足以表明我們對焦靜冬的期望了。
但是,我不想讓焦靜冬有壓力,我想說:靜冬,你暫且不要想得太多,就像從前一樣,從容地展示你的自由和勇敢,自然地表現你的靈性和優雅,足矣。
責任編輯 胡 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