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廣東某高校畢業生的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市場是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基于學生就業能力提升考慮,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建議是:加強學生能力培養;完善專業方向和專業課程設置,改善專業結構,提升專業教學質量;把第二課堂活動與學生專業素養提升結合起來;推動校企聯合。
關鍵詞:就業能力;高等教育;教育改革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話題之一,教育主管甚至以畢業生的一次性就業率作為對各高校招生指標分配的重要參考指標。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成為高等教育改革必須考慮的重要內容。圍繞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問題,本課題組于2007年4月底對地處廣州的廣東某高校2007年夏季畢業的800名專科生進行了隨機抽樣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600份,回收率為75%。
一、樣本的基本情況及其就業落實情況介紹
(一)調查的對象以經濟管理類高校畢業生為主
本次問卷調查針對的是2007年上半年畢業的高校學生,以經濟類(61%)和管理類(30%)專業的畢業生為主(合計占比為91%),女生占比(60.5%)超過男生(39.5%),生源地以廣東本省籍為主(81.7%)。
(二)接受調查學生落實的就業單位以金融企業為第一位
在本次問卷調查發放時,接受調查學生的就業單位落實情況如表1所示,以企業居多,特別是金融企業居多,占比高達33.4%;其次是私營企業,然后才是政府部門。特別的,接受調查的高校畢業生到私營企業就業的比例(16.1%)高于到國有企業就業的比例(7.3%)和到“三資”企業就業的比例(5.5%),而且他們的就業地點全部在廣東。說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選擇更加趨向理性,不再以國有企業單位為其惟一的選擇。
(三)接受調查學生就業崗位主要通過與用人單位的雙向自主選擇獲得
接受調查的學生就業崗位的獲取方式,排前三位的分別是:向主動到學校招聘的單位應聘(28%)、人才市場應聘(26%)和網絡招聘(10.1%),三者合計占比達到64.1%;而通過父母親戚幫忙推薦(17%)、老師推薦(7.9%)、家庭(家族)自辦公司(6.5%)、往屆師兄(姐)介紹(2.7%)和其它方式(1.8%)獲得的占比合計只有35.9%。可見,廣東高校學生就業的市場化程度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在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社會關系雖然還起著比較重要的作用,對某些學生而言甚至是起決定性作用的,但是,絕大部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最終還是通過市場雙向選擇獲取的。與此同時,只有48.2%的接受調查的學生認為其就業崗位與其所學專業對口,還有51.8%的接受調查的學生認為其就業崗位與其所學專業不對口,從而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后的跳槽現象頻繁發生埋下了伏筆。

(四)接受調查時還未落實就業單位的主要原因是對用人單位不滿意
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時還沒有落實就業單位的學生中,只有16%的學生回答是因為“沒有面試機會”,還有14%的學生回答是“有面試機會,但招聘單位對本人不滿意”,其余的主要是因為畢業生本人對招聘單位不滿意,不愿意去相關招聘單位就業。可見,總體而言,至少經濟管理類的廣東高校2007屆畢業生還是不愁找不到工作的。這一點與該高校2007屆畢業生數量為2700多人,而用人單位主動到該校招聘畢業生所提供的崗位超過4000個的情況基本相似。
具體的。接受調查學生之所以“有單位希望本人去工作,而本人不愿意去”,按被選擇的原因占比從高到低依次為:對該單位提供的薪酬不滿意(19%)、對該單位所在的地理位置不滿意(14%)、對該單位提供的職位不滿意(13%)、對該單位所屬的行業不滿意(12%)、對該單位的企業文化不認同(6%)以及其它不便說明的原因(6%)。可見,薪酬待遇、工作地點和職位狀況是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選擇最為重視的三大因素。
(五)工作搜尋的成本集中在500~1000元
為尋找就業崗位,花費的成本在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元~3000元和3000元以上的,在接受調查學生中所占的比例分別為:15%、45%、16%、9.5%、3%和2%。如表2所示,所花費的成本從高到低依次為服裝置辦費、食宿費、人情費、通訊費、交通費和簡歷制作費等。可見,高校畢業生為工作搜尋所花費的成本總體上是合理的、理性的。當然,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的高校畢業生工作搜尋成本之所以相對較低,與所調查的高校地處廣州。為畢業生工作尋找節省了交通和食宿等費用有關。
(六)接受調查學生的工作起薪集中在1000~2000元/月
對于就業后每月的起薪,接受調查學生的回答是:9.7%為1000元以下,27.5%為1000~1200元,24%為1200~1500元,24%為1500~2000元,913%為2000~2500元,4.5%為2500元以上。可見,即使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廣東,高校畢業生對工作起薪的預期也趨向理性了。

二、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主要因素
就業能力是國際勞動與社會保障學術研究與政策研究所關注的一個重點概念。對就業能力的解釋也多種多樣。但究其本質,就業能力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上獲得就業機會和崗位的能力。大學生就業能力就是指大學生獲得就業機會、保持就業崗位、提高就業質量的能力。
(一)影響高校畢業生成功就業的主要因素評價
每個用人單位在選人時都有其考慮,影響大學生求職成功的因素非常多,專業、知識、技能、家庭、社會關系甚至個人的長相都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在具體的選人中究竟是哪個因素起決定性作用,并不是可以簡單加以判定的。從高校畢業生的角度看,根據本次調查結果,影響個人就業能力的因素(如表3所示)主要有:
1、專業好壞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成功與否最主要的因素。所謂“人怕人錯行”,39.2%的接受調查畢業生認為,“所學專業好”是其成功就業與否的最重要因素。主要是因為高校畢業生就業與當年的經濟發展態勢、特別與其專業相對應的行業發展態勢密切相關。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的獲取以市場渠道為主,求職者的技能和專業必須與勞動力市場的要求適配,才能實現成功就業。比如,根據“廣東省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評估報告”,2007年上半年廣東省勞動力市場中勞動力需求與上年相比增長率最高的四個行業是: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107.89%)、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84.78%)、金融業(80.65%)、教育(64.52%)。如果說前兩位主要體現了廣東近幾年經濟發展升級要求的話,那么金融業勞動力需求的增長則與2006年以來股市高漲帶來的證券、銀行及投資咨詢等行業的發展有關。
2、更多畢業生認為學習成績好對就業成功的影響程度高于性格好。接受調查的畢業生中,21.1%的學生把“學習成績好”認定為影響就業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只有4.6%的學生把“性格好”認定為影響就業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可見,在市場就業條件下,更多的高校畢業生認為真實的本領和專業技能才是就業成功的法寶。這一點,對于激勵在校生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具有積極的正面效應。
3、組織協調能力被認為是影響就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組織協調能力是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與求職者接觸和交流的時間非常有限,往往是一個職位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求職者來面試,求職者必須在瞬間展示個人的魅力,才能吸引招聘單位的注意,由此,體現個人綜合素質的組織協調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
4、文藝、體育等特長乃至長相等因素對高校畢業生求職的影響力有限。其中12.4%的人認為“是否有人推薦”是就業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只有3.1%的人認為“外形長得好”是就業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各有1.5%的人選擇了“有文藝、體育等方面的特長”和“生源地優勢”為就業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可見,在高校畢業生看來,用人單位更為看重的還是求職大學生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的組織協調能力。
(二)有利于高校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各類活動評價
結合上述影響就業成功的因素分析,接受調查的畢業生認為在校期間的各類活動對其成功就業具有正面效應的主要如下(見表4):
1、專業課的學習被認為是最有利于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活動。31.4%的被調查畢業生認為專業課的學習對其就業的成功最具正面效應。也就是說,對于專業課教學在高校學生培養中的作用,還是得到了最多高校畢業生的承認,值得肯定。可見,通過高校畢業生求職行為的檢驗,目前高校的專業課設置和教學總體還是符合學生就業要求的。

2、擔任學生干部被認為是對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提升具有重要影響的活動。與重視組織協調_能力對就業成功的影響一致,25.4%接受調查的畢業生把在校期間擔任學生干部認定為對其就業成功最具影響的因素,在他們看來,擔任學生干部,提升了他們的組織協調能力,鍛煉了他們的意志,使他們學會了為人處事的方法,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可見,新時代的大學生已經不再完全是象牙塔里的書生,在注重專業學習的同時,他們也非常關注社會發展,積極尋求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機會。
3、認為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對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提升最具正面效應的比例最低。但是,在對“從有利于學生培養和學生就業的角度,你對學校有什么建議”問題的回答時,又有不少學生提出要“強化第二課堂活動”(9.4%)和“加強實踐教學和學生實習”(22.4%)。可見,在不少學生看來,不是第二課堂活動對其就業能力提升沒有積極作用,而是目前高校開展的不少第二課堂活動沒有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和就業能力提升起到應有的作用,不少第二課堂活動是為開展活動而開展活動;或者說,參加第二課堂活動的永遠只是少部分學生,甚至有的學生把學校的第二課堂活動稱之為“精英學生的活動”,第二課堂活動還遠遠沒有在一般學生中普及。
三、基于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高等教育改革思考
針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影響因素分析及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問題,高等教育改革應該如何進行呢?根據其選擇的頻度,接受調查的畢業生希望學校在學生培養中進行改進的項目從高到低依次為:“加強實踐教學和學生實習”(22.4%)、“提升老師講課質量”(15.6%)、“調整專業課設置”(14.7%)、“調整專業(方向)設置”(12.7%)、“調整公共基礎課設置”(11.3%)、“強化第二課堂活動”(9.4%)、“強化教學管理”(8.8%)和“嚴格學生管理”(5.1%)。
結合本次問卷調查的結果及筆者多年高校工作的經驗和體會,從有利于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視角,對我國高校教育改革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強學生能力培養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的報告中提出,不應該培養青年人和成人從事某一種特定的終身不變的職業,而應培養他們在各種專業中盡可能流動的能力并永遠刺激他們有自我學習和培訓自己的欲望。在高等教育中,我們至少應該注意培養學生以下方面的能力:創新能力、求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際關系處理和協調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專業業務處理能力等。尤其是在學校教育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方法,正如現代貨幣數量論的代表M·弗里德曼所說:不應該把貨幣數量論作為一種理論上的范例,而應該把它作為一種思維框架。由此,一方面,要彌補以往重視“拓展知識”忽視“素質提高”的缺陷,把專業培養目標從“知識本位”轉為“能力本位”。另一方面,要將參與式研究性教學引入課堂,使學生真正成為高校教學的主體,通過學生的參與,形成教學相長的局面,提升高校課堂教學的質量。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中學到更多的有利于其就業和發展要求的專業知識。

(二)完善專業方向和專業課程設置,改善專業結構,提升專業教學質量
一方面,要根據市場發展的趨勢和學科發展的方向,進一步完善專業方向的調整和設置。教育主管部門要適時發布相關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和趨勢的信息,引導各高校及時調整專業設置,指導廣大考生做好專業選擇。
另一方面,各高校應該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及專業教學指導會確定的各專業核心課程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學科優勢和學生就業去向的特點,認真研究各專業的課程設置,形成有本校的特色課程體系;通過優化課程設置,為提升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三)把第二課堂活動與學生專業素養提升結合起來
在充分發揮第二課堂活躍校園文化職能的同時,通過優化高校第二課堂活動,提升第二課堂的質量,增強第二課堂的吸引力,從而進一步發掘第二課堂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素養培養的職能。
首先,要把部分第二課堂活動納入人才計劃,開展一些與各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相關的第二課堂活動,一方面。改變以往第二課堂活動就是唱歌跳舞的形象;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調動各院(系)和廣大專業教師參與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改變以往單純由團委、學生工作部門活躍校園氣氛、調節學生大學生活的狀況。
其次,優化第二課堂活動。要通過優化,實現第二課堂活動的“精”和“專”,最大限度避免校園里每天都是“鶯歌燕舞”、大部分學生卻置身事外的現象發生。
(四)校企聯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徑
一般地方性院校的目標定位大多數都是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及學生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實踐教學和專業實習。然而,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高校擴招后學生規模迅速增長,實踐教學和專業實習成為許多高校的難題,不少企事業單位也不愿意承擔接受高校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和專業實習的任務。要走出這一困境。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路徑就是校企聯合,走校企戰略聯盟的道路。
首先,高校必須發揮人力資本豐富的優勢。通過科研為社會服務的方式,為相關的企事業單位提供智力支持,建立穩定的聯系,形成雙方互利互惠的合作關系,進一步在這些單位和部門建立長期的教學實踐基地。
其次,要從宏觀的政策層面,建立一套激勵企事業單位接受高校學生社會實踐和專業實習的機制。一方面,對于具有相當規模的企事業單位來說,要將接受高校學生實習作為其應盡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加以明確,作為考察企事業單位承擔社會責任狀況的一項重要指標;另一方面。把各企事業單位的具有高級技術職稱以上人員指導高校畢業生或見習期員工的情況作為其職稱考核的重要指標。
但是,更為重要的,還是要通過高校自身的努力,上下齊心,全體動員,調動全校師生的積極性。以科技服務為先導,吸引更多的企事業單位加入到校企合作的隊伍中,為學生的社會實踐和專業實習創造更好的條件和更廣闊的空間。