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缺失是科技信息時代派生的快餐文化在教育領域引起負面影響的結果。它影響到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思想素質,創業素質的優化,削弱了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必須從戰略上、體制上、機制上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培植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精神。
關鍵詞: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構建
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缺失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質量上的雞肋。它極大地制約了大學生的發展空間和就業競爭力。這個問題,已逐漸引起教育專家和高等學校的深切關注。加強和改進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已成為今后一段時期高等教育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對培養協調、全面、可持續發展的當代大學生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缺失的主要表現及根源
人文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大學生的軟實力。當代大學生除了必須具備專業素質、職業技能等硬實力之外,還必須具備較好的人文素質。我國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在主流方面應予以充分的肯定,但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多樣化、信息化的挑戰,我國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仍存在著不少問題。
(一)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和快餐文化的沖擊,致使大學生人文素質先天不足
第一,快餐文化的沖擊。目前在校的大學生基本上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生的。此時,我國已進入信息化的時代,計算機的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范圍內的延伸,極大地縮短了時間和空間距離,在全球任何一個角落,只要點擊鼠標。就可以獲取大量的各種各樣的信息。信息化、信息時代的負面產物就是快餐文化。大學生群體中產生了很多的“網蟲”。他們不少沉迷于網絡,不能自拔,甚至對學習了無興趣。不少大學生忽視對傳統的中國文化及哲學社會科學以及西方優秀文化的系統的、深入的學習。
第二,教育體制的一些弊端。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先天不足,他們從小學、初中、高中就承擔了十分沉重的課業負擔。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去學習課本以外的文化名著及其他的藝術成果,甚至連體育鍛煉時間都被擠占。每到學生參加中考、高考更是如此,好象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為了能上名牌學校或者理想的學校,對于學生而言除了教科書之外,其他知識學習必須讓路。同時,考試制度對人文學科的教學帶來了不少的沖擊。很多地方中考不考歷史、地理、生物。一些農村中學根本就不開設這些課程,任由學生自學。在高中階段,高二就實行了分科教學,理工類學生不學習歷史、地理、政治課程。因此,造成很多大學生的人文知識基礎十分薄弱。
第三,一些高校也不太重視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一些大學要求本科畢業生英語要過四級。計算機要過級,反而對人文學科的成績要求不高,不作硬性規定。這主要表現在政治理論課教師配備不足。思想政治理論課課時安排“偷工減料”,出現大班制上課的現象。另外,人文素質教育的經費投入也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就大學文化氛圍而言,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也相對滯后,大學文化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熏陶也不太理想,滲透力、感染力不夠。
(二)重科技,輕人文
相當多的大學生過分迷信科技的力量。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即德才兼備,德為首。但不少大學生存在著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輕人文學科知識的問題。他們上人文學科課程時無精打采,甚至是缺課、逃課,對教師講授的內容聽不進,甚至認為是抽象的說教,思想上存在抵觸情緒。這樣,當代大學生非常容易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馬虎應付,不求甚解,容易導致歷史虛無主義,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認同感。2001年,國家教育部高教司對理工科大學生畢業生工作情況進行跟蹤調查。調查顯示:畢業生總體文字表述能力較差,相當部分畢業生的社科知識十分貧乏,對歷史、哲學、音樂、美術等中國傳統文化缺乏興趣。表現出相當冷漠和淺薄。重科技。輕人文使得一些大學生忽視道德情操的陶冶,沒有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奮斗目標,生活庸俗化、人格卑微。大學生把自己變成只會獲取科學技術、操作機器的“工具人”。
(三)重物質,輕精神,缺乏追求動力。
在計劃經濟時代,由于受極“左”思想的影響,人們對物質追求存在著片面認識,產生了一大批熱衷于政治運動的“政治人”。他們片面強調社會意識、生產關系對社會發展和生產力的反作用,把追求物質生活的改善斥責為追求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并對之加以批判。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誤解,導致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不足,造成物質生產的匱乏。在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我們強調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強調了發展就是硬道理,強調要保障人民群眾的物質利益,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成員的方方面面的積極性。一些大學生由此又陷入唯物質主義,把自己變成“經濟人”,忽視道德情操和遠大志向。片面追求物質利益、追求物質享受,甚至自私自利。
二、加強和改進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路徑與延伸
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關系到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關系到自身能否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是高等教育必須正確認識和高度重視的一個大問題。
(一)必須充分認識加強和改進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從戰略的高度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素質已是大學生最重要的素質之一,這已經逐步成為學界的共識。中科院院士,原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楊叔子說:“一個民族,沒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古今中外的歷史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也充分證明,推動歷史前進、社會進步,主要靠兩種動力:一種是發明和創新;一種是文化的進步。托夫勒指出:“第三次浪潮并不只是科學技術和經濟學的問題而已,還涉及到道德觀念、文化、理念、社會體制以及政治結構。”目前,人文素質教育已經成為高等學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一項重要內容,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第一,人文素質教育是大學生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劑。大學生必須有專業技能,同時。必須具備社會主義道德,才能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兩者如何更好地結合,在日常管理和教學工作中如何體現,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可以使兩者有效地統一于日常的教學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可以克服大學生唯專業論的片面觀點,又可使思想政治工作找到更加有效的載體和實現形式。
第二,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營造和諧校園的軟環境。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指導思想和核心是以人為本,實現人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核就是通過提高人文素質,鍛煉大學生的合群、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它成為構建和諧校園的精神動力和素質保證。
第三,人文素質是大學生最重要的創業素質。當代大學生最為缺乏的不是知識技能,而是人文素質。筆者接觸過的一些用人單位(包括澳門、香港地區)基本上根據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來挑選畢業生。一個企業的老總說: “我們看重的是大學生的吃苦耐勞品質,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
(二)把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日常管理和人才培養方案中,努力鑄造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第一,必須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保障機制不夠有力,沒有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擺上應有的位置;抽象說教比較多,往往是理論與實際相脫節,對大學生缺乏吸引力。就目前高校的課程設置而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仍是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針對存在的問題,必須予以有的放矢的解決。一是必須大力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在教師隊伍配備、經費投入、課時安排、實踐基地建設、教師待遇等方面予以保證,甚至予以傾斜,把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當然的重點課程、精品課程。同時上級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督導評估工作,確保中央的要求落到實處。二是必須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當前,在課程開發和教材編寫上,2005年的方案已有了很大的改進,教材內容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消化、吸收、引導卻更為重要。在講述理論時應針對學生的專業、思想實際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并把它與大學生的理想、就業結合起來,拉近理論與實際、理想與現實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和自覺性。
第二,在課程體系中注重人文學科課程的設置。在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強文理滲透、文工(醫、農)等滲透,培養寬基礎、大口徑、綜合型的既有科學素質、專業能力,又有人文素質的專業人才。因此,與專業相聯系的人文學科課程必須占適當的比例,并在機制上予以保障。這方面,已經逐步引起教育部及高等學校的重視和注意。2006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在湖南長沙召開會議,提出高校恢復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大學語文課的構想,此舉立即得到高校特別是頂尖高校的熱烈響應。據《中國教育報》報道,北京大學規定:英語不過關不能畢業,漢語不過關也不能畢業。學校設置“素質教育通選課”,所有學生,都必須選修一至兩門人文學科的課程。清華大學規定從2006級新生開始,所有理工科學生必須學習兩門“文化素質核心課程”。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南開大學也把大學語文作為本科生的必修課。綜上所述,重視人文學教育已逐漸成為高教界的共識。相信越來越多的高校特別是理工農醫類高校將開設人文課程的必修課。有條件的高校還可開設人文學科的選修課或專題講座,也可聘請校外專家學者開設人文知識的學術講座,開拓學生的視野,積極營造重視人文素質教育的氛圍,積極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第三,加強人文學科、專業的建設。上世紀五十年代全國的院系調整,建設了一批以專業群為主干的專業性很強的院校。它們對培養各級各類專門人才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原來的過于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和高校定位對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是不利的。因此,當今的高等學校除了保留傳統的專業特色之外,不少從理、工、醫、農、師向綜合型大學方向發展,紛紛開設了一些文科類專業。這樣,高等學校就有了開展人文教育的氛圍和依托。如,華中科技大學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未。在全國工科院校中率先開設文科課程,在教育思想,教師隊伍建設,學術生態環境等方面為人文素質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95年9月,該校被原國家教委確定為全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院校協作組組長單位。1999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該校建立了“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華中科技大學的實踐經驗證明理工農醫類高校可以適當開設人文學科專業。
(三)大學文化是培育大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孵化劑。
大學生是“熏”出來,而不是教出來的。大學文化在培養大學生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學文化對大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強大的推動力和吸引力。大學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是高校發展的靈魂。對于老牌高校,這方面有積淀和基礎。但對許多新辦的高校,這方面則比較欠缺,這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形成是不利的。因此,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第一,以人為本的制度文化。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基本導向。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不是偷蒙拐騙的樂園。因此,對大學生必須加強法紀教育和誠信教育,使大學生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強大推動力量。市場經濟越發達。法制教育和誠信教育就越重要。規劃大學的人文教育,首要的是在制度文化上下功夫,制定大學生行為規范。大學生必須是遵紀守法的典范,也必須是道德修行的典范。作為社會的精英分子,必須為其他公民作出表率,必須為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和誠信起模范帶頭作用。
第二,豐富的物質文化和優美的環境文化是鑄造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基本保障。高校的物質文化和環境文化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的建筑物在實用節約的前提下,必須突出藝術性和育人功能。可量力而為,有規劃地建設一些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觀,如放置孔子等一些偉大的政治家、教育家、科學家、思想家的塑像,對道路、湖泊、小山等自然景觀給予藝術性的命名,種植讀書林,建設學生活動中心、文化廣場、英語角等等。要努力為大學生提供豐富多彩、高雅的讀書和生活環境。
第三,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是鑄造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思想基礎。大學的精神文化建設引領大學生的情趣、追求。大學文化建設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內容和有效載體,也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培養大學生主人翁精神、主體意識的重要環節,它也是高等學校區別于其他教育機構和單位的最鮮明的特色,它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和發展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和推動力。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大學精神文化的規劃、指導、引導和提煉,并在經費上給予保障。要大力弘揚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抵制格調低下、粗俗、消極的精神文化。
(四)加強對大學生心靈的洗禮和實踐的錘煉,不斷開辟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新境界。
第一,推進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內化,凝煉大學生的人文精神。
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升華。科學精神是動力,人文精神是方向、靈魂。“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民主、科學”的口號,是近現代中國人為之而奮斗、追求的目標。毫無疑問,大學生必須具備豐富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大力發展科學與技術,弘揚科學精神,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但同時,我們必須通過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內化,使之凝煉、升華為人文精神。一是解決理想信念問題。大學生必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信念。二是認同中國的傳統文化。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只有認同中國的傳統文化,人文素質教育才有根基和依托,才不致于在歷史進程中迷失方向,才能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同時,人文精神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因此,必須善于吸收西方的優秀文明成果。為我所用。發展我們的民族文化。在吸收外來文化過程中,必須自覺抵制西方腐朽的資產階級文化和文化上的沙文主義,在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取得主動權,打好主動仗。三是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江澤民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和發展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當代大學生必須做改革創新的促進派和中流砥柱,為建立創新型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第二,推進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外化,彰顯大學生的人文精神。
相對科學文化知識,我國大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相對較弱。同樣,在人文素養、德育等方面也存在著實踐能力欠缺,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等問題。因此,必須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踐行力,做到知行合一,彰顯大學生的人文風采。很多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是正確的,在理論上也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但存在著眼點高,踐行能力低的問題。如,一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存在著生活上的高消費的現象。他們知道父母辛苦,應該勤儉節約,為父母分憂。但是事實上往往是知行分離,沒有切實厲行節約或通過勤工儉學等途徑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因此,當代大學生必須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自己的人文修養,既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又要腳踏實地,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從自己做起,從今天做起,做到以知導行。以行固知,達到知、情、信、意、行的融會貫通與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