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是我國幾代人的夢想。但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差距,思考我們的建設策略,任何急功近利、急躁的心態都無益于一流大學的建設,我們需要從根本上思考我們應如何建設大學和世界一流大學。
關鍵詞:大學;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大學
追求卓越,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也是一百多年來幾代中國人的夢想。自“985工程”啟動以來,它迅速激起了許多大學的建設熱情,提出了向世界一流大學諸如“迅跑”、“跨越”、“奮進”、“靠攏”、“進軍”、“邁進”等口號,可以說熱情是高漲的,心情是迫切的,動機是崇高的,愿望是美好的。中國確實需要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既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自身訴求,也是國家政治經濟發展、國力提升、國家安全等的需要。但動機不等同行動,愿望不等于現實,需要我們冷靜地思考。
一、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
國外沒有“世界一流大學”的提法,在英國和美國的文獻中,可以找到與中國教育界所討論的“世界一流大學”相匹配的詞匯有“First-class University”、“First-rateUniversity”、“The Top University”和“The Best Univer-sity”等。國內至今尚無一個被公認的嚴格定義。有的學者認為“世界一流大學”是比較性的概念,只能在比較的研究中才能產生:有的認為“世界一流大學”是模糊性的概念,一個發展的概念,其內涵和外延都具有不確定性,因而是一種“模糊集合”。
然而在實踐中,人們常常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和認識“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
1、世界一流大學就是在排行榜前10名、20名或50名的大學。對此。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指出,根據排行榜的順序定一流大學,雖然簡單易行,但并不科學。且不說排行榜版本眾多,即使較權威的版本也存在許多問題。……而排行榜實行世界統一或國家統一的指標體系,這不僅可能將那些富有特色的大學排除在外,而且會誘導不同的大學追求統一的辦學模式,帶來脫離實際、千面一校的后果;多數排行榜的指標是按絕對量計算的,容易誘導大學在擴大規模上做文章,放松教育質量的提高。他進而提出“一流大學不能跟著排名榜轉”。否則將導致一流大學與非一流大學只有量的增減而無質的超越。
各種排行榜所列指標可能是世界一流大學各項共性指標,且大多是可能量化的指標,然而世界一流大學之所以一流。很多就在于它的一些個性因素。所以有的研究認為世界一流大學就是特色大學,沒有特色不可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如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名落各種排名榜的孫山之外,但人們不可否認她就是世界一流大學。
2、世界一流大學就是研究型大學。有學者認為,世界一流大學絕大多數是研究型大學,主張把研究型大學建設作為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的主要途徑。然朱清時校長則認為:“為推進多層次多類型辦學,我認為不宜再提‘一流大學都是研究型大學’,這易誤導各校爭辦研究型大學。事實上,不同類型的大學都各有長處,都可以辦成一流。彼此之間是不可比的。”事實上,在高等教育的各個類型、各個層次上都可以爭創一流,爭創世界一流,不能只是在研究型大學這個層次上才有一流,比如說高職高專也可以創一流。筆者認為,認清這一點、廣泛宣傳這一點很重要。我國高等教育經常處于非理性狀態。確實在人們的觀念和實踐中,都把研究型大學作為自己的追求目標,一切向研究型大學看齊,追逐碩士點、博士點的有無和多寡,追逐SCI和EI的數量等等,反而對本校當下任務與責任心如古井,無動于衷,不想去做最基本的一些教育教學改革,如自身定位問題、人才培養目標問題、學分制實施問題、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更新問題等。
3、規模大、學科齊全的就是一流大學。這個觀點深刻地影響了我國高校合并潮,誤把世界一流大學等同于綜合性大學和巨型大學,結果是過度的學校合并、大而全的學科院系拼盤和學校規模的無限制擴張。實際上,像麻省理工學院在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時并不是綜合性大學,加州理工等也不是綜合性的(加州理工學院只有生物系、化學與行星科學系、人文與社會科學系、物理系、數學與天文學系等六個系)。普林斯頓大學沒有工、商、法等學科。在規模上,世界一流大學更不是大而無當的,航空母艦式的巨型大學在一個變革的時代將形成尾大不掉之勢,眾多平庸的學科也會拖累大學的效益和聲譽。眾多世界一流大學幾十年上百年規模都保持穩定,決不憑借資金、聲望等多方面的優越條件而肆意擴張。這方面“小而精”的普林斯頓和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等高校為我們提供了世界一流大學的經典范例。普林斯頓大學現有6632名學生,其中本科生4635名,研究生1997名,各科學生來自世界各地的55個國家。學校的教師人數為620人。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在校生不過2000人,且不頒發學位。
規模大并不意味著強。日本大學在日本規模最大,在全國各地都有分校,學生總數有十萬多。但教學質量根本無法與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相比。而一個叫一橋大學的,它的經濟系在日本是最有權威的,可充其量它也就是一個學院的規模。
二、當下策略和措施能否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1、“時間表”是否行得通
我國有的大學排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時間表”。如在1998年北大百年校慶上,北京大學便提出要用17年時間,在2015年左右將北大建設為世界一流大學。在2001年清華大學90周年校慶上,學校反復強調要在建校100周年之際,即2011年,將清華大學建設成為中國首所世界一流大學。2003年清華大學召開“一流大學建設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將十年建成調整為“三個九年,分三步走”的總體發展規劃。該規劃提出:從1994年到2002年,過去的九年為第一階段,調整結構、奠定基礎、初步實現向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過渡的目標已順利實現:從2003年到2011年為第二個九年,任務是重點突破,跨越發展,力爭躋身于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從2012年到2020年為第三個九年,全面提高,協調發展,努力在總體上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從2003年算起,也只是用18年時間。南京大學提出到2012年建成世界高水平大學。到2020年或更長一段時間爭取建成世界一流大學。西安交大、東南大學提出到2l世紀中葉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時間表”行得通嗎?著名學者丁學良認為。不能有教育大躍進的心態,大躍進心態練鋼鐵都搞不成,辦大學就更不成了。歷史上經濟的大躍進使我國從原來一窮二白變成了三窮四白,教育的類似發燒行為也曾給我國教育帶來災難性的打擊。筆者反對排出這樣的“時間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辦教育是一件長期而又艱苦的事業,需要腳踏實地的心態和作為。北大用17年,清華用18年(從2003年算起),但如若不吸收著名大學的先進理念,建立現代大學教育制度。作出卓越的社會貢獻,仍依照目前的方式。只能說她們將與世界一流大學漸行漸遠,更遑論建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2、跨越式發展方式能否帶來成功
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熱潮中,有些大學感到如果以正常的速度難以達到或超越發達國家的世界一流大學。因為我們在進步,人家也在進步,因此我們就需要采取跨越式發展的方式。
這可能是落后者實現趕超的終南捷徑。但筆者認為要慎重對待跨越式發展的問題,在沒有新的理念、制度和方式方法的情況下,在缺乏對自身細致而深入的審視狀況下,極可能導致拔苗助長,頭重腳輕根底淺,無益于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虛幻的泡沫終究會破滅。實現跨越式發展是有條件的,一定是在具備了較為充足的各方面條件,在恰當的時機,以新的理念與制度創新為推動力,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造成質的改變。任何盲目的、不問條件的、急功近利的、一口就想吃成胖子的跨越。只會給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制造一個又一個泡沫。與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夢想擦肩而過。
3、重點投入能否保證成功
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策略是“985工程”的“標兵”——北大與清華作為先鋒首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國家投入兩校各18億元;其余“985工程”的高校作為第二梯隊建成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這些高校都得到了數額不等的國家重點投入。在國家整體實力有限的情況下,不能撒胡椒面,不能攤大餅,實行重點投入戰略本無可厚非,再說,相較于發達國家的著名大學,我國給這些高校的投入也只占其辦學經費的一小部分。
經費無疑在高校建設中承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和作用,國家對高校的投入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但我們還是要清醒地意識到,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但錢也不是萬能的。在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和追求過程中,錢固然重要,但還有比錢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大學理念和大學制度創新。否則我們就無法來解釋西南聯大艱苦卓越的辦學經歷,也無法解釋為何世界一流大學不在中東的阿拉伯國家。單單只是投入大量資金,而不樹立先進的大學教育理念和建立現代大學教育制度,或許只可能產生新一輪的資金浪費過程。
三、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一個艱苦而又長期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畢其功于一役。任何的好高騖遠,好大喜功只會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制造泡沫,只會使從“教育大國”變成“教育強國”的夢想遙遙無期。“世界一流大學”是我們不息的追求目標,但目前我們要做的是,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從大學的最基本之處做起。退而結網,不是消極的等待,而是更積極的進取。
1、樹立先進的大學理念
大學這朵人類“智慧之花”從12世紀產生以來,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之所以大學是常為新的。就在于大學理念是大學的靈魂。一流大學一般都具有較為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明確、清晰的辦學理念,這些辦學理念對一流大學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如,“追求學術性”的辦學理念,使牛津、劍橋引領風騷數百年;“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辦學理念,使當時新建的柏林大學引領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教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使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一所贈地學院發展成為美國數一數二的公立大學。這些大學的成功。與它們持之以恒的先進的辦學理念是分不開的。
《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明確指出: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是21世紀大學發展的永恒原則。而這永恒的原則并未融入中國大學的生命。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大學曾有過短暫的黃金時代,如在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指導下,墮落腐化的北大被改造為現代大學。然而,建國后,計劃經濟模式嚴重地束縛了大學的思維和軀體,大學成為了行政的附庸。又由于市場的侵蝕,她越來越缺乏自己的個性、自己的理念和自己的靈魂。因此,在追求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我們要“使大學更像大學”,“使大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學”,從本源上認識什么是大學,什么是大學的本質、大學宗旨、大學本體功能等,并按大學的本真和規律建設大學,這些都有助于我們樹立先進的大學理念,建立現代大學教育制度。
2、落實和擴大大學辦學自主權
大學自主權就是大學依據其性質、責任和職能,為確保辦學活動能夠真正遵循教育規律和體現自身特點,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所應當擁有的獨立自主的辦學決策權、人事權、財務權、學術權等。大學辦學自主權的關鍵主要在于政府與大學在權力分配上的博弈。現代大學不可能有中世紀和近代大學那樣的自治權,但傳統上實施中央集權的國家,一般都通過高等教育改革擴大大學自主權;傳統上倡導大學自治、學術自由、教授治校的國家,一般都通過立法、撥款等手段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和行政管理。
在我國。高校辦學自主權問題在1998年8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以法律形式確立下來,其中八處提到“自主”。但實際上,我國大學的辦學自主權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落實,表面上是高校“讓渡”自主權,實際上這些法律文件所規定的權力仍舊牢牢地掌握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也即政府的手中。長期以來,高校辦學自主權的缺失使得我國大學模式單一,依賴性強,缺乏進取心、創造力和競爭力,對社會變化的反應遲緩。要使我國大學傲立世界一流大學之林,就必須落實和擴大大學辦學自主權,進一步理清政府與大學的責任與權力邊界,不自由、不自主的大學是不可能成為世界頂尖大學的。
3、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力度
政府財政投入是大學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1993年我國政府頒布實施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了到上世紀末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這一工作目標,這個4%并不是一個高的標準。只不過是世界上發展中國家當時的平均水平。1986年我國的這一比重就已達到了3.43%。然而遺憾的是,多年來這一比重卻一直徘徊在世界最低水平線上。就在提出4%的目標之后。這一比重不升反降,1995年降到了最低點的2.41%,此后雖然緩慢回升,1999年達到2.79%,2002年達到3.32%,2003年卻微降為3.28%;2004年這一比重又回到了1999年2.79%的水平。政府財政投入的嚴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教育價值失衡。教育行為失措,學校功能變異,學術精神淪喪。這是對教育的根本性傷害。因此,切實落實4%的增長率,加大對我國整個教育系統的財政投入,防止科學精神和學術品格的蛻變與異化。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應建基于我國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繁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